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表外融资探讨
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资金的正常循环流通息息相关。如果企业资金流量不足,资金流通不顺畅,企业就会出现财务危机,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无法维持,企业便面临停产甚至倒闭清算的危险。因此,企业通过各种筹资方式获取资金以谋求发展的机会已成为必然,表外融资应运而生。安然事件使得表外融资为社会所知,而表外融资一词自广泛传播以来便颇受争议。一方面,表外融资以其融资成本低、成效快见长,但另一方面它虚增业绩、美化企业财务状况,包含着巨大的风险。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企业表外融资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首先探讨了企业表外融资的基本理论,包括其概念、特征以及动因,其次对表外融资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再者从公司自身以及宏观环境两大方面分析表外融资发展中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企业自身、市场环境、制度准则以及普及教育等角度提出相对可行性建议,为表外融资在我国市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HM000126
关键词:表外融资 财务状况 金融市场 信息披露
1.1 表外融资的概念
租赁、合资经营、资产证券化以及以期权为代表的其他一些金融创新工具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大部分都无需列入资产负债表。也就是说,这些融资方式既不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表现为某项资产的增加,也不再负债即所有者权益方表现为某项负债的增加。这便是表外融资。 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1995年,陈敏提出“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反应的筹资行为”,这是国内学者首次对表外融资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是我国学术界关于表外融资认识的一座里程碑。而如今看来,这一概念未免有些过于简括和粗糙。我国会计学者孙菊生完善了这一概念,他指出,表外融资是指在现行的会计惯例之下,企业通过各种协议等方式控制、使用了某项资产,或者与某项资产继续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不将相关的负债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行为。
1.2 表外融资的特征
1.2.1 隐蔽性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表外融资对资产的影响在于它所形成的投资未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确认和反映,而其所形成的潜在负债由于不符合负债确认的条件,也无需确认。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利用表外融资将其部分的负债转移或隐藏起来,这使得表外融资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1.2.2不确定性
表外融资在确认和计量方面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在确认方面的不确定性由内生和外生两反面构成。内生不确定性指企业自身经济业务的不确定,外生则表现为会计准则本身规范的不完善性。表外融资,如资产证券化、售后回租、附有追索权的应收票据等交易都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内外两方面的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表外融资的确认不像表内融资那样简单、明晰。
表外融资在计量上的不确定性主要归因于其在进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限制。一方面,由于这些限制,发生的金额更多需要估测,而不是一个准确的数额。另一方面,计量的手段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货币以及非货币的手段都可以采用。而同时,表外融资的指标也不只局限于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也使用广泛。因此,表外融资的计量充满着不确定性。
1.2.3风险性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不可否认,表外融资对企业的融资及经营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由于表外融资产生的潜在负债无需在表内确认,这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公司债务。所以企业整体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而实际上长期的隐匿负债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吞噬企业的良性资产。当债务需要偿还时,企业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
1.2.4监管的艰难性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表外融资方式也日益增多,而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准则无法适应这一变化。表外融资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其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等很多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被各个企业普遍接受的处理方法,这就使得企业对这类业务处理和披露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同时由于表外融资,企业能够享有使用某项资产而获得的收益,又掩盖了实际使用这项资产时产生的成本,长期以往,巨额融资会导致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的恶化,使得表外融资缺乏透明度。这样,监管部门不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以及风险状况,无法对企业表外融资实施有效的监管。
1.3表外融资的动因
1.3.1降低负债率,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表外融资优化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使得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明显改观。财务比率的计算依托资产负债表,而这时,在优化过的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得到的财务比率所展示的企业财务状况自然也得到了粉饰。这样从表面上看,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了改善,偿债能力也就相应增加,使得借款人处于有利地位。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防止一些不利于借款人的财务比率出现,从而保证了企业发展的有利趋势。更有甚者,某些企业通过表外融资来操纵财务比率,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优化财务状况的目的。
1.3.2提高利润率,扩大企业经营成果
根据表外融资的特点,表外融资所筹集的资金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但筹集资金所形成的费用及获得的收益都在损益表中予以反映,这就使得企业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投资规模小于实际规模,而投资收益率则高于实际收益率,从而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当企业未来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成本时,表外融资便可以通过加大财务杠杆作用来实现自有资金利润率的提高,同时也使得总资产利润率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看起来更加乐观。 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1章 表外融资概述 2
1.1 表外融资的概念 2
1.2 表外融资的特征 2
1.2.1 隐蔽性 2
1.2.2不确定性 2
1.2.3风险性 3
1.2.4监管的艰难性 3
1.3表外融资的动因 3
1.3.1降低负债率,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3
1.3.2提高利润率,扩大企业经营成果 3
1.3.3开辟融资渠道,规避借款合同限制 4
1.3.4转移负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4
第2章 企业表外融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2.1企业表外融资发展现状 4
2.2企业表外融资存在的问题 5
2.2.1对企业财务造成不利影响 6
2.2.2误导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的判断 6
2.2.3降低债权人收回本息的可能性 7
第3章 企业表外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7
3.1企业自身的问题 7
3.1.1“一股独大”现状 7
3.1.2经营者取代股东地位 8
3.1.3管理者的决策偏好 8
3.2企业之外宏观环境的缺陷 8
3.2.1会计信息披露不够透明 8
3.2.2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以及银行借款的“高门槛” 9
3.2.3会计准则规范发展的滞后 9
3.2.4金融产业发展尚未成熟 9
第4章 关于企业表外融资发展问题的对策 9
4.1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10
