新媒体环境下柴静采访风格的变化研究(附件)【字数:10673】

摘 要柴静曾被追捧为中国最好的女记者,非典报道一战成名,用言行影响了无数人,为众多新闻工作者心中的榜样和标杆。她从地方电台主持人,一跃成为《新闻调查》 、 《 24小时》和《面对面》等央视品牌栏目的主要参与者。这样的工作经历造就了柴静有别于一般记者的独特性格,也练就了她反复遭人非议的感性采访风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记者柴静在几十年来的新闻报道中,一直保持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和追求,大众及新闻工作者对她的关注和质疑,从某一程度上来说,更是对柴静新闻工作的认可和肯定,也向我们隐晦地展示出新旧媒体背景下,以柴静为代表的个别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新闻采访、新闻解释上所需面对的挫折和批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柴静独特的采访风格本身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方面对其采访风格的形成具有不可复制性,另一方面,对其采访风格的影响也具有不可复制性。尽管柴静早已淡出中国新闻界,但我们对她的研究依然有很多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
1.2研究现状 1
1.3理论指导与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对中国新闻记者的影响 3
2.1新媒体环境是新一轮媒体革命:电视、报纸消亡说 3
2.2新媒体环境孕育了更具生命力的互联网媒体 3
第三章 柴静采访风格概述 5
3.1柴静的理性诉求——热烈、无情 5
3.1.1不平凡的生平 5
3.1.2对权力的抗争 5
3.1.3攻击性的采访 6
3.1.4绝不妥协的立场 7
3.2柴静的感性诉求——温柔、无声 7
3.2.1发自内心的倾听 7
3.2.2真情的自然流露 8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影响下柴静采访风格的变化 9
4.1“变”——新旧媒体背景下的内心挣扎 9
4.1.1新闻采访方式的转变——新闻表演 9
4.1.2新闻采访思维的转变——情绪化采访 10
4.1.3新闻采访语言的转变——新闻控制欲 10
4.2“不变”——新媒体时代的“局外人” 11
4.2.1不变的采访理念――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为本 11
4.2.2不变的采访初心――追求本质 12
4.3.3不变的采访立场――恪守职责 12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新媒体时代,尤其是信息传播速度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传统媒体对舆论走向的推动作用开始减弱,互联网媒介的发展深入社会每一个方面。传统媒体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站在一线位置的记者们首当其冲,其思想观念在记者生涯中常常容易发生转变,借用新媒体语境,我们可以深入切实地解读记者柴静在新媒体时代浪潮下的种种新闻行为,针对具有争议的一些事件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力求在参考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理论出发分析柴静的采访风格变化。而针对近年来柴静的“走红”、“消失”的分析,我们则需要去看热点突发事件背后,中国记者们所需面对的政府相关部门,所需应对的媒体或网民以及所需履行的个人职业义务。
1.2研究现状
近些年关于研究柴静的文献资料数量呈现一个断崖式的下降,20102014年谈及柴静,多以优秀、独特、专业又不失感性的话语概括。论文研究方向多为积极正面。如《柴与静——浅谈新闻记者柴静采访中的提问与倾听》里,作者指出柴静采访的特点是犀利与温柔并重,并且表示这个特点恰恰是新闻记者理应具备的素质。赵霞《柴静采访风格分析》一文认为在采访中,柴静能用她的冷静、客观、睿智的提问抓住事件的关键点,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揭开一个又一个的黑幕。并且深入分析柴静的提问方式、采访中的肢体语言、话语风格、女性特质等,力求总结柴静的采访风格的特点,以此来探讨新闻人员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优秀的采访。
2014年柴静低调从央视辞职后,15年携《穹顶之下》回归,数据分析,《穹顶之下》实现了爱奇艺等视频平台330%的平均增长率,从3月1日到3月12日,短短十几天内,各网站相关报道多达7454篇,微信公众号相关介绍文章甚至有17405条之多。与柴静相关的文献研究方向从此发生转变,《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传播技巧分析》一文,作者总结柴静传播事件运用了“感性与理性并用”、“一面提示”、“明示结论”、“恐惧诉求”四种传播技巧,传播学技巧值得借鉴。《论柴静《穹顶之下》的社会意义》则指出,柴静的《穹顶之下》是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是对社会的价值。
但柴静再次走红的趋势很快受到媒体人和部分大众的抵制,以往感性的新闻报道方式,不再成为柴静的优势,她再次淡出中国新闻界,并且归期难定。
1.3理论指导与研究方法
《“互联网+”对传统电视新闻行业的影响》指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电视新闻行业所面对的客观世界正在发生着改变。“互联网+”将给电视新闻的从业人员带来深远影响。新一轮的信息革命孕育了新媒体环境,这意味着新闻媒体行业的竞争将越发激烈和残酷。人们生活在一个思维、想法互相影响的拟态环境中。面对新旧媒介的快速融合和转换,作为一个现代人、一名记者,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媒介接触、面对多元媒体环境中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区别,成为了现当代无数中国记者需要面对的现实。
新媒体环境概念的提出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并且日益成为主流。《新媒体背景下拟态环境理论的多元化趋势》中提到,新媒体时代的来到,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及传播受众的影响将呈现多元化趋势。《新媒体现状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一文中,作者肯定性地下了结论,认为新媒体对于人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国家相关部门更是将新媒体的提升到战略意义上的主流地位。可以明确认知到,新媒体逐渐发展成了我国传媒产业领域的新发之力。
不少学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记者工作前景具有两面性,《浅谈新媒体语境下记者职业角色的定位与思考》一文中认为一方面新媒体语境下,是新闻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时效性更强,便于记者展开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的公开性和不确定性,记者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新媒体环境的形成,对于像柴静这样的新闻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8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