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附件)
摘 要近年来,在内外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表外业务发展迅速。然而虽然表外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收益,同时也隐含了一系列业务风险对其造成危害,为顺应当前市场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 2016年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对表外业务加强监管并进行再分类。2017年银监会更是指出部分表外业务发展不够规范,业务本身存在流动性和信用风险,这些风险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表外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绩效产生了何种影响,表外业务的收入是否真正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绩效。本文首先对目前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总体和部分状况及银行绩效的衡量评价指标进行介绍,其次实证分析方面参考2010-2016年14家商业银行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回归结果表明表外业务收入占比与商业银行绩效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资本充足率过度提高会导致绩效水平下降,需要商业银行在法律的规定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资本充足率。净利差越高表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越好;部分方面代理投融资类业务收入提高会增加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其他几项均未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
目录
一、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 研究方法与思路 1
(三) 文献综述 2
(四)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3
二、 表外业务发展概述 4
(一) 表外业务的内容与分类 4
(二)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 4
三、实证分析 8
(一) 表外业务收入总体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8
(二) 表外业务部分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分析 12
(三) 实证结果 13
结论 15
(一) 表外业务结论 15
(二) 对策建议 15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一、绪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外资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金融行业内利率市场化逐渐成为主导,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跨国银行间的状况更为显著,其经营赖以生存的国内、国际环境及经营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环境,依靠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法在在行业立足,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纷纷转变原有的经营模式,而表外业务因其具有创新性,能够满足银行客户的需求而被各大商业银行采用作为盈利的增长点,截止到2016年表外业务的余额达到了253.52万亿,占表内总资产的109.16%,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资金余额更是同比上涨了32.59%,但是由于商业银行需要监管范围较广出现新情况较多,因此难以避免出现监管薄弱的情况,同时表内外风险滋生传染,进而迫使商业银行承担更大的风险。针对这一情况,国家银监会于2017年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的通知》,同时央行也于7月初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要求重点关注银行业资产质量、流动性、同业业务、银行理财和表外业务等领域风险。
2.研究意义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趋势,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表外业务竞相成为商业银行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手段,表外业务的迅猛发展确实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收益,增强了银行竞争力。查阅当前所有关于表外业务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针对表外业务对银行绩效所产生的影响众说纷纭,表外业务具有自身局限性,近年来我国也针对表外业务的风险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希望控制当前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因此,根据商业银行各自的发展特点,结合表外业务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程度,寻找适度的发展规模。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利用14家商业银行20102016年间年报的相关数据,形成面板pool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表外业务的收入规模与收入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探究表外业务与银行绩效的关系,旨在为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提供借鉴经验。
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主要探究表外业务与商业银行绩效的正负关系,同时根据国内外学者以往的课题研究设计的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对表外业务进行概述,对我国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从收入规模和收入结构两个角度出发,并介绍一下当前表外业务和银行绩效的评价指标。
其次在样本选取方面,尽可能扩大样本的选取范围,因此本文选取了14家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20102016年间的相关数据,最能够反映表外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尽可能的做到数据完整。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指标,确认将股权收益率ROE作为主要被解释变量,表外业务收入占比(INNIIR)、担保及承诺类收入(DB)、代理投融资服务类收入(DL)、中介服务类收入(ZJ)作为主要解释变量,总资产、净利差和资本充足率作为控制变量。确定了变量的选择之后进行实证分析,模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表外业务收入规模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模型,主要被解释变量为ROE,解释变量为LNNIIR,控制变量为LN、NR、CR。二是表外业务收入结构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模型,主要被解释变量是ROE,解释变量是LNDB、LNDL、LNZJ,控制变量LN、NR、CR。
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表外业务提出具体对策。
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
国内对表外业务的发展究竟会对商业银行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有较大的分歧。
大部分学者认为表外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绩效产生促进作用,比如崔华泰(2017)利用16家上市商业银行051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于随机效应模型认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能够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应进行多元化经营进而提高经营效率。申盛(2017)从经营绩效和风险水平两个角度,认为表外业务发展的利弊没有统一定论,其发展虽然能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影响,但对破产的影响很小。提议要共同加强合作,合理发展表外业务。杨凡凡(2017)选取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这些检验方法,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比例的增加能促进商业银行绩效水平的提升。
部分学者认为表外业务的发展并不能起促进作用,反而会有相反的作用。比如魏世杰(2010)利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结合相关数据发现非利息收入的提高与银行绩效是负相关关系。利用19862008年我国银行业相关数据,张羽和李黎(2010)探讨非利息收入增长与银行风险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从收益和风险两方面来看其总量的增长对银行业影响上并不明显.
