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III
目 录
1 引言 1
2 概念和相关 2
2.1 《巴塞尔协议III》主要内容 2
2.2 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3
2.3 《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业的影响 4
3 RAROC模型 5
3.1 RAROC模型简介 5
3.3 RAROC模型计算公式 5
3.3 RAROC计算公式中各个因素的概述 6
3.4 RAROC模型在经济配置中的应用 8
3.5 RAROC模型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9
4 实例分析10
4.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10
4.2 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12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图1 风险暴露分类图8
图2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1
表1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11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21世纪的飞速发展,经济借助信息技术传播快的优点,也在向着多元化、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相应的,各个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表明了各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再加上随着电子商务的在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所处的生存经营环境越来越严峻。虽然银行在民众心目中的印象一直都是高薪职业,但民众没有看到的是,银行其实也是高风险职业,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更是证实了这一点,其所暴露的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更像埋在银行业这栋大厦下面的定时炸弹,若银行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颗定时炸弹说不定就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爆炸,将银行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这次危机使国际金融机构巨头如花旗银行、瑞士银行等都遭受了巨额损失,股价也连续暴跌,甚至一些存在上百年的“老字号”企业(雷曼兄弟) [1]竟然在一夜之间就宣布破产。和欧美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金融机构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要小一些,但从这次危机中,我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上市银行也暴露出了不少风险管理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金融机构存在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仍不够完善的问题。这次金融危机可以说是对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一次综合测试。随着发生损失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并且损失的金额越来越大,各类金融机构都不得不开始重视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再也不能像之前一样粗犷式的经营。各个国家的政府发现:无论在何时,商业银行都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风险,政府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来为各类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打下基础。虽然这次危机看上去对我国银行业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却是因为我国特殊的国情,即我国还未全面市场化,银行业目前还处于金融水平较低、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阶段,但无论如何,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能坐以待毙,要汲取此次教训,以防下次的危机。在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2年后,也就是在雷曼兄弟破产两周年之际,《巴塞尔协议III》在瑞士的巴塞尔出炉,并迅速的被G20集团接受开始实施 [2]。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协议从提出到获得正式批准实施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可以说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加速了《巴塞尔协议III》的产生。虽然在危机中各个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损失惨重,但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这也算是一种收获。因此,本文将从《巴塞尔协议III》入手,从《巴塞尔协议III》的角度对我国的上市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
2 概念和相关研究
2.1 《巴塞尔协议III》的主要内容
《巴塞尔协议III》是在2010年提出并通过的。自推出之后,各个国家的银行就将其视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标准。可以说,《巴塞尔协议III》的出台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后不久,我国的银监会面对国内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需求,根据我国的国情,也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四大监管指标(资本充足率、资本杠杆率、资本拨备率以及资本的流动性),这次举动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空白,同时也在业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四大监管方面也被业界人士称为中国的《巴塞尔协议III》 [3]。《巴塞尔协议III》对金融监管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是由三大方面组成,即资本最低要求、当局监管的要求以及市场的约束。与之前的协议相比,这份新协议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指导思想,它指出了银行业以后的的发展方向,为改进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原来的协议相比,《巴塞尔协议III》更加全面的考虑了商业银行的风险。这主要体现在:
1.新增了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在《巴塞尔协议III》中,信用风险被纳入了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风险中。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2008年的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就是源于信用危机,将信用风险纳入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银行将可以更可靠的计量风险,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2.《巴塞尔协议III》在保持原来的资本充足率标准的情况下,对银行的风险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计量方式。《巴塞尔协议III》对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修改,调整了之前协议中规定的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险权重,具体的风险计量的标准不再以以前的协议中的为准,并且更加重视自我监督和公众监督。