4.1.1充分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 10
4.1.2树立股东会中心地位 10
4.1.3强化对管理层的监控和激励 10
4.2改善外部宏观环境 11
4.2.1加强表外融资信息披露,加速表外融资表内化 11
4.2.2进一步放宽信贷政策,降低借款门槛 11
4.2.3加强会计准则规范 11
4.2.4引进国外金融发展经验,结合我国金融发展情形,推进金融业的发展 12
4.2.5加强对表外融资的理论研究和普及教育 12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3 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关键词:表外融资 财务状况 金融市场 信息披露
1.1 表外融资的概念
租赁、合资经营、资产证券化以及以期权为代表的其他一些金融创新工具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大部分都无需列入资产负债表。也就是说,这些融资方式既不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表现为某项资产的增加,也不再负债即所有者权益方表现为某项负债的增加。这便是表外融资。 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1995年,陈敏提出“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反应的筹资行为”,这是国内学者首次对表外融资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是我国学术界关于表外融资认识的一座里程碑。而如今看来,这一概念未免有些过于简括和粗糙。我国会计学者孙菊生完善了这一概念,他指出,表外融资是指在现行的会计惯例之下,企业通过各种协议等方式控制、使用了某项资产,或者与某项资产继续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不将相关的负债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行为。
1.2 表外融资的特征
1.2.1 隐蔽性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表外融资对资产的影响在于它所形成的投资未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确认和反映,而其所形成的潜在负债由于不符合负债确认的条件,也无需确认。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利用表外融资将其部分的负债转移或隐藏起来,这使得表外融资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1.2.2不确定性
表外融资在确认和计量方面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在确认方面的不确定性由内生和外生两反面构成。内生不确定性指企业自身经济业务的不确定,外生则表现为会计准则本身规范的不完善性。表外融资,如资产证券化、售后回租、附有追索权的应收票据等交易都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内外两方面的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表外融资的确认不像表内融资那样简单、明晰。
表外融资在计量上的不确定性主要归因于其在进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限制。一方面,由于这些限制,发生的金额更多需要估测,而不是一个准确的数额。另一方面,计量的手段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货币以及非货币的手段都可以采用。而同时,表外融资的指标也不只局限于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也使用广泛。因此,表外融资的计量充满着不确定性。
1.2.3风险性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不可否认,表外融资对企业的融资及经营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由于表外融资产生的潜在负债无需在表内确认,这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公司债务。所以企业整体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而实际上长期的隐匿负债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吞噬企业的良性资产。当债务需要偿还时,企业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
1.2.4监管的艰难性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表外融资方式也日益增多,而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准则无法适应这一变化。表外融资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其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等很多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被各个企业普遍接受的处理方法,这就使得企业对这类业务处理和披露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同时由于表外融资,企业能够享有使用某项资产而获得的收益,又掩盖了实际使用这项资产时产生的成本,长期以往,巨额融资会导致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的恶化,使得表外融资缺乏透明度。这样,监管部门不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以及风险状况,无法对企业表外融资实施有效的监管。
1.3表外融资的动因
1.3.1降低负债率,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表外融资优化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使得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明显改观。财务比率的计算依托资产负债表,而这时,在优化过的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得到的财务比率所展示的企业财务状况自然也得到了粉饰。这样从表面上看,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了改善,偿债能力也就相应增加,使得借款人处于有利地位。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防止一些不利于借款人的财务比率出现,从而保证了企业发展的有利趋势。更有甚者,某些企业通过表外融资来操纵财务比率,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优化财务状况的目的。
1.3.2提高利润率,扩大企业经营成果
根据表外融资的特点,表外融资所筹集的资金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但筹集资金所形成的费用及获得的收益都在损益表中予以反映,这就使得企业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投资规模小于实际规模,而投资收益率则高于实际收益率,从而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当企业未来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成本时,表外融资便可以通过加大财务杠杆作用来实现自有资金利润率的提高,同时也使得总资产利润率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看起来更加乐观。 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1章 表外融资概述 2
1.1 表外融资的概念 2
1.2 表外融资的特征 2
1.2.1 隐蔽性 2
1.2.2不确定性 2
1.2.3风险性 3
1.2.4监管的艰难性 3
1.3表外融资的动因 3
1.3.1降低负债率,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3
1.3.2提高利润率,扩大企业经营成果 3
1.3.3开辟融资渠道,规避借款合同限制 4
1.3.4转移负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4
第2章 企业表外融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2.1企业表外融资发展现状 4
2.2企业表外融资存在的问题 5
2.2.1对企业财务造成不利影响 6
2.2.2误导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的判断 6
2.2.3降低债权人收回本息的可能性 7
第3章 企业表外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7
3.1企业自身的问题 7
3.1.1“一股独大”现状 7
3.1.2经营者取代股东地位 8
3.1.3管理者的决策偏好 8
3.2企业之外宏观环境的缺陷 8
3.2.1会计信息披露不够透明 8
3.2.2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以及银行借款的“高门槛” 9
3.2.3会计准则规范发展的滞后 9
3.2.4金融产业发展尚未成熟 9
第4章 关于企业表外融资发展问题的对策 9
4.1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10
4.1.1充分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 10
4.1.2树立股东会中心地位 10
4.1.3强化对管理层的监控和激励 10
4.2改善外部宏观环境 11
4.2.1加强表外融资信息披露,加速表外融资表内化 11
4.2.2进一步放宽信贷政策,降低借款门槛 11
4.2.3加强会计准则规范 11
4.2.4引进国外金融发展经验,结合我国金融发展情形,推进金融业的发展 12
4.2.5加强对表外融资的理论研究和普及教育 12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3 查看完整请+Q:351916072获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