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形变曹操浅论(附件)【字数:9978】

摘 要建国以来,在毛泽东肯定了历史人物曹操之后,掀起了一层“为曹操翻案”的热浪。短时间内,学术界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莫衷一是,有的人说他是“奸雄”,也有的人说他是“英雄”,还有一些人认为他是“奸贼”。在文学上,以众所周知的《三国演义》为例,罗贯中以“尊刘贬曹”为中心,塑造了一个“奸雄”的曹操。而在历史上,陈寿的《三国志》较为客观的刻画了曹操的“英雄”形象。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两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曹操也不例外,他是在形象上最有争议的一个三国人物,也是性格最复杂的一个人物。本文将把文学上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进行对比研究,期望能从客观的角度正确的认识曹操,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评价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史书中的曹操 2
1.1矛盾性格 2
1.2运筹帷幄 3
第二章 文学中的曹操 5
2.1心狠手辣 5
2.2狡猾多变 5
第三章 史书与文学中的曹操不同之处及原因 7
3.1曹操形象不同之处 7
3.2时代背景的不同 8
3.3文体及创作者心态的差异 9
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 言
一部三国,说到底就是两个字——谋略。正是因为那些复杂生动、神秘莫测的谋略,让我们记住了三国中那些形象鲜活的人物,曹操就是其中最令我难以忘记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而曹操在小说中属于后者。然而纵观历史文献,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中的曹操都与小说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在小说中他被描写成一个奸诈狠毒的小人,而在历史上却是有着大家风范的英雄!
历史上不乏有名之士为他翻案,毛泽东的诗词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肯定了曹操,而且当时毛泽东一直在精读《三国志》,并反复向高级干部推荐阅读这本书。还有陈寿、郭沫若、张重宪等等都曾经为曹操平反。陈寿在《三国志》中仅仅用八十九言就展现了历史上较为真实的曹操形象。郭沫若在《替曹操翻案》一文中说到“曹操冤枉地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员,我们在今天是要替他恢复名誉”。
曹操,字孟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小字阿瞒,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豪门,父亲曹嵩官至太尉;曹操小时候“既无三徙教,不闻过亭语”,所以他的童年并没有好的教育环境。曹操年轻时便机警而有权术,虽然他很纨绔,但是他爱读书,不但精通兵法,还善于诗歌,被当时名气很大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他在诗歌上也卓有成就,其诗气势称雄,慷慨悲壮。自从宋玉的《九辨》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墨客骚人因为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他的那篇《观沧海》,在大多数的悲秋风格里,独树一帜,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丰茂,没有一丝一毫哀伤悲秋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可以反映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作为古代历史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向来却在人们的头脑中以反面形象出现。而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只有通过较为详尽的资料,才能还原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当我看过《三国志》里陈寿对于曹操的描述和评价时,我才认识到真正的曹操,并不是那个在舞台上的白脸奸诈小人。我们必须把文学和历史分清楚,文学会涉及艺术性,而历史才是最具有真实性的。我想尽我所能,把我的观点呈现给大家,至于是非黑白,自然留给读者评判。但是由于我才疏学浅,知识理论还不够丰富,只能对曹操进行浅略的剖析。
第一章 史书中的曹操
1.1矛盾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临终前的一段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穗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苏东坡先生给了这样的评价,“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生都奸诈虚伪,到了死了就露出了真性。可正是因为曹操不在乎这些小事,也是一个儿女情长、温情的人,这反而能体现出他的大气。正所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曹操在温情的同时又是一个狠毒之人,许攸在帮助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每见曹操一次就要提醒他,“阿瞒,卿非我,不得冀州也!”,为曹操所不喜,已经让曹操谋生了想要杀他的念头。后来曹操打下叶城,许攸又说了邀功的闲言碎语,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实在忍无可忍,杀了对他有恩的许攸。这就是曹操的狠毒,因为闲言碎语,杀掉了自己的恩人,可见他的心肠狠毒。但我们如果从客观的角度去看,曹操是许攸的上级,是万人之上的三军统帅,是号令无数文臣武将的集团领袖,所以即便是关系再亲密的上下级,在私底下可以称兄道弟,但在众人面前,还是要保持上下之别。许攸再三的强调自己的功劳,似乎有功高盖主的意思,所以许攸之死,曹操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
曹操性格中有坦诚的一面。曹操在建安十一年专门下了两道《求贤令》。其一云:“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诚在面从吾将览焉。”其二云:“自今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朔各进得失,纸书函封,主者朝常给纸函各一。”曹操在这里不仅主张广开言路,欢迎大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真诚的意见,而且还主动承担了连年以来未能畅开言路的责任,看不出弄虚作假的成分,有的只是坦诚。作为古代的一个政治家,曹操能有这等胸襟气魄,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建安十二年在《封功臣令》中说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对于部署的功劳曹操也能给予充分肯定,不随意抹煞,不独吞胜利果实,不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如此谦逊坦诚,在古代的政治家中是不多见的。
曹操也有宽容的一面。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在袁绍和曹操作战时,写了一篇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文章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他的祖宗开始骂起,“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棺、徐璜并作妖孽好乱乐祸”。后来袁绍战败,陈琳做了曹操的俘虏,曹操派人把陈琳叫到跟前说,“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申讨书,不过呢,你骂我就算了,骂我父母干嘛呢?”陈琳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曹操听了呵呵一笑,便不再计较了。陈琳以后就做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气量大,他能赦免一个曾经辱骂他全家的人,还能为己所用,这也体现了他不计前嫌,求贤如渴的品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9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