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加工方法对金银花中木樨草苷含量的影响研究(附件)
摘 要金银花药材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由植物忍冬的花蕾经过干燥加工而成,是众多中药材中重要且最常用的品种之一。金银花药材已经有数千年的用药基础,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等多种功效,是常用大宗中药材,因其分布之广,用量之大等缘故,长久以来,使众多医药学者对金银花的研究日益深入,其中不同的产地加工方法的使用和选择,会使该药材中各成分的含量产生极大变化,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依旧缺乏较系统的比较各种加工方法对木犀草苷造成影响的研究,所以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系统的比较多种产地加工方法(阴干法、晒干法、炒干法、烘干法、硫熏法、机器杀青法共六种方法)对金银花的有效成分木樨草苷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木犀草苷含量为标准,产地加工方法从优到劣,依次为阴干法>机器杀青法>晒干法>炒干发>烘干法>硫熏法。本论文为提高药材质量标准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也为金银花的进一步使用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目 录
1 绪论
1.1 金银花概述...1
1.1.1金银花名称来源......1
1.1.2金银花功效..2
1.1.3金银花化学成分..3
1.1.4金银花药理作用..4
1.1.5金银花常见加工方法..5
1.1.6金银花加工方法与有效成分的含量关系..6
1.1.7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6
2材料和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8
2.2 试验材料..8
2.3 试验方法..8
2.3.1金银花加工方法..8
2.3.2木樨草苷的测定方法..9
3.结果与讨论......11
4.结论........14
参考文献..15
致 谢...17
1 绪论
1.1金银花概述
1.1.1金银花名称来源
金银花药品别称众多,古时学者多称其为“忍冬”,此称呼现在也在被使用。金银花药材的“忍冬”这一名称其最早出现于何时?究竟因何会被命名为“忍冬”二字?据考证早在宋朝时,由王介绘所撰写的中药著作《履巉岩本草》中就提及金银花的别称,该书中明确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5
致 谢...17
1 绪论
1.1金银花概述
1.1.1金银花名称来源
金银花药品别称众多,古时学者多称其为“忍冬”,此称呼现在也在被使用。金银花药材的“忍冬”这一名称其最早出现于何时?究竟因何会被命名为“忍冬”二字?据考证早在宋朝时,由王介绘所撰写的中药著作《履巉岩本草》中就提及金银花的别称,该书中明确写到金银花本草别称为“忍冬”,这也就从侧面证明了“忍冬”这一称呼就是金银花药材的早期用名,但是详细翻阅我国最为早期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时,发现该书全文中并没有出现有关于“忍冬”这一称呼的记载。继而查阅相关文献及历史资料发现,早期学者考证关于“忍冬”一词的记载时,研究发现“忍冬”该名称的首次出现是在由南朝梁时陶弘景所编著的《名医别录》或《本草经集注》中,后来该名称被大家认同而普遍使用。但是经过现代的部分学者的考证,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先于陶弘景一百余年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忍冬”一词的记载,但因年代久远和相关资料稀少,并未在更早的资料中找到关于金银花药材别称“忍冬”一词的相关记载,据此推断,这有可能是“忍冬”一词的最原始的出处来源。自此以后到唐朝时的各类医籍中的金银花药材都使用的是“忍冬”这一称呼[1]。直至宋代时,因朝代的更迭和文化发展等种种因素影响下,人们对包括“忍冬”原植物在内的诸多中药材的习性,药效学等相关方面开始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使得更多的有关于金银花的其他名称和记载相继出现,据不完全的统计,总计多达10多种。但是在宋朝之后的到清朝之间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其他新名称出现。待朝代更迭至明清时期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入侵,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大潮之下,致使金银花的其他名称就更加的丰富。
