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地区城商行跨区经营与绩效研究
中国东部地区城商行跨区经营与绩效研究[20200428231917]
摘要: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城商行跨区经营一直是热点话题。近年来,各城商行幵展跨区域经营的速度有所减缓,同时我国城商行跨区经营多集中在东部地区,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幵了对其研究。本文以东部地区2009~2012年36家城市商业银行财务数据为样本,运用资产收益率(ROA)、不良贷款率(NPL)以及成本收入率(CBR)三个指标作为衡量城商行跨区经营绩效的因变量,跨区规模、资产规模、存贷比率、拨备覆盖率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五项指标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用OLS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来观察跨区经营战略对其绩效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城商行跨区经营战略可以有效分散投资分风险,但短期内并没有提高收益,反而增加了成本。本文在最后给出了可能的解释,并据此给出了相关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东部城商行;跨区经营;收益;风险;成本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收益2
1.支持类3
2.反对类3
(二)风险3
1.支持类3
2.反对类3
(二)成本3
1.支持类3
2.反对类3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3
(一)样本的选择和样本的基本情况3
1.样本的选择3
2.样本的基本情况4
(1)城商行内部一、二梯队规模差距拉大5
(2)城商行跨区域扩张步伐放缓5
(3)不良贷款率总体下降,2012年呈回头趋势5
(4)拨备覆盖率整体比较高6
(5)成本控制水平不断提升,仍然存在提升的空间6
(二)衡量样本银行绩效指标的选取6
1.资产收益率7
2.不良贷款率7
3.成本收入率7
(三)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7
1.跨区规模7
2.资产规模7
3.存贷比率7
4.拨备覆盖率7
5.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7
四、实证分析7
(一)模型7
(二)估计结果及分析8
1.资产总量大小对其资产收益率没有显著影响8
2.存贷比率对资产收益率显著8
3.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对资产收益率是负向影响8
4.跨区规模以及资产规模与不良贷款率成负相关关系9
5.拨备覆盖率对不良贷款率有显著负向影响9
6.跨区规模对成本收入率有显著正向影响9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9
(一)结论9
(二)对东部城商行的建议10
1.挖掘自身特色,做“小而精”的银行10
2.谨慎跨区,规划未来方向10
3.战略联盟,实现共赢10致谢10
参考文献11
中国东部地区城商行跨区经营与绩效研究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向东部地区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东部地区的优势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有效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增长。从城商行的发展上看亦如此:①隶属于东部的城市商业银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银行资本实力、美誉度上都远强于中部和西部。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东部居多。银行上市是扩大规模,扩充资本实力,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已有经验看,目前三大区域上市城商行的分布基本集中于东部地区,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③东部城商行经营管理模式较为先进。对于外资参股控股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目前基本集中于东部,例如北京银行由荷兰国际集团旗下的ING银行控股,先进的管理文化以及跳出传统经营模式的创新经营模式是未来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而中部和西部的城商行大多属于地方政府控股的传统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单一,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因此,本文选择东部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城商行跨区经营战略对其绩效的影响。
近年来,城商行在跨区经营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提高了整体竞争能力,但快速扩张也使其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受到考验,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存在选址扎堆、扩张过快、同质竞争等风险隐患。
作为盈利性金融机构,城商行经营的目标无非是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提高其收益水平,抑或在一定的收益水平上降低风险,那么跨区域发展是否能够解决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实现其规模扩张的初衷,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的同时获得收益?鉴于此,本文将对2009年~2012年东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行为及其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城商行规模扩张行为对收益、风险以及成本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城商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经过合并、重组而成的,是我国银行体系改革过程中的特有产物。
在国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于银行的经营是没有进行地域限制的,只有很少数的国家对银行的跨地域经营进行了限制,这其中的代表之一便是有着经济强国之称的美国。从1864年开始,美国一直实行的是“单一银行体制”。“单一银行体制”是指经过注册的银行,无论是在本州还是全国进行的注册,其银行只能在所在州内进行经营活动,而不允许设立其他分支机构。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州才逐渐放松了对于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由于美国各州放松地域管制的时间并不相同,且各州对于银行跨州经营的态度及认识也不相同,所以美国这一独特的银行体系演变过程对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无论是国外对于银行跨地区经营的文献研究还是国内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的文献研究,本文都将其分为收益、风险和成本三类。
(一)收益
1.支持类:
银行实行跨区经营可以有效提高银行的利润水平,减少收益波动性,提升银行整体价值。
Vishny(1997)通过实证研究也证明,在地域管制得到放松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经营效率得以提高,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从对中国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研究来看,范香梅等( 2009) 的实证研究发现跨区域发展有助于大银行提高效率,但不利于中小银行提高效率。因此作者提出大银行适度跨区域发展可获得理论上所谓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好处,而中小银行却不宜盲目跨区域扩张,应把一定区域内从事关系型银行业务作为长期经营战略。
