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行为选择与效应分析以江苏兴化陶庄为例

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行为选择与效应分析以江苏兴化陶庄为例[20200428200939]
摘要:自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以来,各省市相关条例均日益完善。本文以江苏省兴化市陶庄镇周围村庄为例,应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在现有的制度规制下,农户对是否参加新农保、缴费档次、费用的承担人员和保障水平做出选择;同时分析,农户的参加新农保的方式,对他们生活、劳作、储蓄与家庭关系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新农保行为选择效应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 1
一、引言 1
二、数据来源 2
三、描述性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2
(一)农户参与新农保的方式 3
1、参保档次的选择 3
2、养老金对农户的重要性 4
3、保费的承担人 4
4、保险中的捆绑政策 5
(二)各因素对农民参加新农保方式的效应分析 5
1、性别不对农民的参保行为产生影响 6
2、年龄分布对参保方式低置信水平相关 7
3、政策的捆绑性与参保正相关 7
4、可靠的评价对参保具有积极效应 8
5、其他养老保险险种对新农保的替代效应 8
6、其他不显著因素 9
四、仍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0
(一)为子女支付保费的个例 10
(二)膳食费用下降的原因 10
(三)对家庭中吵架次数的回答的可信程度 10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调查问卷 13
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行为选择与效应研究
——以江苏兴化陶庄为例
指导老师 展进涛
引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了表述方便,以下所说的“新农保”均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始于2009年,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镇),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截至2012年底,全国参保人数已达4.6亿人。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求,截至2013年,全国约半数省份将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各省同时制定了两种制度的衔接规定。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已有4.98亿人参加新农保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下面简称“城居保”)。在新农保迅速推广的情况下,研究影响农户参与新农保的行为选择与效应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江苏省兴化市陶庄镇周围村庄的农民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面对现有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时,农户对是否参加新农保、缴费档次、费用的承担人员和保障水平的选择;同时分析,农户参加新农保的方式,对他们生活、劳作、储蓄与家庭关系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现有的文献中,赵德余(2009)从自然地理和制度角度,分析了地理位置、人口规模、村庄经济发达程度、集体经济管理模式、被征地规模和集体经济支出结构模式等因素对新农保的的影响。张红梅等(2011)、张朝华(2010)和黄阳涛等(2011)普遍认为家庭收入等经济原因是制约农民参保的重要因素,钟涨宝(2012)探讨了在信息充分和不充分的情况下,宣传动员、情理动员和社会动员对农户参与新农保的行为选择影响;邓道才(2014)明确则明确指出,农民在新农保政策信息的获取中存在“知沟”效应,使得收入较低的农民在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导致收入越低的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认知程度越低,进而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崔红志(2014)从非经济角度,阐述了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使不同群体形成了有差异的参保决策过程和认知方面的因素对农民最终参保决策的影响。但是他们没有详细地分析新农保的参与档次与费用的承担人;分析的内容侧重于意愿而不是行为。
二、数据来源
调查对象选取江苏省兴化市陶庄镇下属41个自然村,分别为北戚、北戈、卞堡,大顾、东汊、豆子、郝家、季平、焦舍、焦庄、金戈、湖东、娄家、罗家、罗马、南柯、潘戴、潘洋汊、裴舍、三合、三夏、舍王、十八河、陶庄、王村、王寺、乌金、西汊、夏北、小顾、谢家、新洋、幸福、杨寺、野马、尤舍、袁庄、元荡、仲冯庄、周冯、周刘。这些自然村地处江苏中部,交通便利,便于调查。
调查手段是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采访调查。问卷全部为纸质问卷。由于没有得到各村庄具体居住人口数据,就将村庄简单划分为大、小村,大村10份,小村5份,共计3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35份,有效率67.14%。
三、描述性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问卷可以分为六大模块:个人特征、家庭及社区特征因素、新农保认知情况、新农保参与方式、其他保险参与情况与农民行为变化。前三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在现有政策下,哪些因素会真实地影响农民参加新农保的行为,第四项能够详细地了解与区分农民是怎样参加新农保的,第五项说明了在保险保障领域,是否存在可替代性保险,最后一项旨在讨论农民参加新农保与否的行为,与他们生活各方面的联系。
(一) 农户参与新农保的方式
将问卷中第四部分“新农保参与方式”部分的内容汇总如表3:
表3 个人特征统计
统计内容 统计项目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Q18新农保参保方式 已满60周岁,不缴费,每月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 78 49.4 49.4 49.4
已满60周岁,补足15年 45 28.5 28.5 77.8
参加时超过45周岁不满60周岁,补缴养老金,缴满15年 13 8.2 8.2 86.1
参加时超过45周岁不满60周岁,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也参加新农保,本人只交到60周岁 7 4.4 4.4 90.5
参加时不足45周岁 15 9.5 9.5 100.0
Q19新农保保障水平对60周岁后生活的重要程度 非常重要,可以完全满足生活需要 20 12.7 12.7 12.7
能解决大部分 35 22.2 22.2 34.8
能解决一小部分,其它还得靠儿女和自己 94 59.5 59.5 94.3
无所谓,一点也不重要 9 5.7 5.7 100.0
Q20西新农保保险金承担人 自己付全部(含领取基础养老金) 90 57.0 57.0 57.0
自己与子女共同付账 11 7.0 7.0 63.9
子女付全部 51 32.3 32.3 96.2
自己付全部,并为子女付一部分或全部 6 3.8 3.8 100.0
Q23子女是否参加新农保 是 56 35.4 64.6 64.6
否 102 64.6 35.4 100.0
合计 158 100.0 100.0
注:Q23中子女特指在同一村民小组的子女及子女的配偶
(1)农户参与新农保时以低水平、低档次为主
在参保的158位农户中,我们可以从表3很清晰地看到,半数的农户在满足60周岁之后,选择直接领取最低养老保险金,愿意补足15年的仅占29%。但在参加养老保险时是45周岁到60周岁之间的农民,更多地选择了补缴满15年,为8%,是与子女捆绑参保的农户的双倍。
图1 农户参与新农保时的模式选择
(2)新农保能够部分地保障农民晚年生活,但养儿防老观念仍是主流
从图2可以看出,参保的大部分农户认为,新农保能够全部或部分地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同时,其中59%的农民也指出,依靠新农保,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养儿防老的观念依旧是主流,达到了59%。仅有6%的农户认为新农保一点也不重要,他们均选择了最低档次的保险。
图2新农保的保障对农户的重要程度分析
(3)大部分农民能自己解决新农保保费问题
在图3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付全部保费的农民占全部参保农户的57%,需要得到子女支持的农户占39%。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自己付全部保费的农户中,49.4%领取基本养老金,他们不需要为自己支付,即真正存在支出的仅为11.6%。其中,令人惊讶的是存在为子女支付全部或部分养老金的案例。在下一部分的相关性分析里,将详细叙述这种情况。
图3新农保的保费的承担情况
(4)大部分被访者的子女并未参加新农保
为了便于表述,“Q23子女是否参加新农保”特指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其符合参保条件且户籍在同一村民小组的子女及子女的配偶;其孙(女)和孙媳妇不计入其中。我们可以从上方的表3发现,64.6%的被访者的子女并未参加新农保,35.4%也参加新农保。需要指出的是,在现有的政策下,直接领取基础养老保险要求符合条件的子女捆绑参与。然而直接领取基础养老保险的农户占全部参保农户的49.4%,远远高出可能的捆绑参与率。这意味着存在至少14%的被访者,他们年龄大于60周岁,子女不在同村组或子女在同村组但参与了其他保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1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