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研究
庄子寓言研究[20191230170219]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寓言,庄子,治世,处世,人生
目录
1 引言 1
2《庄子》寓言总论 1
2.1庄子其人 1
2.2《庄子》寓言 2
3《庄子》寓言中的治世之道 3
3.1《庄子》寓言“至德之世”的理想国构建 3
3.2《庄子》寓言的无为之治 3
4.《庄子》寓言中的处世之道 4
4.1《庄子》寓言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5
4.2《庄子》寓言顺其自然的生活观 5
4.3《庄子》寓言中冲淡的交友观 7
4.4《庄子》寓言相濡以沫的爱情观 7
5《庄子》寓言的人生追求 8
5.1《庄子》寓言中的思想精神追求 8
5.2《庄子》寓言中的人格追求 10
结语 12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1引言
“寓言”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中的《寓言》篇:“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很多研究《庄子》方面的学者,就此判断现在文学体裁形式“寓言”出自于此。实际上,庄子书中的“寓言”并不是代表着一种文学体裁。在《庄子》中,其“寓”和“言”是两个词,“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所说的话的意思,那么,庄子“寓言”实际上表达的意思就是借寓言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在当时百家争鸣,学派众多的战国时期,庄子是如何通过“寓言”来继承发扬道家思想,讲述他的治国之道,处世之道,精神思想以及人生追求的呢?下面文章就对这些问题做出论述。
2《庄子》寓言总论
《庄子》寓言数量很多,书中以寓言的形式谈论了哲学、社会、人生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在《庄子》一书中有众多的寓言形象,既有现实社会中的事物,还有一些自然景观,也有众多庄子想象出来的事物,这就使得庄子的寓言变幻多端,对道的阐述也比较深刻。
2.1庄子其人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语言学史上一位居于巅峰地位的重要人物。《庄子》无论是玄远高深的哲学思想,还是文学上的奇特想象,抑或是语言上的汪洋恣肆,都对历代的思想、文学和语言学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而《庄子》中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意蕴丰富而深刻,饱含哲人的智慧和人生的真谛,展现庄子思想的超然和充盈。
就庄子个人而言,关于国别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庄子的记载是这样的:“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在《史记》中也没有明确指出庄周的国别问题,以至于人们对庄子所在的国家有多种推测,其中较为认可的是宋国。
庄子的人生际遇一直是困窘的,他生活贫困,经常忍冻挨饿,朝不保夕。如寓言《庄子贷粟于监河侯》: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 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
寓言中可看出庄子因生活穷困有求于监河侯,但是他的请求却被吝啬虚伪的监河侯狡猾的糊弄,庄子以涸辙之鲋自喻,生动传神地揭露了监河侯的丑陋嘴脸。看似荒诞而愤激的寓言故事中,体现出庄子面对人生苦难时的思考:芸芸众生终日算计得失,疯狂地追名逐利,无情的残害他人,最终不过是化作一堆黄土,那么这样做到底去追求的是什么呢?从中不难看出庄子贫穷而不卑贱的高贵灵魂以及潇洒傲岸的人生姿态。他的乐观与高贵,在现今物欲横流、人人趋利而往的社会中,颇为值得关注
2.2《庄子》寓言
《庄子》一书,寓言数目众多,并且内容丰富。《庄子·寓言》说:“寓言十九。”寓言占到了十分之九,经过统计,可以说其通篇都有寓言,可见寓言在这部文学著作中所占的地位由此非同一般。寓言是什么呢?如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说道:“寓,寄也。”“寄,托也。”《说文解字》意在说“寓言”即“托言”。在《杂篇·寓言》中,庄子是这样自己作出解释的,“寓言”就是“藉外论之”,即假托他人之口来说明道理阐述观点,发表议论。由此可见,庄子所说的‘寓言’,仅指文章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并没有将‘寓言’视为一种文章体裁,而只是为了使自己的见解取得‘十言而九见信’效果的一种手段。这与我们现在所定义的寓言又有所不同,我们现在所说的寓言是假托一些故事来说明道理和教训,强调的是故事性。
从古到今,创作寓言的作家不计其数,庄子却是寓言创作“第一人”。庄子大胆以寓言的形式创作,突破先秦时期固有的题材,他运用荒诞奇诡的想象对现实社会进行描写,这样使寓言中的观点和道理更容易被当时世人理解和接受。庄子十分擅长借用远古的神话故事来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阐述一些深刻的道理。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道:庄子寓言“皆空话无事实”,即没有事实作为根本依据。但这“虚”恰恰展现出庄子个人的非凡魅力以及创作的独特风格。总的来说我们通过《庄子》寓言可以更容易的了解分析庄子的其人其事其想其思,这些寓言为后人研究庄子提供了相当宝贵的资料。
3《庄子》寓言中的治世之道
庄子说“逍遥”谈“境界”,但他并没有离开政治,离开社会人生孤独的去谈玄,在治世的道路上,它有自己鲜明的为政态度和立场。