参考其生长的习性命名:古时的药学相关书籍中有就关于金银花药材缘何命名的记述:“处处皆有,似藤生,更冬不凋,故名忍冬”,查阅网络资料和植物相关方面的书籍可知,金银花的来源是一种叫做忍冬的植物,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所以金银花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够生长,而在一些气候适宜的地方,可以和松柏等植物一样常青不败。如松似柏,不惧风寒,古人用“忍冬”二字可谓画龙点睛,而“忍寒草”更是实至名归。又因为金银花原植物体在幼年时期,其形似草生植物、又拥有向四周蔓延生长的茎,所以部分前人学者在观察到金银花的原植物在幼年时期生长部分的生物学特性后,就把金银花划分为蔓草类药材,这一划分就导致金银花多出众多含有“草”字或“藤”字的名称,如“忍冬草”、“忍冬藤”、“左缠藤”等 [2]。
依照功效及产地等因素命名:李时珍在日常研究及使用中发现,忍冬即金银花的汁液能调和药性,给人一种仙草有灵的感觉,于是就将这一点记录在医书之中,致使金银花多出“通灵草”的别称,这是这是典型的中药材因功效而得别称的例子。明清时期的人们,世界文化大碰撞下,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者们开始认识到出产地的不同,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会造成药材品相和质量的较大差异,所以由此开始,就对出产于不同地方的同种中药材使用不同的名称,以此来区别不同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源于江苏地区的“苏花”、河南等地的“南银花”、山东地区的“东银花”都是同一种药材金银花。
因其他因素命名:因金银花开花时,其花香异常就产生“五里香”、“甜藤”等别称。
1.1.2金银花功效
金银花,别称众多,由《名医别录》一书开始,因为其功效众多,就一直被列中药三品中的上品,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一直被广大中药学者的重视。依据目前研究结果发现,早在南北朝的一些医药著作中就出现了关于金银花部分功效的记载,但是南朝梁代时关于金银花的功效的记载较为简单,在能查到的资料中,仅有陶弘景所编著的中药学著作《本草经注》中写到的:“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十二个字而已,而且书中也没有附载相关的医方药方对药效方面予以补充说明。而在唐朝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让唐朝的人们对事物及其特性加强了探索,使人们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也造成人们对金银花的药性看法出现不同于前人的较大的差异。关于其药性的认定唐朝官方的医药组织沿用了先前医药学者的主张观点。而在同一时期也有对金银花功效新认知的出现,使后来学者耳目一新,在陈藏器所编注《本草拾遗》中出现了关于金银花功效的不同记载,彻底逆转了前人对金银花功效的了解,《本草拾遗》一书中记载:“忍冬:主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之,小寒”,和当代学者对于金银花药效的认定以及临床使用较为一致[4]。在《本草拾遗》中所记载的忍冬这味药材项下,其主治的众多病症中,绝大多数为实热症,依照中医理论,应该用损其有余而补不足,热者寒之等方法来治疗[4],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还包含有治疗相关病症示例的记载。目前,人们对于金银花的功效与主治已经有了较为普遍的认定。在最早的几版《中国药典》中,金银花项下功效记载显示金银花的功效有:清热,解毒。主治症包含,温病发热,痈疽,恶疮,热毒血痢,从现在药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几
1 绪论
1.1 金银花概述...1
1.1.1金银花名称来源......1
1.1.2金银花功效..2
1.1.3金银花化学成分..3
1.1.4金银花药理作用..4
1.1.5金银花常见加工方法..5
1.1.6金银花加工方法与有效成分的含量关系..6
1.1.7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6
2材料和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8
2.2 试验材料..8
2.3 试验方法..8
2.3.1金银花加工方法..8
2.3.2木樨草苷的测定方法..9
3.结果与讨论......11
4.结论........14
参考文献..15
致 谢...17
1 绪论
1.1金银花概述
1.1.1金银花名称来源
金银花药品别称众多,古时学者多称其为“忍冬”,此称呼现在也在被使用。金银花药材的“忍冬”这一名称其最早出现于何时?究竟因何会被命名为“忍冬”二字?据考证早在宋朝时,由王介绘所撰写的中药著作《履巉岩本草》中就提及金银花的别称,该书中明确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5
致 谢...17
1 绪论
1.1金银花概述
1.1.1金银花名称来源
