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投资问题的应对策略

日期2017年3月25日 【】21世纪初期,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已占据重要地位。日企对中国投资和中日贸易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自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该论文主要分析日企对国内投资的现状,日方设立的投资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双方合作对各自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目 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日企在国内的发展现状以SONY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为例 1
三、在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
(一)先进的核心技术所占比例较小 3
(二)难以契合日企的管理模式 3
(三)工业加剧资源消耗,恶化生态环境 3
四、如何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4
(一)在学习生产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发属于自己的科技领域 4
(二)员工与日企文化仍需互相接纳 4
(三)调整接受投资的项目以逐步消除工业污染 4
五、论文总结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研究背景与意义
外国直接投资 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为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日本和其他国家一样,在华注资建立企业主要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进入国区的企业以加工生产型为主。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只是出口产成品,对外贸易无非是一些原材料,而美国一直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年交易额仅仅是出口可以达到4000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的高水平增长、人均GDP增加,对华投资出现一个重要变化:跨国公司转变了国内市场取向。因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昂贵劳动力,日企对国内投资中的物流业,金融业,大型零售业的行业投资比例逐年增加。他们以开发国内市场为主要目的。减少企业在国内的大量产品制造与设计,而改为销售与推广。之后亚洲也有了的工业国家,发展迅速,日本国内的劳动成本提高,伴随工业迅速发展,对亚洲地区的贸易比重逐渐提升,日企由合作转变为企业资金注入。中国在加入WTO之后,成为了日本在美国之后第二大投资对象。这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内的企业得到了新的设备与发展方向,改善了科技与工作环境,在外企能够使员工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日企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日企投资地区主要在沿海的上海、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其中江苏、辽宁、上海分别占投资总额20%、17%、16%。改革开放以前,日本主要以纺织、服装等轻纺工业为生产中心,自从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以本田技研株式会社、丰田汽车公司、日产自动车等日本汽车行业巨头为先锋,开始实施日本对华汽车产业的“中国市场战略”,将中国作为其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成本加工组装,再向国外以及国内销售,其中也带有实验性的目的,在开发市场的同时,改进自身企业所存在的技术缺陷。而2011年以来的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大型制造业(汽车)、机械配件企业,在华设立中国分公司以及研发机构,采取一种浅态的互相合作方式进行其自身发展。由于我国的经济地位跟上了国际步伐,以计算机、数码电子等加工组装型工业的生产为中心,工业机械的工厂已经逐渐迁移至东南亚地区。 现今在华东地区日资企业大部分为电子家电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占领市场,从来市场看,汽车类的销售比重在国内非常高,在国内的自产自销比例大约百分之五十,而汽车类的销售额占了这比例中的百分之八十,汽车工业的内地销售比重还会进一步提升。 这种制造业的生产发展使中国的工业进入了新阶段,不仅牵引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进了生产技术,还为日本的工业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近几年,日企逐渐在国内撤资。中国虽然资源丰富,但是丧失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很多中型企业已经没有经营利润。而中国创新速度加快,已经从制造工厂转向创新工厂,自己的科研技术逐渐向世界水平靠拢。日企正在丧失技术领先优势。外国工作者对日本企业的评价大多是,企业文化太过死板,效率低下,缺乏交流与创业环境。而日企仍旧在以自己独立的企业管理方式生存,逐渐在国际市场衰退。中国肯定不会向以前一样积极地与日企合作,而是有选择性的,甚至不再接受投资与贸易。
以索尼(SONY)企业为例,来看日本高科技制造业在国内的发展历程。简要阐述一下大型日本企业的投资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索尼是全球著名的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是世界视听、电子游戏的先导者,近几年也在向金融方面发展。但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不仅导致无法在中国占有良好的市场,更使这个企业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的下滑。
索尼在二十一世纪初都是在欧美其他国家以高人工成本进行生产,而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内地投资建造工厂。因为那些发达国家庞大的应付职工薪酬与生产成本直接吞噬了索尼的利润。而且公司的过高的估计了自己在新时代的垄断地位。认为自身的技术水平无需发展,在全球广受使用的硬件Playstation的主机与掌机使他登向电子娱乐公司的顶端。但是他们执着于开发技术,却疏于开发市场。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几乎找不到索尼的维修专卖店。即使大量的客户购买了产品,因为没有售后产生的感动应该可以断绝之后的销量了。一直执着于技术,不计成本,不看潮流的在研发顶尖产品上投入,对营销和客户需求不闻不问。
而另一个比较致命的原因是在2015年。索尼于90年代中期在北京成立全资子公司,至今在国内的总投资已经超过8亿美元,在中国约有一万名员工。而在12年,索尼手机在中国的企业进行了裁员,大约2000人,原因是无法接受“本地化产品”。简单的说,是索尼的手机行业在中国没有竞争力,但是又不在中国进行开发,导致了无法竞争,没有市场。2015年,在国内的开发者以及工作人员再次被裁一千人,而原因大体是员工无法与管理者达成思想一致,这不能解释是谁的错误,只能说日本企业文化与中国工作者无法进行有效的合作。而这两次裁员,使索尼这个本就经历过一次破产的企业在中国再也没有了声音。现在人们知道的sony,不是她的Walkman,也不是数码相机与聚合锂离子电池,更不是彩电。而只是青少年与游戏爱好者钟爱的PS4,在娱乐行业的销售比重没有10%。
之后索尼又做出了一个决定,在银行金融领域进行发展,就是日本本土市场卖保险,这竟然使他的营业利润有所上升。戏剧性的来说,应该是历史上唯一一家从数码电子领域做到保险公司的例子。
客观来看日企的特点就在于,他有自己独立的生存方式,不会去跟随潮流,更不会改变自己较为偏执的思维。他们只想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客户,而不认同应当接受客户带来的改变。但这并不能说对日企的发展来坏处,因为他们自身的医疗、电子信息科技已经是世界一流的水准了。这只是会对日企在中国投资带来负面影响,影响的是他在中国市场的盈利。
有部分地区抵制日系产品与文化。但是日本从中国全部撤资,不卖给中国产品与资源,中国经济必将受到重创。 而日本的发展并非与中国有很大牵连,自二战后,日本国内经济面临崩溃,但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在1972年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企业的投资,经济的贸易,不应该与国家背景挂钩。
近几国内大型日企的都在逐渐面临撤资与破产。人工成本高是一方面,企业的技术招聘要求很高,国内的人力资源有缺陷。东芝在国内成立40多年,相对来说发展成型,需要的是有经验、对技术有热情的研究人员继续开发新的技术与产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5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