还有学者认为不能单纯的看待表外业务与银行绩效的关系。比如黄泽勇(2013)以108家商行20072011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不同规模的银行进行了多元化业务发展对其业绩影响的计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资产规模 1200 亿是一个分界点只有当其规模超过这一分界点,二者才呈现关系。它能提高大型银行的业绩水平,但是对小银行却并未产生这种关系。马孝先(2017)认为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绩效正相关,在不同发展时期两者所呈现的U型特征也不尽相同,所选样本主要基于美国与国内商业银行。
2.国外文献
国外学者对于表外业务与银行绩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大致结果有两类。大部分学者认为表外业务的发展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Vennet(2002)认为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扩展表外业务能够减少客户消耗的各项成本,业务信息共享可以降低商行开展各项业务的成本,从而提高经营绩效。Chiorazzo(2008)选取意大利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认为非利息收入的增加能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目录
一、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 研究方法与思路 1
(三) 文献综述 2
(四)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3
二、 表外业务发展概述 4
(一) 表外业务的内容与分类 4
(二)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 4
三、实证分析 8
(一) 表外业务收入总体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8
(二) 表外业务部分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分析 12
(三) 实证结果 13
结论 15
(一) 表外业务结论 15
(二) 对策建议 15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一、绪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外资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金融行业内利率市场化逐渐成为主导,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跨国银行间的状况更为显著,其经营赖以生存的国内、国际环境及经营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环境,依靠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法在在行业立足,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纷纷转变原有的经营模式,而表外业务因其具有创新性,能够满足银行客户的需求而被各大商业银行采用作为盈利的增长点,截止到2016年表外业务的余额达到了253.52万亿,占表内总资产的109.16%,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资金余额更是同比上涨了32.59%,但是由于商业银行需要监管范围较广出现新情况较多,因此难以避免出现监管薄弱的情况,同时表内外风险滋生传染,进而迫使商业银行承担更大的风险。针对这一情况,国家银监会于2017年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的通知》,同时央行也于7月初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要求重点关注银行业资产质量、流动性、同业业务、银行理财和表外业务等领域风险。
2.研究意义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趋势,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表外业务竞相成为商业银行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手段,表外业务的迅猛发展确实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收益,增强了银行竞争力。查阅当前所有关于表外业务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针对表外业务对银行绩效所产生的影响众说纷纭,表外业务具有自身局限性,近年来我国也针对表外业务的风险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希望控制当前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因此,根据商业银行各自的发展特点,结合表外业务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程度,寻找适度的发展规模。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利用14家商业银行20102016年间年报的相关数据,形成面板pool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表外业务的收入规模与收入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探究表外业务与银行绩效的关系,旨在为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提供借鉴经验。
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主要探究表外业务与商业银行绩效的正负关系,同时根据国内外学者以往的课题研究设计的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对表外业务进行概述,对我国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从收入规模和收入结构两个角度出发,并介绍一下当前表外业务和银行绩效的评价指标。
其次在样本选取方面,尽可能扩大样本的选取范围,因此本文选取了14家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20102016年间的相关数据,最能够反映表外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尽可能的做到数据完整。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指标,确认将股权收益率ROE作为主要被解释变量,表外业务收入占比(INNIIR)、担保及承诺类收入(DB)、代理投融资服务类收入(DL)、中介服务类收入(ZJ)作为主要解释变量,总资产、净利差和资本充足率作为控制变量。确定了变量的选择之后进行实证分析,模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表外业务收入规模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模型,主要被解释变量为ROE,解释变量为LNNIIR,控制变量为LN、NR、CR。二是表外业务收入结构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模型,主要被解释变量是ROE,解释变量是LNDB、LNDL、LNZJ,控制变量LN、NR、CR。
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表外业务提出具体对策。
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
国内对表外业务的发展究竟会对商业银行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有较大的分歧。
大部分学者认为表外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绩效产生促进作用,比如崔华泰(2017)利用16家上市商业银行051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于随机效应模型认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能够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应进行多元化经营进而提高经营效率。申盛(2017)从经营绩效和风险水平两个角度,认为表外业务发展的利弊没有统一定论,其发展虽然能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影响,但对破产的影响很小。提议要共同加强合作,合理发展表外业务。杨凡凡(2017)选取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这些检验方法,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比例的增加能促进商业银行绩效水平的提升。
部分学者认为表外业务的发展并不能起促进作用,反而会有相反的作用。比如魏世杰(2010)利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结合相关数据发现非利息收入的提高与银行绩效是负相关关系。利用19862008年我国银行业相关数据,张羽和李黎(2010)探讨非利息收入增长与银行风险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从收益和风险两方面来看其总量的增长对银行业影响上并不明显.
还有学者认为不能单纯的看待表外业务与银行绩效的关系。比如黄泽勇(2013)以108家商行20072011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不同规模的银行进行了多元化业务发展对其业绩影响的计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资产规模 1200 亿是一个分界点只有当其规模超过这一分界点,二者才呈现关系。它能提高大型银行的业绩水平,但是对小银行却并未产生这种关系。马孝先(2017)认为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绩效正相关,在不同发展时期两者所呈现的U型特征也不尽相同,所选样本主要基于美国与国内商业银行。
2.国外文献
国外学者对于表外业务与银行绩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大致结果有两类。大部分学者认为表外业务的发展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Vennet(2002)认为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扩展表外业务能够减少客户消耗的各项成本,业务信息共享可以降低商行开展各项业务的成本,从而提高经营绩效。Chiorazzo(2008)选取意大利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认为非利息收入的增加能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