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训书籍的传统文化特色

古代家训书籍的传统文化特色[20200103162143]
家训是体现古人教育思想的一种特殊形式,古人留下的家训书籍不胜枚举,内容博大精深。本论文以古代家训书籍为切入点,重在研究其文化特色。文章第一部分概况地描述了古代家训书籍创作的情况,第二部分描述古代家训的生成背景,分析其与小农经济、家、国的关系,第三部分阐述家训的思想内涵,从教育观、婚姻观、伦理观、治家观和礼制风俗五方面进行解读。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提取古代家训中的精华部分,试图从这些有用的思想中论证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家训书籍文化特色生成背景思想内涵
目 录
1 引言 2
2 古代家训书籍概况 2
3 古代家训书籍的生成背景 4
3.1 家训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 4
3.2 家训是传统家族管理的必需手段 5
3.3 家训是封建君主维护统治的有力基础 5
4 家训书籍的传统文化内涵 6
4.1 传统教育观 6
4.2 传统婚姻观 8
4.3 传统伦理观 9
4.4 传统治家观 10
4.5 传统家庭的礼制风俗 11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我国古代传统家训教育后代如何立身处世、持家执业,是我国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对后代的培养、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几千年历史文明中,它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出现,形成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养成了中国的民族性格。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蕴含传统文化,在古人手中达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古人留下的家训书籍数不胜数,一般来说,会涉及到教育、婚姻、伦理、道德、礼制等方面。许多佳作中的优秀家训思想一直传承到现在。
2 古代家训书籍概况
家训在古代起源较早,已有近三千年历史,它最早源于上古时期,那时人们通过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方式教授生产生活的经验。家训在我国历史非常的久远,但在汉之前,多表现为口头训诫,文字记载较少,都散落于古籍中,不是只言片语就是一两个段落,没有专门成册的书籍。比如开创家训先河的周公家训,其主要散见在《尚书》中的《康诰》、《酒诰》、《梓材》、《多土》、《无逸》、《立政》等篇以及《礼记》、《史记》等古籍中,虽然其家训思想内容具体、全面,涉及父子、兄弟、君臣、叔侄、胎教等多个方面,但仍然是零散的家训文献。因为在那时人们心中并没有家训这个概念,这些文字只是王室成员对家人、臣子的告诫之词。到汉代,才出现了单篇家训文献,它们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一事一议居多,内容是通过描述智者的对话来启迪世人,发人深省。在这一时期家训稍稍开始普及,其中一大亮点是出现专门针对女性教育的著作,代表作是《女诫》。班昭所写的《女诫》,是一本教导女性为人之道的书籍,此书的目的是勉励班家女性的德行举止,不曾想到被名门望族争相传抄,成为当时风行一时的女性规范典籍。在当时,家训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成熟、系统的家训书籍还未出世。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家训经过发展,已趋于稳定,具有大家普遍认可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扎根于中华大地。这一时期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政局更变频繁,百姓民不聊生,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家训的重要性,因此家训的数量大幅增长,远远超过汉代,其中帝王家训不在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曹操家训。曹操日常事务繁忙,可无论再怎么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写家书关切儿子。由于他的儿子众多,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上花了不少心思。史料记载在曹植二十三岁的时候,曹操写给他家书一封,即《戒子植》。信中说道在曹植那么大的时候,自己已经做了顿丘令。他认为曹植目前的成就是不够的,用自己当时的成就来勉励曹植,意在他更上一层楼。曹操拥有德寿春、汉中和长安以后,想到儿子们以后会继承他的一切,就写了《诸儿令》教导儿子如何去招贤纳士、治理国家。临终前,留《遗令》给继承人曹丕,交代他丧事从俭,文臣武将不得擅离职守外,还用自己在带兵过程中意气用事作为例子,让曹丕要引以为鉴。