3.《巴塞尔协议III》提倡银行使用自己的评级系统,而不是使用通用的评级系统,这样能更好了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因为每个银行的经验状况和资产状况都不一样,如果使用统一的风险评级标准,很显然是不合适的。银行使用自己的评级系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风险有所侧重,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计量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4.针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新增了当局的监管和市场的监管。通俗点说就是人们常说的政府监管和市场信息披露。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但随着金融的发展,单纯的依赖资本充足率来判断银行的风险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还必须需要监管机构的监督以及银行自身的信息披露,换句话说:银行风险的监管不能只是自己监管自己,而是要政府和民众的共同监管,让银行时刻对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巴塞尔协议III》是在G20峰会上批准通过的,所以这也表明该协议的实施并不是几个国家的事,也不是每个国家单独可以完善的,它需要全球各大经济体通力合作,国与国之间建立科学合理的银行风险监管体系并且适时的进行信息共享,实时更新风险系数。《巴塞尔协议III》是对原协议的一次具有划时代的修订,它规定了比原协议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监管体系,综合考虑了银行会面临的各种风险,可以说《巴塞尔协议III》的内容更加贴近银行的日常经营。所以在《巴塞尔协议III》公布后不久就成为全球银行业共同遵循的准则 [4]。
2.2 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2.2.1 国外研究综述
风险管理这个概念是许布纳在193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念在当时十分新颖,为银行家和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果然,不久之后这种理念就被运用到了金融领域中,特别是在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将风险数据化,然后企业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来分散或者避免风险。
1952年,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选择》 [5]这本书的发表仿佛给金融界投下了一颗炸弹,在金融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这本书中,他将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到了资产投资中,提出了分散投资的思想。即保持风险在一定水平的同时获得最高的收益,或者保持收益一定的同时承受最低的风险。投资者们发现:通过马克维茨的方法确实可以有效的降低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很快,马克维茨的理论就被人们接受,人们运用它的理论在各个投资领域合理的分散风险,最大化收益,投资者们面对日益增多的投资产品不再会像以前那样不知所措。马克维茨的思想可以说是现代风险管理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理论将以前无法具体体现在纸上的风险量化了,将风险用数据的形式十分明显的呈现在了投资者的眼中。可以说,马克维茨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先驱者,他的思想为后来的投资者们提供了新的道路,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凭自己的感觉来进行投资,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分散风险,经济学家也在马克维茨的研究成果上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就,而对现代金融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完整期权定价模型 [6],这个模型是由麦隆和费雪两位经济学家提出的,这个模型不仅大大加快了金融衍生市场 的发展,同时也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引言 1
2 概念和相关 2
2.1 《巴塞尔协议III》主要内容 2
2.2 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3
2.3 《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业的影响 4
3 RAROC模型 5
3.1 RAROC模型简介 5
3.3 RAROC模型计算公式 5
3.3 RAROC计算公式中各个因素的概述 6
3.4 RAROC模型在经济配置中的应用 8
3.5 RAROC模型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9
4 实例分析10
4.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10
4.2 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12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图1 风险暴露分类图8
图2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1
表1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11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21世纪的飞速发展,经济借助信息技术传播快的优点,也在向着多元化、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相应的,各个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表明了各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再加上随着电子商务的在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所处的生存经营环境越来越严峻。虽然银行在民众心目中的印象一直都是高薪职业,但民众没有看到的是,银行其实也是高风险职业,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更是证实了这一点,其所暴露的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更像埋在银行业这栋大厦下面的定时炸弹,若银行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颗定时炸弹说不定就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爆炸,将银行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这次危机使国际金融机构巨头如花旗银行、瑞士银行等都遭受了巨额损失,股价也连续暴跌,甚至一些存在上百年的“老字号”企业(雷曼兄弟) [1]竟然在一夜之间就宣布破产。和欧美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金融机构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要小一些,但从这次危机中,我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上市银行也暴露出了不少风险管理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金融机构存在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仍不够完善的问题。这次金融危机可以说是对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一次综合测试。随着发生损失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并且损失的金额越来越大,各类金融机构都不得不开始重视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再也不能像之前一样粗犷式的经营。各个国家的政府发现:无论在何时,商业银行都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风险,政府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来为各类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打下基础。