2.反对类
当然,由于选取方法、指标选取标准的不同,也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
韩钰芳(2011)以2007年或2007年以前已经开始跨区经营的20家城商行为样本,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算出2007年至2009年的银行效率变化。测算结果反映,样本银行在2007年到2009年的发展过程中,资产规模逐步增加,规模不经济的银行数量从7家增加到12家。同样,孔祥苓(2013)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作者利用spssl7. 0软件中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提取综合绩效指标体系和利用eviews6.0对综合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平衡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得出结论,跨区域发展并不能为城商行带来盈利的机会反而会使绩效降低。因此,跨区并不一定会带来收益,需要理性。
(二)风险
1.支持类
跨区经营可以分散风险,并提高贷款增长速度,政策上应积极鼓励。
Jith和Philip(1998)对美国银行业1978~1992年实证研究表明,允许商业银行跨地域经营后,其不良贷款率降低,提高了银行绩效。王擎等(2012)也指出与只在本区域经营的银行相比,跨区域经营能有效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区域经济波动的风险,同时作者认为有益于降低银行风险水平进行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多是资产规模大、资本水平高、资产质量好、市场势力强的“好银行”。
2.反对类
但也有学者认为,放松商业银行的地域管制会使得商业银行过度竞争,产生代理问题,从而导致银行风险增加,甚至破产。
Allen(2004)通过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增加会驱使银行去选择风险更大的投资,反而会扩大经营风险,因此对银行业跨州经营持怀疑态度。卢独景(2012)并不认为所有银行跨区经营都不能分散风险,对于规模较大的银行来说可以通过对当地企业更好的了解来降低信用风险,但对许多小银行来说跨区经营并无助于分散风险。刘飞(2011)也得出了这个结论。
(三)成本
1.支持类
在阅览众多文献后,本文发现认为跨区经营能够降低经营成本的观点并不多。
Benston(1972)通过研究发现,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不取决于银行自身规模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的规模扩大1倍,其平均成本会下降5%-8%。同样,Deng和Elyasiani(2008)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在实现跨区经营后,银行存款规模明显上升,单位成本显著下降。因此他们都认为跨区经营能够降低经营成本。
2.反对类
有支持就有反对。Baele等(2007)发现,业务范围过大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的管理结构过于庞大复杂,使得整体的成本耗费上升,而用来管理大集体的繁琐规则也会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加剧了经营风险。许友传(201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当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300亿元后其成本效率却有随时间而降低的倾向。
从已有文献来看,学者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前后效果的比较只是从风险、收益或成本的某一方面展开,而没有同时从多维度展开,这就使得出的结论仅能反映一个方面的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商行的风险、收益和成本,研究跨区域程度对这三方面的影响。
摘要: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城商行跨区经营一直是热点话题。近年来,各城商行幵展跨区域经营的速度有所减缓,同时我国城商行跨区经营多集中在东部地区,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幵了对其研究。本文以东部地区2009~2012年36家城市商业银行财务数据为样本,运用资产收益率(ROA)、不良贷款率(NPL)以及成本收入率(CBR)三个指标作为衡量城商行跨区经营绩效的因变量,跨区规模、资产规模、存贷比率、拨备覆盖率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五项指标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用OLS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来观察跨区经营战略对其绩效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城商行跨区经营战略可以有效分散投资分风险,但短期内并没有提高收益,反而增加了成本。本文在最后给出了可能的解释,并据此给出了相关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东部城商行;跨区经营;收益;风险;成本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收益2
1.支持类3
2.反对类3
(二)风险3
1.支持类3
2.反对类3
(二)成本3
1.支持类3
2.反对类3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3
(一)样本的选择和样本的基本情况3
1.样本的选择3
2.样本的基本情况4
(1)城商行内部一、二梯队规模差距拉大5
(2)城商行跨区域扩张步伐放缓5
(3)不良贷款率总体下降,2012年呈回头趋势5
(4)拨备覆盖率整体比较高6
(5)成本控制水平不断提升,仍然存在提升的空间6
(二)衡量样本银行绩效指标的选取6
1.资产收益率7
2.不良贷款率7
3.成本收入率7
(三)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7
1.跨区规模7
2.资产规模7
3.存贷比率7
4.拨备覆盖率7
5.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7
四、实证分析7
(一)模型7
(二)估计结果及分析8
1.资产总量大小对其资产收益率没有显著影响8
2.存贷比率对资产收益率显著8
3.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对资产收益率是负向影响8
4.跨区规模以及资产规模与不良贷款率成负相关关系9
5.拨备覆盖率对不良贷款率有显著负向影响9
6.跨区规模对成本收入率有显著正向影响9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9
(一)结论9
(二)对东部城商行的建议10
1.挖掘自身特色,做“小而精”的银行10
2.谨慎跨区,规划未来方向10
3.战略联盟,实现共赢10致谢10
参考文献11
中国东部地区城商行跨区经营与绩效研究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向东部地区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东部地区的优势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有效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增长。从城商行的发展上看亦如此:①隶属于东部的城市商业银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银行资本实力、美誉度上都远强于中部和西部。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东部居多。银行上市是扩大规模,扩充资本实力,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已有经验看,目前三大区域上市城商行的分布基本集中于东部地区,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③东部城商行经营管理模式较为先进。对于外资参股控股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目前基本集中于东部,例如北京银行由荷兰国际集团旗下的ING银行控股,先进的管理文化以及跳出传统经营模式的创新经营模式是未来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而中部和西部的城商行大多属于地方政府控股的传统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单一,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因此,本文选择东部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城商行跨区经营战略对其绩效的影响。