3.1《庄子》寓言“至德之世”的理想国构建
庄子治世的理想,首先体现在“至德之世”的乌托邦。乌托邦是后世对庄子理想国构建理念的一个总结,换言之乌托邦就是我们所说的“世外桃源”。庄子希望他的乌托邦可以被领导者和百姓们所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说,在“人世间”得以实现。但他从不打算直接去投身于政治地带,而是想以自己的治世理想去设计“应帝王”。
庄子乌托邦理想国的构建提倡的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共发展的良好状态,推崇的是之至人神人圣人的高尚精神情操和人格理想。在社会良好状态方面,庄子在“至德之世”不止一次的提到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美好的生活状态,《庄子·马蹄》篇中“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就展现了庄子所希望的人和自然平等相处充满活力的一幅图像。“恶乎知君了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小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这里《庄子·马蹄》篇中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摆脱权力之争,不分高低贵贱,幸福快乐的生活情景。
为了实现自已理想国构建,庄了还构想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建德之国”,《庄子·山木》篇中“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小知藏,与而小求其报;小知义之所适,小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2]可以体现庄子认为只有抛弃无限的功利心,摆脱人的无控制的欲望,才能真正到达理想的幸福国度。
试想如今人类的无节制的资源开采,过度使用化学肥料,不正当饲养家禽种种恶劣的谋利行为,庄子的理想国构建无疑依然是先进的美好的。
3.2《庄子》寓言的无为之治
庄子宣扬的是一种“出世”的思想,与孔子所宣扬的社会性的人格美不同,庄子强调自然性的人格美,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其治世之道中,在庄子眼里,只有精神是永恒的,他认为肉体的完善不等于道德的完善,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在道德上完善自我的话,就能对外在形体进行补充,这就说明道德远远高于形体方面,对于一个人来说,道德层面的提高比其他方面都要重要。所以,庄子提倡放弃功名与利禄,他不同意孔子的恢复周礼的观点,他认为什么都要顺应时势,对于一些东西,不要刻意去追求,应该顺应自然。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论文外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寓言,庄子,治世,处世,人生
目录
1 引言 1
2《庄子》寓言总论 1
2.1庄子其人 1
2.2《庄子》寓言 2
3《庄子》寓言中的治世之道 3
3.1《庄子》寓言“至德之世”的理想国构建 3
3.2《庄子》寓言的无为之治 3
4.《庄子》寓言中的处世之道 4
4.1《庄子》寓言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5
4.2《庄子》寓言顺其自然的生活观 5
4.3《庄子》寓言中冲淡的交友观 7
4.4《庄子》寓言相濡以沫的爱情观 7
5《庄子》寓言的人生追求 8
5.1《庄子》寓言中的思想精神追求 8
5.2《庄子》寓言中的人格追求 10
结语 12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1引言
“寓言”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中的《寓言》篇:“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很多研究《庄子》方面的学者,就此判断现在文学体裁形式“寓言”出自于此。实际上,庄子书中的“寓言”并不是代表着一种文学体裁。在《庄子》中,其“寓”和“言”是两个词,“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所说的话的意思,那么,庄子“寓言”实际上表达的意思就是借寓言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在当时百家争鸣,学派众多的战国时期,庄子是如何通过“寓言”来继承发扬道家思想,讲述他的治国之道,处世之道,精神思想以及人生追求的呢?下面文章就对这些问题做出论述。
2《庄子》寓言总论
《庄子》寓言数量很多,书中以寓言的形式谈论了哲学、社会、人生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在《庄子》一书中有众多的寓言形象,既有现实社会中的事物,还有一些自然景观,也有众多庄子想象出来的事物,这就使得庄子的寓言变幻多端,对道的阐述也比较深刻。
2.1庄子其人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语言学史上一位居于巅峰地位的重要人物。《庄子》无论是玄远高深的哲学思想,还是文学上的奇特想象,抑或是语言上的汪洋恣肆,都对历代的思想、文学和语言学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而《庄子》中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意蕴丰富而深刻,饱含哲人的智慧和人生的真谛,展现庄子思想的超然和充盈。