到了隋唐,家训反映出欣欣向荣发展的景象。人们开始自觉地建设家庭文化,典型代表当属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它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家训著作横空出世。作为家训的鼻祖,其书在为人处世之道上提出独到的见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受到世人赞誉,对中国传统家庭的教育启示颇多。育人之余,还描绘了当时南北朝人民生活的画卷,它有别于之前的家训,不再是直接叙述智者的对话警醒后代,而是通过自身经历悟出一套自己的育人之道,此书是他的传世之作,教育对象不仅限于后辈,扩展到了子孙后代。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命途多舛。本出生于官宦之家,不幸早年丧父,兄长未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生在乱世的他,三次被俘,多次差点丧命,这些不幸使他感慨良多,他不希望子孙后代重蹈自己的覆辙,于是他创作此书,以告诫后代。他此举得偿所愿,颜氏家族而后名人辈出,家训也代代相传,不仅成就了此书,也成就了家族的辉煌。这本《颜氏家训》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领域,依旧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特别强调子女的早教。在语言方面平滑朴实,说理周密详细,被后世看做处世的典范,在后世一直广为流传。家训在这个朝代还广泛出现了一种文体形式——诗,这与古典诗歌的发展在唐代处于鼎盛阶段有密切联系。这并不是家训诗歌首次出现的朝代,却肯定是出现最多的朝代。文人雅士以诗歌的形式阐述家训的思想来治家教子,重要诗人基本上都撰写过家训诗歌。韩愈在《符读书城南》一诗中勉励儿子勤奋学习,他认为肚子里有诗书学问的人才能成为有作为的人。杜甫在《宗武生日》一诗中也劝诫儿子读书学习。这些家训诗在民间流传甚广,自唐以后,这种家训文体被历代文人继承、发扬光大。
在宋朝,中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家训书籍已经在市场流通,这也客观上推进了家训思想的全民化、普及化。这些书籍是学者将散见于古籍中的家训整理编撰成的。在史料记载中,第一部家训总集是北宋的《古今家诫》,见苏澈为其所写的序可知,此时家训书籍已出现在市井上,平民百姓也能买来阅读,家训不再独有于贵族之家。宋以后,家训书籍层出不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著作,其中代表作有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朱熹的《蒙学须知》、郑文融的《郑氏规范》、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明清家训书籍继承了前几朝家训精髓又深入当时的时代特征,形式多样,还出现大量女训。如陆圻的《新妇谱》、李氏的《庭帏杂录》、吕坤的《闺范》等。
家训文化在古代延续数千年,留下的家训书籍卷帙浩繁,每朝每代都会为后世留下优秀的家训著作。家训经历从帝王将相、达官贵族到平头百姓之家,从口头传授到编纂成书的改变,越来越完善、普及,这对我国人民的整体教育大有益处。这些家训书籍皆是古人探讨育人之道的见证,在今天,其中大量的教育理念还在被沿用,只是一小部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不得不抛弃。这些典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3 古代家训书籍的生成背景
3.1 家训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
由于我国先天地理结构环境,平原覆盖面积多,耕作土地便成为古代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对于土地,古人一直都有深厚的感情,他们视农业为根本,粮食是他们生活下去的主要物质、经济来源,一家靠着几分薄田,几乎可以满足生活的需要,达到自给自足。人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掌握农耕技术,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方式。家家户户一年辛劳,都盼望着丰收。当儿子能干农活时,便每天带他去耕田,教他如何播种、灌溉,他们世代为农,学会农作是生存的保证,农业生存方式的经验便这样世代传承。但辛勤的劳作不一定就能得到回报,小农经济显著特点是“靠天”,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强,其脆弱性到其中一旦某一个环节断裂,整个系统就会瘫痪。自然因素无法预测,谁都料想不到,农民开始寻求思想寄托,他们修庙、拜佛,认为积善积德便会有好报,祈求自然灾害不会降临。更有许多百姓相信台风、旱灾的存在,是天神对他们的惩罚。农民在教授后代耕作技术的同时,还会教导子女从小要存好心、做好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99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