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变迁背景下农户进城意愿研究以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索朗村为例

行政区划变迁、城市扩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撤地设市、撤县并区成了主流。在这一背景下,西藏山南地区于2016年变更成山南市,与之相对应的,当初的乃东县变更为乃东区。本研究以这一行政区划变化为背景,以乃东区索朗村为案例,通过入户调查,在收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农户进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同,西部地区撤地设市更多是行政因素的影响,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行政区划的变迁带来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有限,农户在这一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失地农民的负面因素,一方面又因为城市中就业机会有限而难以有效转移就业。对于这些农民而言,被动进城的结果是隐性失业。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对于西部经济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在执行撤地设市和撤县并区政策时,应以本地农民生活现状、劳动力能力和发展潜力为基础,慎重推行城市扩张战略。本研究结果将为我国城镇郊区发展驱动力研究提供相应的补充。
目录
引言: 3
一、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4
二、山南市撤地设市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5
1.发展历程 5
2.存在问题 6
三、乃东区多颇章乡索朗村农民进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9
1.多颇章乡索朗村的基本情况 9
2.农户进城意愿研究分析 9
3.2.1数据来源 9
3.2.2 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10
3.2.3 实证检验 11
四、主要结论及山南市撤地设市效应 12
4.1农户进城意愿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 12
4.2山南市撤地设市效应 12
4.2.1 生态效应 12
4.2.2文化与社会效应 12
五、山南市行政区划变迁后续对策与建议 12
5.1在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中探索本地居民的融入途径 13
5.2立足本地特色农村品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3
行政区划变迁背景下农户进城意愿研究
—以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索朗村为例
引言
引言
行政区划是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文化、风俗等客观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一个国家的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对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基础手段,是国家权力在特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割与分配。作为国家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手段,行政区划历来关系着国家和地方的稳定剂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包括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县(区)、乡(镇)五级制行政区划。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行政区划尤其是地区和县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发展,因此撤地设市、撤县并区成了我国行政区划变迁的主导方向。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西部民族地区,这一趋势都发展迅速。如苏州市及其下辖吴江县等的变迁以及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县市的变迁。
行政区划具有巩固基层政权、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3个方面的功能,在行政区划设立之初,政治和管理方面的因素较多,经济的因素只占极少的分量,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政区划越来越多地考虑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弱化政治和管制功能,当前行政建制撤设、行政区规模等级及范围、行政中心设置等越来越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生产要素空间流动与配置、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等密切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行政区划变迁、行政区规模变化以及行政中心的迁移等日益成为当前从新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更是城市扩张、新城区建设、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首选途径。
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内在联系,行政区划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行政区划变动不仅涉及到地方市场范围调整,也影响地方政府行政和财政管理权限的调整和变动。近年来,地级市层面行政区划调整频繁,如厦门市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等的调整都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断地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尤其是西藏自治区,在中央援藏工作的帮助和鼓励下,区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因此行政区划调整势在必行。
一、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和相关的中心城市社会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影响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以欧盟国家、日本和美国为核心,重点分析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联系、对人口集聚、可达性、就业特征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人口集聚方面,韩国学者Kim(2000)通过研究首尔和釜山间行政区划变迁对首都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发现人口随着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高速铁路通车后持续向首尔及其周边区域集中。可达性方面,Ure?a等(2009)从国家、区域、地区三个尺度研究了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而来的交通设施拓展对大中等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其中在国家、区域两个层面考察大中等城市到达中心大都市可达性,而在地区层面把大中等城市本身作为地区的中心城市考察可达性的变化。就业方面,Nakamura和Ueda(1989)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日本行政区划和城市结构变动背景下“有”与“无”新干线情况下各产业就业人口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尤其是行政中心的迁移,在修建了新行政中心到老城区的高速铁路后就业人口明显增长的产业是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民增长明显。产业方面,Gerard Mathieu(1993)评估法国行政区划和行政中心迁移后,高铁的开通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情况,发现其影响了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且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区域联系方面,Kingsley E. Haynes(1997)认为行政区划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速铁路明显改变了区域联系和区域工业综合体的空间相互作用方式;Spiekermann和Wegener(2008)指出行政中心和交通网络把原本孤立的区域与欧洲核心区紧密相连,快速交通网络大大缩小了欧洲大陆的时空范围;David Ellis(2010)则以田纳西州铁路为例,利用交通需求模型和行政中心空间布局模型预测修建高速铁路对田纳西州带来的时间效益、通达效益,认为高速铁路将推动田纳西州经济的发展。
自2000年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行政区划调整以及与之伴随的行政中心迁移和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快速升温,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基于跨国界、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尺度,内容集中在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交通流线建设对区域可达性、产业经济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行政区划调整中撤地设市、撤县并区背景下快速交通流线和基础设施的扩张对区域可达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多,罗鹏飞等(2004)、孟德友和陆玉麒(2011)定性分析指出,与行政区划调整并行的高速铁路建设缩短了地区间的时空距离,提升了地区间的交通可达性水平;而蒋海兵和张文忠等(2015)、汪德根和章鋆(2015)、关伟和罗智霞(2016)、陶卓霖和梁进社等(2016)分别从国家、区域、地级市、县级尺度进行实证定量研究,采用成本加权栅格法、评价指标等方法,发现行政区划的调整升级能明显带动快速交通流线建设,进而明显提升区域可达性,逐渐形成“同城效应”。另外,陈彦和孟晓晨(2013)认为行政区划调整通过时空效应改善区域内的通达性,进而调整区域经济格局和空间结构,焦敬娟等(2016)则基于2003——2013年中国铁路客运班列横截面数据,利用加权度中心性和社区结构模型定量研究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等级和集聚性空间格局及演化的影响。此外,还有学者指出行政区划调整对产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旅游产业,如胡天军(1999)认为北京郊区撤县并区有助于促进京郊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劳动就业机会,利于形成京郊旅游经济环域,且王欣和邹统钎(2010)、黄爱莲(2011)、张荣敏和黄远林(2015)分别以北京、武汉、上海近郊撤县并区为案例,分析了行政区划调整对于近郊土地出让金、地租增长以及房价提升的作用,认为行政区划调整有效地提升了城市近郊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腾飞的主要动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1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