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农村水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20200428200951]
摘要:本文对农村水污染的产生机理进行了经济学的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农村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村水环境污染状况经济计量模型,以江苏省为例,应用2000-2010年社会经济及环境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导致江苏省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化肥的过量施用、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是导致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因素。据此研究结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关键字:农村;水环境污染;影响因素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相关文献综述 2
(一)国外研究综述 2
(二)国内研究综述 3
三、农村水污染产生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
(一)农村水污染产生的机理分析 4
(二)农村水污染主要影响因素 4
1.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或过量施用 4
2.农村生活污染 5
3.乡镇企业污染 5
4.其他 6
四、农村水污染经济计量模型分析 6
(一)农村水污染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 6
(二)变量的选取 6
(三)江苏农村水污染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分析 6
1.模型估计 6
2.结果与结论 7
五、主要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8
(一)主要结论 8
(二)政策建议 8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民素质 8
2.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 9
3.加大农业环境保护经费的投入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件 11
农村水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历年来国家领导人都把发展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开发等都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直接或潜在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在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大规模展开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农村环境的总体形势非常严峻,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农村环境污染俨然成为了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瓶颈。
水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形式。根据国家环保部门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0),全国地表水污染十分严重,七大水系长江、黄河、辽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总体为轻度污染。204条河流409个国控断面中,I至III类、IV至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在这些水系中,长江、珠江的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而海河则为重度污染。除此之外,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中,有富营养化状态的占到42.3%。公报指出,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2.7%,三类海水为14.1%,四类和劣四类海水为23.2%。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水环境作为农村环境要素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水环境的优劣与农业生产、农民健康、农村经济等各个方面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随着农村水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我们需要重视农村水环境的治理,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重新审视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找出影响农村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可以说,关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一系列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展开和深入的。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对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根据提出科学治理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思路。
一、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很早就对水环境问题开展了研究和行动,著名的有英国的“泰晤士河治理计划”以及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共同采取的“莱茵河行动计划”,这说明他们对于农村的水环境非常重视,哈丁( Harding) 命名的“公共地的悲剧”就对水环境这一“公共资源”进行了制度经济学分析。法国在1919年10月16日就颁布了第一部《水法》,并经过了不断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开始时期,各国政府建立环境保护机构来负责环境治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以及排放标准,来约束排污者行为。美国1965年的《水质法案》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直接饮用水水质标准,美国1970年制定了废物排放许可证计划,1972年国会通过了《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1977年再次修改,并成为美国水污染的法制法律基础—《清洁水法》。
日本政府在水资源保护与环境行政方面有两部法律,即《公害对策基本法》和《自然环境保护法》。1993年11月,《环境保护法》制定出台,1994年12月,内阁会议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指出了长期的、综合性的环境行政路线。日本政府从1973年开始进行“农村集落排水工程”建设,主要是集中处理农村生活排水,包括农村居民和农村行政事业单位的生活排水。
国外学者对农村水污染的研究重点经历了从点源污染向非点源污染的转变。美国自1972年实施清洁水法以来,对由工业和市政产生的点源污染加以控制,点源污染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1994年美国“国家水质评价”报告指出,农业非点源污染不仅是导致河流、湖泊、口岸地区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地下水污染和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在西方发达国家非点源污染对水体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VighiM,1987)。美国农业部的一份关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报告指出,经济激励、标准、教育、责任(义务)和研发等五种类型的政策工具可用于非点源污染控制而且十分可行(Ribando,1999)。Segerson(1988)最早提出利用环境税纠正非点源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Segersonf认为,可以设计一种基于一个地区某种污染物浓度的收费制度—环境浓度费,对超过设定某种污染物浓度水平的地区进行惩罚,对下降的地区给以奖励。Anastasio Xepapadeas认为,由于非点源污染源不易监测或监测成本很高,管理者无法有效地了解所有这些排污者的个人排放量。因此,政策措施大体上由对基于可测量到的排放部分征收排污税,和对与社会期望的最优路径出现的偏离部分征收环境浓度税两部分组成。
但是国外学者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度背景、经济基础、人口资源环境以及人文背景均不同与中国,因而,其治理水污染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
(二)国内研究综述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钱易和唐孝炎等人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书中,在生态环境保护一章中提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叶文虎在《环境管理学》一书中,在区域环境管理一章中论述了农村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乡镇工业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和农村环境的改善途径与管理方法。
葛旭进(2008)认为造成农村水污染成因主要有:农业生产污染、工厂企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公民意识淡薄;严登才等(2010)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探讨农村水环境问题,认为人口流出没有改善农村水环境,反而加剧了水污染,导致水塘管理和维护主体缺失;扩大了土地承包的规模,改变了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留守人口环境观念和水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水环境保护权利结构失衡,老人和妇女在维权行动中处于劣势地位;城市文化对农村的影响导致“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不协调;传统文化的断裂使得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伦理传承的空间被压缩。严旭阳等(2009)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认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具体表现在为市场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与有限理性、市场失灵和环境政策失灵、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制约、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农村水环境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水环境现状、影响因素、水环境评价、对策建议等方面,关于区域性的水环境问题研究较少,区域的比较研究更是鲜有论述。我国农村水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各地区的水环境实际情况更是千差万别,具体的主要污染影响因素也是有所差别的。但有关地区差异比较、或集中对某一地区水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文献比较少。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迅速增加,废污水排放量同步增加,大全国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农村水环境监测体系,缺少监测统计资料,因而无法对农村水环境状况进行全面、定量的评价,研究农村水环境污染程度测评指标的文献也不容易查找到。
大多数学者对农村水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集中在经济、政策理论上,实证模型的分析较少。国内学者多将乡镇企业污染、集约化养殖业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排污等方面统一化为非点源污染问题。尚未系统地对农村地区的水污染问题进行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的划分,且对农村地区水污染问题的分类治理问题涉猎较少。此外,对于中国特定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与农村水污染问题的研究不足,对于中国人口素质、环境意识、政策失衡等方面对农村水污染的影响的研究鲜见发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1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