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本文采用2007-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公司年报的面板数据,基于分位数回归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存在显著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增加OFDI会对技术创新带来显著的正向效应。但OFDI存在门槛效应,当超过某一临界点时,持续地增加OFDI并不能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影响。同时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会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并且随着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研究2
(一)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研究2
(二)OFDI技术溢出存在性研究3
1.基于技术进步视角 3
2.基于技术创新视角3
(三)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中、微观层次研究4
三、产业现状分析 4
四、数据处理与计量模型5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5
(二)计量模型6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6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7
致谢9
参考文献10
图1 2010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变化4
表1 模型变量及解释6
表2(2)式的固定效应检验结果7
表3 (3)式的分位数回归结果 7
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引言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迅猛。据中国商务部发布2015年发布的,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可知,中国投资流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超过同期的吸收外资规模,实现资本净输出。并且,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覆盖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共实现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总流量1.47万亿美元。在较上年增长近12个百分点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56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第二大国,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并且同时指出,中国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近几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已不满足处于全球生产、加工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并且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政府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模式已不能再局限于只靠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实现。同时,经济发展方式正从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变为质量型集约增长,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这都强调了中国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本的原动力,即:“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在先进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行业的核心技术也一直被外国企业所垄断,这对于推动中国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依托于中国经济各方面的优化和升级,这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中国技术的自我创新。
现阶段,中国企业不断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希望通过OFDI来获得逆向技术溢出。正是因为OFDI可以使中国企业进入高端技术领域,突破国外政府、企业设置的技术壁垒,从而获取相关的技术研发能力。通过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水平的提高,促进技术创新。
虽然中国对于研究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起步较晚,但还是有不少学者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进行了研究,并且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OFDI逆向技术溢出是存在的,并由此延伸出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向。那么,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经济究竟能够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会如何影响?此次命题通过研究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且着重研究近几年中国发展迅速的电子信息产业,这对于探究当前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外直接投资所能带来的溢出效果,对哪些方面有影响,以及对于产业内技术创新水平是否可以产生积极地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文献综述及理论研究
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研究
现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进出口,直接投资、还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对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什么是吸收能力呢?其实就是获取知识,同时并能利用知识的能力。从目前来看,学术界对于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的研究角度都不同,分别从一个或是多个视角进行对吸收能力的测度。
Temple(1998)研究发现:技术溢出程度受到贸易国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要想技术溢出被吸收,需要人力资本达到一定的阈值。Borensztein(1998) 将人力资本作为吸收能力的代理指标,用受教育的年限来表示人力资本,在对贸易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溢出进行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溢出效应与人力资本水平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从而使得企业乃至国家的生产率得到提升。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门槛效应”。其结论也得到了Griffith(2000) 和Benhabib(2003) 的支持。Olfsdotter(1998) 通过研究发现,有四个方面会对一国或地区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别基础设施状况、经济开放程度、人口增长率、政府政策及行政效率,他们都对其呈现出正向促进作用。Keller(2004) 为了更好地测量吸收能力对技术效应的影响,他将R&D投入和人力资本水平纳入到吸收能力的衡量指标中,发现他们都能对国内技术扩散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国内学者也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做出了研究,阚大学(2010) 运用系统广义距估计得出,中、西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到吸收能力的影响,但影响效应都很小,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开放程度的制约;东部地区的吸收能力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受到人力资本的影响。陈岩(2011) 通过运用6年省际面板数据得出,对外投资的逆向效应受到跨国公司所在省的吸收能力的影响。李梅和金照林(2011)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OFDI对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东部地区显著,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差异。张宏(2012) 通过对30个省的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在10.5038和50.4804两个点上存在双门槛效应,两点之间来能表现出明显显著。彭继增、黄昕和邓伟(2013)构建了CD函数,利用OLS分析,研究得出逆向技术溢出存在但不显著,要想提高吸收能力需要改善相关的经济指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29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