就庄子个人而言,关于国别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庄子的记载是这样的:“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在《史记》中也没有明确指出庄周的国别问题,以至于人们对庄子所在的国家有多种推测,其中较为认可的是宋国。
庄子的人生际遇一直是困窘的,他生活贫困,经常忍冻挨饿,朝不保夕。如寓言《庄子贷粟于监河侯》: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 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
寓言中可看出庄子因生活穷困有求于监河侯,但是他的请求却被吝啬虚伪的监河侯狡猾的糊弄,庄子以涸辙之鲋自喻,生动传神地揭露了监河侯的丑陋嘴脸。看似荒诞而愤激的寓言故事中,体现出庄子面对人生苦难时的思考:芸芸众生终日算计得失,疯狂地追名逐利,无情的残害他人,最终不过是化作一堆黄土,那么这样做到底去追求的是什么呢?从中不难看出庄子贫穷而不卑贱的高贵灵魂以及潇洒傲岸的人生姿态。他的乐观与高贵,在现今物欲横流、人人趋利而往的社会中,颇为值得关注
2.2《庄子》寓言
《庄子》一书,寓言数目众多,并且内容丰富。《庄子·寓言》说:“寓言十九。”寓言占到了十分之九,经过统计,可以说其通篇都有寓言,可见寓言在这部文学著作中所占的地位由此非同一般。寓言是什么呢?如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说道:“寓,寄也。”“寄,托也。”《说文解字》意在说“寓言”即“托言”。在《杂篇·寓言》中,庄子是这样自己作出解释的,“寓言”就是“藉外论之”,即假托他人之口来说明道理阐述观点,发表议论。由此可见,庄子所说的‘寓言’,仅指文章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并没有将‘寓言’视为一种文章体裁,而只是为了使自己的见解取得‘十言而九见信’效果的一种手段。这与我们现在所定义的寓言又有所不同,我们现在所说的寓言是假托一些故事来说明道理和教训,强调的是故事性。
从古到今,创作寓言的作家不计其数,庄子却是寓言创作“第一人”。庄子大胆以寓言的形式创作,突破先秦时期固有的题材,他运用荒诞奇诡的想象对现实社会进行描写,这样使寓言中的观点和道理更容易被当时世人理解和接受。庄子十分擅长借用远古的神话故事来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阐述一些深刻的道理。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道:庄子寓言“皆空话无事实”,即没有事实作为根本依据。但这“虚”恰恰展现出庄子个人的非凡魅力以及创作的独特风格。总的来说我们通过《庄子》寓言可以更容易的了解分析庄子的其人其事其想其思,这些寓言为后人研究庄子提供了相当宝贵的资料。
3《庄子》寓言中的治世之道
庄子说“逍遥”谈“境界”,但他并没有离开政治,离开社会人生孤独的去谈玄,在治世的道路上,它有自己鲜明的为政态度和立场。
3.1《庄子》寓言“至德之世”的理想国构建
庄子治世的理想,首先体现在“至德之世”的乌托邦。乌托邦是后世对庄子理想国构建理念的一个总结,换言之乌托邦就是我们所说的“世外桃源”。庄子希望他的乌托邦可以被领导者和百姓们所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说,在“人世间”得以实现。但他从不打算直接去投身于政治地带,而是想以自己的治世理想去设计“应帝王”。
庄子乌托邦理想国的构建提倡的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共发展的良好状态,推崇的是之至人神人圣人的高尚精神情操和人格理想。在社会良好状态方面,庄子在“至德之世”不止一次的提到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美好的生活状态,《庄子·马蹄》篇中“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就展现了庄子所希望的人和自然平等相处充满活力的一幅图像。“恶乎知君了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小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这里《庄子·马蹄》篇中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摆脱权力之争,不分高低贵贱,幸福快乐的生活情景。
为了实现自已理想国构建,庄了还构想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建德之国”,《庄子·山木》篇中“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小知藏,与而小求其报;小知义之所适,小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2]可以体现庄子认为只有抛弃无限的功利心,摆脱人的无控制的欲望,才能真正到达理想的幸福国度。
试想如今人类的无节制的资源开采,过度使用化学肥料,不正当饲养家禽种种恶劣的谋利行为,庄子的理想国构建无疑依然是先进的美好的。
3.2《庄子》寓言的无为之治
庄子宣扬的是一种“出世”的思想,与孔子所宣扬的社会性的人格美不同,庄子强调自然性的人格美,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其治世之道中,在庄子眼里,只有精神是永恒的,他认为肉体的完善不等于道德的完善,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在道德上完善自我的话,就能对外在形体进行补充,这就说明道德远远高于形体方面,对于一个人来说,道德层面的提高比其他方面都要重要。所以,庄子提倡放弃功名与利禄,他不同意孔子的恢复周礼的观点,他认为什么都要顺应时势,对于一些东西,不要刻意去追求,应该顺应自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