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枕中记中的唐朝文化与历史(附件)【字数:11555】
摘 要沈既济的《枕中记》是一部唐传奇小说,记述了不得志的卢生在道士吕翁的帮助下做了黄粱一梦,在梦中过了顺风顺水、飞黄腾达的一生。本文主要从卢生成功途中的各种经历来分析论述唐朝文化与唐朝历史。卢生经历了中科举、任县尉、升迁、立军功、做宰相的一生,这是当时所有文人士子都梦寐以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再联系到孔子的大同世界,他希望的社会,是一个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百姓和睦相处、社会风气良好的理想社会。本文巧妙的将这两种“理想形态”结合起来做论述,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理想,从这里切入,认为小说中的文人理想是承袭了儒家文化里的大同理想,由此进行整个文章的论述。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小说关涉的唐代文化 2
第一节 “举进士”——唐代科举制 2
第二节 “登台铉”——唐朝官吏制度 3
第三节 “好土功”——唐朝的水利建设 5
第二章 小说隐藏的唐代历史 7
第一节 平吐蕃、拓疆土 7
第二节 影射原型—杨炎与元载、刘宴的恩怨 8
第三章 小说沿袭的“理想形态”儒家文化 11
第一节 儒家“大同”理想 11
第二节 其他唐传奇中的相似“理想” 12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 言
关于《枕中记》,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冉雪在《浅谈〈枕中记〉的“适”思想》一文中,认为小说中展示的“适”思想,给了在追求理想人生的人们一个建议。张黎是对《枕中记》与《南柯太守传》的创作手法进行比较。王雅娟同样是对比了这两部小说,认为它们都通过"梦如人生"的构思表达"人生如梦"的思想,但由于叙事方法上的不同,使其题旨与韵味呈现出差异。《枕中记》旨在劝诫,表现人生短暂易逝,应把握现在的拥有;《南柯太守传》更多感慨,表现人生的空幻虚无,要息心养性。而褚娜研究的是《枕中记》与美国小说《李伯大梦》的对比,指出尽管这两部作品有年代、作者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但却体现出了一些特别的相似之处:无法实现人生价值的主人公、没有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环境、奇特的遭遇、奇特的命运、奇特的梦境、作品中对于现实生活的讽刺、作者本人理想的丝丝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露、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等等。本文作者主要从小说中沿袭的儒家文化,即孔子的大同理想世界,来论述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文人的理想生活形态。第一章 小说关涉的唐代文化
《枕中记》是沈既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传奇中的杰作。已经有不少学者研究过《枕中记》的主角原型或者是其中托梦文化的社会内涵,笔者从另一种角度——历史文化入手论述。文中有位道士,名为吕翁。于一瓷枕让壮志未酬、自叹自哀的卢生倚枕而卧,从而进入梦境,梦中的他经历了从娶妻、入仕到儿孙满堂的华丽之路,在久病不愈即将死去的那一刻,卢生惊醒。这看似长长的一个梦,实则十分短暂,短到就连店家的黄粱饭都还没有蒸熟,因此衍生出一个成语“黄粱一梦”。
作者对于唐朝历史相当了解,单从他写卢生步步高升的一生便能够看出作者的历史文化功底。在他的笔下,描绘了一条能被称之为模板的、人人都想走到的人生之路。从这条路上我们能了解到不少的唐代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 “举进士”——唐代科举制
“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卢生在娶妻的第二年,科举考进士,这让他在众多应试者中脱颖而出,胜任秘校官,之后又奉圣旨到渭南一地当县尉,此官职的晋升也让他褪去了平民的装扮与心性。此时的科举制选拔制度,让众多身有所长的有志、有识之士得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不仅为朝廷带来了人才,也使得唐代的教育事业发展起来。
公元607年,隋炀帝设置了十项科目来选举人才,其中就有“文才秀美”一科,也就是进士科,科举制度从这时开始。自这之后,门阀制度慢慢地被科举制度所替代。
科举拆分开来即是以科目举人。它开始于隋,兴盛于唐。共有二十余科,常见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参加应试的人大致上有两种:一种叫诸生,指的是就读于各类学校如国子监的太学的学生,经过考试后,合格的人由本司推荐应考;二是由各人自学成才后去参加当地的考试,成绩合格后也会得到主官的推举。这种在上年秋季参加的州府检定资格考试称作“乡试”,也称“秋闱”。