金银花药品别称众多,古时学者多称其为“忍冬”,此称呼现在也在被使用。金银花药材的“忍冬”这一名称其最早出现于何时?究竟因何会被命名为“忍冬”二字?据考证早在宋朝时,由王介绘所撰写的中药著作《履巉岩本草》中就提及金银花的别称,该书中明确写到金银花本草别称为“忍冬”,这也就从侧面证明了“忍冬”这一称呼就是金银花药材的早期用名,但是详细翻阅我国最为早期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时,发现该书全文中并没有出现有关于“忍冬”这一称呼的记载。继而查阅相关文献及历史资料发现,早期学者考证关于“忍冬”一词的记载时,研究发现“忍冬”该名称的首次出现是在由南朝梁时陶弘景所编著的《名医别录》或《本草经集注》中,后来该名称被大家认同而普遍使用。但是经过现代的部分学者的考证,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先于陶弘景一百余年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忍冬”一词的记载,但因年代久远和相关资料稀少,并未在更早的资料中找到关于金银花药材别称“忍冬”一词的相关记载,据此推断,这有可能是“忍冬”一词的最原始的出处来源。自此以后到唐朝时的各类医籍中的金银花药材都使用的是“忍冬”这一称呼[1]。直至宋代时,因朝代的更迭和文化发展等种种因素影响下,人们对包括“忍冬”原植物在内的诸多中药材的习性,药效学等相关方面开始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使得更多的有关于金银花的其他名称和记载相继出现,据不完全的统计,总计多达10多种。但是在宋朝之后的到清朝之间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其他新名称出现。待朝代更迭至明清时期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入侵,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大潮之下,致使金银花的其他名称就更加的丰富。
参考其生长的习性命名:古时的药学相关书籍中有就关于金银花药材缘何命名的记述:“处处皆有,似藤生,更冬不凋,故名忍冬”,查阅网络资料和植物相关方面的书籍可知,金银花的来源是一种叫做忍冬的植物,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所以金银花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够生长,而在一些气候适宜的地方,可以和松柏等植物一样常青不败。如松似柏,不惧风寒,古人用“忍冬”二字可谓画龙点睛,而“忍寒草”更是实至名归。又因为金银花原植物体在幼年时期,其形似草生植物、又拥有向四周蔓延生长的茎,所以部分前人学者在观察到金银花的原植物在幼年时期生长部分的生物学特性后,就把金银花划分为蔓草类药材,这一划分就导致金银花多出众多含有“草”字或“藤”字的名称,如“忍冬草”、“忍冬藤”、“左缠藤”等 [2]。
依照功效及产地等因素命名:李时珍在日常研究及使用中发现,忍冬即金银花的汁液能调和药性,给人一种仙草有灵的感觉,于是就将这一点记录在医书之中,致使金银花多出“通灵草”的别称,这是这是典型的中药材因功效而得别称的例子。明清时期的人们,世界文化大碰撞下,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者们开始认识到出产地的不同,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会造成药材品相和质量的较大差异,所以由此开始,就对出产于不同地方的同种中药材使用不同的名称,以此来区别不同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源于江苏地区的“苏花”、河南等地的“南银花”、山东地区的“东银花”都是同一种药材金银花。
因其他因素命名:因金银花开花时,其花香异常就产生“五里香”、“甜藤”等别称。
1.1.2金银花功效
金银花,别称众多,由《名医别录》一书开始,因为其功效众多,就一直被列中药三品中的上品,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一直被广大中药学者的重视。依据目前研究结果发现,早在南北朝的一些医药著作中就出现了关于金银花部分功效的记载,但是南朝梁代时关于金银花的功效的记载较为简单,在能查到的资料中,仅有陶弘景所编著的中药学著作《本草经注》中写到的:“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十二个字而已,而且书中也没有附载相关的医方药方对药效方面予以补充说明。而在唐朝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让唐朝的人们对事物及其特性加强了探索,使人们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也造成人们对金银花的药性看法出现不同于前人的较大的差异。关于其药性的认定唐朝官方的医药组织沿用了先前医药学者的主张观点。而在同一时期也有对金银花功效新认知的出现,使后来学者耳目一新,在陈藏器所编注《本草拾遗》中出现了关于金银花功效的不同记载,彻底逆转了前人对金银花功效的了解,《本草拾遗》一书中记载:“忍冬:主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之,小寒”,和当代学者对于金银花药效的认定以及临床使用较为一致[4]。在《本草拾遗》中所记载的忍冬这味药材项下,其主治的众多病症中,绝大多数为实热症,依照中医理论,应该用损其有余而补不足,热者寒之等方法来治疗[4],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还包含有治疗相关病症示例的记载。目前,人们对于金银花的功效与主治已经有了较为普遍的认定。在最早的几版《中国药典》中,金银花项下功效记载显示金银花的功效有:清热,解毒。主治症包含,温病发热,痈疽,恶疮,热毒血痢,从现在药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