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高管管理防御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高管管理防御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20200112194606]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管理防御;管理者特征;内部激励;内部监督;企业绩效
Key words: management of defense;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Internal incentives;Internal supervision;Enterprise performance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相关概念和内涵 1
1.1.1 高管概念及内涵 1
1.1.2 高管管理防御行为概念及内涵 2
1.1.3 企业绩效的概念及内涵 2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成果 3
2.1 国外高管管理防御行为的相关研究 3
2.2 国内高管管理防御行为的相关研究 4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5
第3章 研究样本和研究假设 7
3.1 假设预期 7
3.2 研究样本的选择 8
3.3 变量设定 8
3.3.1 被解释变量 8
3.3.2 解释变量 9
3.3.3 控制变量 9
3.4 模型构建 9
第4章 实证研究过程 11
4.1 描述性分析 11
4.2 相关性分析 11
4.3 多元回归分析 13
第5章 实证结论、评价和建议 15
5.1 实证结论 15
5.2 评价和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管理防御假说的兴起,主要来源于对内部人持股与公司业绩两者的关系的研究。由于内部管理者存在防御动机,使得其决策行为通常并不能实现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是反映管理者自利的目标,因此会导致内部管理者做出的行为和决策与公司股东的最大利益不一致甚至相悖。
Jensen和Meckling(1976) 发现,企业内部管理者有为自身谋取利益的倾向,并且这种倾向与管理人公司内部持股比例有关。当公司管理层持有的公司股份较少时,因为公司的股权是分散的,所以股东并不能对管理层的非价值最大化行为做出制止行为,然而随着内部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不断增加,他们的这种非价值最大化的自利行为反而会影响其自身利益。所以,公司内部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对管理层与股东目标一致性是有利的。然而,Fama 和Jensen (1983) 却提出,在市场监管的限制下,持有较低股权的管理层仍然有动力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反之,当公司管理层持有股权比例足够多时,他们在公司就有足够的影响力,此时他们就会追求自利的目标而非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并且这样做并不会危及他们的职位与报酬。这些论据引起了管理防御假说。
在Jensen和Meckling研究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 来减少公司管理层的自利行为。近几年来,我国的部分学者也在研究公司管理层管理防御方面的问题,但是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高管管理防御行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从更深的层面来探讨影响管理者管理防御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防御行为会对资本市场等产生什么影响。因此本文研究高管管理防御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帮助上市公司更好地对待和处理管理防御行为,提高企业绩效。
1.2 相关概念及内涵
1.2.1 高管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高管,即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就是指在公司中担任重要职务 ,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了解和掌握公司许多重要信息的一些人员。本文中所指的高管人员包括总经理、总裁、CEO、副总经理、副总裁、董事会秘书以及年报上公布的其他管理人员(其中包括董事中兼任的高管人员),但是不包括董事和监事。
1.2.2 高管管理防御行为的概念及内涵
管理防御,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管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做的一些防御行为。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会导致管理人或多或少为自身的利益做出一些行动。“管理防御”这一名词最早来源于英文单词“Managerial Defense”。西方研究并购时,“Managerial Defense”直译是指各种反并购、反接管措施,就是指在企业中拥有实际控制权的管理层,会操纵公司,采取一些行动来防止公司被外部接管。而现今,管理防御的英文单词是“Managerial Entrenchment”,是指内部管理层在公司的控制监督机制下,追求自身利益并保持自身职位的行为。
1.2.3 企业绩效的概念及内涵
不同的科学领域,对绩效的定义有所不同:在管理学中绩效是指组织期望的结果;而社会学中的绩效是指任何社会成员应按照社会分工确定的角色去承担自己的职责;而在经济学中,绩效与薪酬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组织和员工间的对等承诺关系,而绩效是员工对组织的承诺。综合上述各种角度,企业绩效可解释为:组织中的人们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企业相关的并且可以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是指工作为企业带来的结果,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则是指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这些行为对个人或组织效率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中企业绩效侧重考虑工作的结果,即工作业绩。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内涵、国内外研究成果
2.1 国外高管管理防御行为的相关研究
管理防御作为一种假设,最早由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 研究提出,他们在研究内部所有权和公司业绩的关系时发现,公司内部人持股比例与托宾Q值之间并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会导致托宾Q值先上升后下降。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使得管理者控制权增大,导致市场对管理层的约束力降低,此时管理者在公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职位也更加稳固,这促使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不是为了公司价值最大化,而是处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最终会损害股东的利益。
Chan 和Victor W.(1998) 考察了管理防御行为对融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作者从管理者的三个特征来衡量管理防御。结果表明,管理防御行为与管理者融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相比于能力低的管理者,高能力的管理者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这样企业发生财务周转困难的几率就更低,因此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债务融资;当管理者转换工作容易,转换工作成本越低时,管理者就容易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此时管理者完全不必担心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因此其对公司的经营也更喜爱高风险,更愿意使用负债融资;管理者拥有股权比例越高,对公司影响力就越大,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管理人就更容易采用冒险方式进行负债融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