虽然这次危机看上去对我国银行业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却是因为我国特殊的国情,即我国还未全面市场化,银行业目前还处于金融水平较低、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阶段,但无论如何,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能坐以待毙,要汲取此次教训,以防下次的危机。在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2年后,也就是在雷曼兄弟破产两周年之际,《巴塞尔协议III》在瑞士的巴塞尔出炉,并迅速的被G20集团接受开始实施 [2]。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协议从提出到获得正式批准实施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可以说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加速了《巴塞尔协议III》的产生。虽然在危机中各个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损失惨重,但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这也算是一种收获。因此,本文将从《巴塞尔协议III》入手,从《巴塞尔协议III》的角度对我国的上市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
2 概念和相关研究
2.1 《巴塞尔协议III》的主要内容
《巴塞尔协议III》是在2010年提出并通过的。自推出之后,各个国家的银行就将其视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标准。可以说,《巴塞尔协议III》的出台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后不久,我国的银监会面对国内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需求,根据我国的国情,也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四大监管指标(资本充足率、资本杠杆率、资本拨备率以及资本的流动性),这次举动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空白,同时也在业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四大监管方面也被业界人士称为中国的《巴塞尔协议III》 [3]。《巴塞尔协议III》对金融监管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是由三大方面组成,即资本最低要求、当局监管的要求以及市场的约束。与之前的协议相比,这份新协议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指导思想,它指出了银行业以后的的发展方向,为改进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原来的协议相比,《巴塞尔协议III》更加全面的考虑了商业银行的风险。这主要体现在:
1.新增了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在《巴塞尔协议III》中,信用风险被纳入了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风险中。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2008年的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就是源于信用危机,将信用风险纳入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银行将可以更可靠的计量风险,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2.《巴塞尔协议III》在保持原来的资本充足率标准的情况下,对银行的风险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计量方式。《巴塞尔协议III》对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修改,调整了之前协议中规定的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险权重,具体的风险计量的标准不再以以前的协议中的为准,并且更加重视自我监督和公众监督。
3.《巴塞尔协议III》提倡银行使用自己的评级系统,而不是使用通用的评级系统,这样能更好了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因为每个银行的经验状况和资产状况都不一样,如果使用统一的风险评级标准,很显然是不合适的。银行使用自己的评级系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风险有所侧重,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计量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4.针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新增了当局的监管和市场的监管。通俗点说就是人们常说的政府监管和市场信息披露。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但随着金融的发展,单纯的依赖资本充足率来判断银行的风险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还必须需要监管机构的监督以及银行自身的信息披露,换句话说:银行风险的监管不能只是自己监管自己,而是要政府和民众的共同监管,让银行时刻对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巴塞尔协议III》是在G20峰会上批准通过的,所以这也表明该协议的实施并不是几个国家的事,也不是每个国家单独可以完善的,它需要全球各大经济体通力合作,国与国之间建立科学合理的银行风险监管体系并且适时的进行信息共享,实时更新风险系数。《巴塞尔协议III》是对原协议的一次具有划时代的修订,它规定了比原协议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监管体系,综合考虑了银行会面临的各种风险,可以说《巴塞尔协议III》的内容更加贴近银行的日常经营。所以在《巴塞尔协议III》公布后不久就成为全球银行业共同遵循的准则 [4]。
2.2 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2.2.1 国外研究综述
风险管理这个概念是许布纳在193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念在当时十分新颖,为银行家和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果然,不久之后这种理念就被运用到了金融领域中,特别是在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将风险数据化,然后企业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来分散或者避免风险。
1952年,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选择》 [5]这本书的发表仿佛给金融界投下了一颗炸弹,在金融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这本书中,他将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到了资产投资中,提出了分散投资的思想。即保持风险在一定水平的同时获得最高的收益,或者保持收益一定的同时承受最低的风险。投资者们发现:通过马克维茨的方法确实可以有效的降低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很快,马克维茨的理论就被人们接受,人们运用它的理论在各个投资领域合理的分散风险,最大化收益,投资者们面对日益增多的投资产品不再会像以前那样不知所措。马克维茨的思想可以说是现代风险管理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理论将以前无法具体体现在纸上的风险量化了,将风险用数据的形式十分明显的呈现在了投资者的眼中。可以说,马克维茨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先驱者,他的思想为后来的投资者们提供了新的道路,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凭自己的感觉来进行投资,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分散风险,经济学家也在马克维茨的研究成果上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就,而对现代金融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完整期权定价模型 [6],这个模型是由麦隆和费雪两位经济学家提出的,这个模型不仅大大加快了金融衍生市场 的发展,同时也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