乡试不过是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合格者方能参加省试,这是一场由中央举行的大规模考试。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提出把科举考试与选官分开,分别称为礼部试与吏部试。考试常常会持续到深夜,也能看出当时文人仕子的不易。之后会在礼部贡院前发榜,第一名是状元,其余为进士。有谚语流传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能在50岁考上进士就真的算年轻的了。所以卢生当时的成就有多辉煌由此可见。如果不满足于仅仅考上了进士,想要做官的话,还须到吏部,去进行最后的选官考试。选试的内容有四项:外形、语言、书写、能力。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都合格后进行“释褐”,也就是脱去白衫换上官服。进士及第是士人们一生最风光的时刻,官差会满街敲锣打鼓地宣布金榜题名、报喜金帖也随之而来、甚至宰相会亲自前来接见过堂,各刊物也会及时刊登及第进士的一系列信息,故卢生此时早已名声大噪。
唐贞观初年,有一次唐太宗想亲自看看考进士的情况,于是在发榜那日,悄悄带着几个护卫来到考试进士的端门前,看到很多刚考取的进士,排着长队,一个个走出来,见此唐太宗十分高兴,对身边的人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是指射箭的时候箭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人才全部在我这里了。开心的原因正是唐太宗确实看到了科举制的有用之处。
唐太宗健全科举制,扩大进士科,是对人才选拔与使用制度的一项改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为有真才实学之士铺垫了进身之阶:科举制下凡学有专长的士子均可申请州郡贡举,合格后再荐之中央考选,扩展了选拔人才的社会基础,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重新组合,扩大了参政范围,将选人、用人的权利收归中央,由此科举制为中央集权打下基础。
扩大了庶族地主参政掌权的机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义,起初他觉得自己家世贫寒,没法参与朝政,便赋诗感叹:“上林许多树,不借一枝栖。”唐太宗为了打消他的顾虑,也为了留下可用之才,喻之曰:“吾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以后像李义这样的寒士通过科举入仕的变多了起来,从中说明唐太宗健全的科举制,改变了隋以前由门阀制度把持朝政的格局,为庶族地主参政掌权扫清了道路。
从这里也能看出,科举制在唐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沈既济在梦的一开始,就安排卢生先中了科举,这是他以后大业的一个完美基石。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小说关涉的唐代文化 2
第一节 “举进士”——唐代科举制 2
第二节 “登台铉”——唐朝官吏制度 3
第三节 “好土功”——唐朝的水利建设 5
第二章 小说隐藏的唐代历史 7
第一节 平吐蕃、拓疆土 7
第二节 影射原型—杨炎与元载、刘宴的恩怨 8
第三章 小说沿袭的“理想形态”儒家文化 11
第一节 儒家“大同”理想 11
第二节 其他唐传奇中的相似“理想” 12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 言
关于《枕中记》,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冉雪在《浅谈〈枕中记〉的“适”思想》一文中,认为小说中展示的“适”思想,给了在追求理想人生的人们一个建议。张黎是对《枕中记》与《南柯太守传》的创作手法进行比较。王雅娟同样是对比了这两部小说,认为它们都通过"梦如人生"的构思表达"人生如梦"的思想,但由于叙事方法上的不同,使其题旨与韵味呈现出差异。《枕中记》旨在劝诫,表现人生短暂易逝,应把握现在的拥有;《南柯太守传》更多感慨,表现人生的空幻虚无,要息心养性。而褚娜研究的是《枕中记》与美国小说《李伯大梦》的对比,指出尽管这两部作品有年代、作者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但却体现出了一些特别的相似之处:无法实现人生价值的主人公、没有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环境、奇特的遭遇、奇特的命运、奇特的梦境、作品中对于现实生活的讽刺、作者本人理想的丝丝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露、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等等。本文作者主要从小说中沿袭的儒家文化,即孔子的大同理想世界,来论述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文人的理想生活形态。第一章 小说关涉的唐代文化