近年来,城商行在跨区经营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提高了整体竞争能力,但快速扩张也使其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受到考验,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存在选址扎堆、扩张过快、同质竞争等风险隐患。
作为盈利性金融机构,城商行经营的目标无非是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提高其收益水平,抑或在一定的收益水平上降低风险,那么跨区域发展是否能够解决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实现其规模扩张的初衷,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的同时获得收益?鉴于此,本文将对2009年~2012年东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行为及其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城商行规模扩张行为对收益、风险以及成本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城商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经过合并、重组而成的,是我国银行体系改革过程中的特有产物。
在国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于银行的经营是没有进行地域限制的,只有很少数的国家对银行的跨地域经营进行了限制,这其中的代表之一便是有着经济强国之称的美国。从1864年开始,美国一直实行的是“单一银行体制”。“单一银行体制”是指经过注册的银行,无论是在本州还是全国进行的注册,其银行只能在所在州内进行经营活动,而不允许设立其他分支机构。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州才逐渐放松了对于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由于美国各州放松地域管制的时间并不相同,且各州对于银行跨州经营的态度及认识也不相同,所以美国这一独特的银行体系演变过程对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无论是国外对于银行跨地区经营的文献研究还是国内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的文献研究,本文都将其分为收益、风险和成本三类。
(一)收益
1.支持类:
银行实行跨区经营可以有效提高银行的利润水平,减少收益波动性,提升银行整体价值。
Vishny(1997)通过实证研究也证明,在地域管制得到放松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经营效率得以提高,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从对中国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研究来看,范香梅等( 2009) 的实证研究发现跨区域发展有助于大银行提高效率,但不利于中小银行提高效率。因此作者提出大银行适度跨区域发展可获得理论上所谓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好处,而中小银行却不宜盲目跨区域扩张,应把一定区域内从事关系型银行业务作为长期经营战略。
2.反对类
当然,由于选取方法、指标选取标准的不同,也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
韩钰芳(2011)以2007年或2007年以前已经开始跨区经营的20家城商行为样本,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算出2007年至2009年的银行效率变化。测算结果反映,样本银行在2007年到2009年的发展过程中,资产规模逐步增加,规模不经济的银行数量从7家增加到12家。同样,孔祥苓(2013)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作者利用spssl7. 0软件中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提取综合绩效指标体系和利用eviews6.0对综合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平衡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得出结论,跨区域发展并不能为城商行带来盈利的机会反而会使绩效降低。因此,跨区并不一定会带来收益,需要理性。
(二)风险
1.支持类
跨区经营可以分散风险,并提高贷款增长速度,政策上应积极鼓励。
Jith和Philip(1998)对美国银行业1978~1992年实证研究表明,允许商业银行跨地域经营后,其不良贷款率降低,提高了银行绩效。王擎等(2012)也指出与只在本区域经营的银行相比,跨区域经营能有效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区域经济波动的风险,同时作者认为有益于降低银行风险水平进行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多是资产规模大、资本水平高、资产质量好、市场势力强的“好银行”。
2.反对类
但也有学者认为,放松商业银行的地域管制会使得商业银行过度竞争,产生代理问题,从而导致银行风险增加,甚至破产。
Allen(2004)通过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增加会驱使银行去选择风险更大的投资,反而会扩大经营风险,因此对银行业跨州经营持怀疑态度。卢独景(2012)并不认为所有银行跨区经营都不能分散风险,对于规模较大的银行来说可以通过对当地企业更好的了解来降低信用风险,但对许多小银行来说跨区经营并无助于分散风险。刘飞(2011)也得出了这个结论。
(三)成本
1.支持类
在阅览众多文献后,本文发现认为跨区经营能够降低经营成本的观点并不多。
Benston(1972)通过研究发现,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不取决于银行自身规模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的规模扩大1倍,其平均成本会下降5%-8%。同样,Deng和Elyasiani(2008)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在实现跨区经营后,银行存款规模明显上升,单位成本显著下降。因此他们都认为跨区经营能够降低经营成本。
2.反对类
有支持就有反对。Baele等(2007)发现,业务范围过大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的管理结构过于庞大复杂,使得整体的成本耗费上升,而用来管理大集体的繁琐规则也会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加剧了经营风险。许友传(201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当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300亿元后其成本效率却有随时间而降低的倾向。
从已有文献来看,学者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前后效果的比较只是从风险、收益或成本的某一方面展开,而没有同时从多维度展开,这就使得出的结论仅能反映一个方面的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商行的风险、收益和成本,研究跨区域程度对这三方面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