《枕中记》是沈既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传奇中的杰作。已经有不少学者研究过《枕中记》的主角原型或者是其中托梦文化的社会内涵,笔者从另一种角度——历史文化入手论述。文中有位道士,名为吕翁。于一瓷枕让壮志未酬、自叹自哀的卢生倚枕而卧,从而进入梦境,梦中的他经历了从娶妻、入仕到儿孙满堂的华丽之路,在久病不愈即将死去的那一刻,卢生惊醒。这看似长长的一个梦,实则十分短暂,短到就连店家的黄粱饭都还没有蒸熟,因此衍生出一个成语“黄粱一梦”。
作者对于唐朝历史相当了解,单从他写卢生步步高升的一生便能够看出作者的历史文化功底。在他的笔下,描绘了一条能被称之为模板的、人人都想走到的人生之路。从这条路上我们能了解到不少的唐代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 “举进士”——唐代科举制
“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卢生在娶妻的第二年,科举考进士,这让他在众多应试者中脱颖而出,胜任秘校官,之后又奉圣旨到渭南一地当县尉,此官职的晋升也让他褪去了平民的装扮与心性。此时的科举制选拔制度,让众多身有所长的有志、有识之士得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不仅为朝廷带来了人才,也使得唐代的教育事业发展起来。
公元607年,隋炀帝设置了十项科目来选举人才,其中就有“文才秀美”一科,也就是进士科,科举制度从这时开始。自这之后,门阀制度慢慢地被科举制度所替代。
科举拆分开来即是以科目举人。它开始于隋,兴盛于唐。共有二十余科,常见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参加应试的人大致上有两种:一种叫诸生,指的是就读于各类学校如国子监的太学的学生,经过考试后,合格的人由本司推荐应考;二是由各人自学成才后去参加当地的考试,成绩合格后也会得到主官的推举。这种在上年秋季参加的州府检定资格考试称作“乡试”,也称“秋闱”。
乡试不过是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合格者方能参加省试,这是一场由中央举行的大规模考试。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提出把科举考试与选官分开,分别称为礼部试与吏部试。考试常常会持续到深夜,也能看出当时文人仕子的不易。之后会在礼部贡院前发榜,第一名是状元,其余为进士。有谚语流传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能在50岁考上进士就真的算年轻的了。所以卢生当时的成就有多辉煌由此可见。如果不满足于仅仅考上了进士,想要做官的话,还须到吏部,去进行最后的选官考试。选试的内容有四项:外形、语言、书写、能力。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都合格后进行“释褐”,也就是脱去白衫换上官服。进士及第是士人们一生最风光的时刻,官差会满街敲锣打鼓地宣布金榜题名、报喜金帖也随之而来、甚至宰相会亲自前来接见过堂,各刊物也会及时刊登及第进士的一系列信息,故卢生此时早已名声大噪。
唐贞观初年,有一次唐太宗想亲自看看考进士的情况,于是在发榜那日,悄悄带着几个护卫来到考试进士的端门前,看到很多刚考取的进士,排着长队,一个个走出来,见此唐太宗十分高兴,对身边的人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是指射箭的时候箭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人才全部在我这里了。开心的原因正是唐太宗确实看到了科举制的有用之处。
唐太宗健全科举制,扩大进士科,是对人才选拔与使用制度的一项改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为有真才实学之士铺垫了进身之阶:科举制下凡学有专长的士子均可申请州郡贡举,合格后再荐之中央考选,扩展了选拔人才的社会基础,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重新组合,扩大了参政范围,将选人、用人的权利收归中央,由此科举制为中央集权打下基础。
扩大了庶族地主参政掌权的机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义,起初他觉得自己家世贫寒,没法参与朝政,便赋诗感叹:“上林许多树,不借一枝栖。”唐太宗为了打消他的顾虑,也为了留下可用之才,喻之曰:“吾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以后像李义这样的寒士通过科举入仕的变多了起来,从中说明唐太宗健全的科举制,改变了隋以前由门阀制度把持朝政的格局,为庶族地主参政掌权扫清了道路。
从这里也能看出,科举制在唐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沈既济在梦的一开始,就安排卢生先中了科举,这是他以后大业的一个完美基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