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量大创造力倾向差异化研究
创新是推进科技进步、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创造力倾向对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接班人,是最充满热情和创新思维的一群人。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首要目标。创造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概念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或联系起来,产生出新的想法,新的理论,新的事物。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SPSS统计软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基于人口变量研究不同学历,年龄、专业的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的影响因素,了解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差异化的原因,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关键词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人口变量,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回顾 1
2.1 关于创造力倾向内涵的研究 1
2.2 关于创造力倾向结构的研究 1
2.3 关于创造力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 2
3 研究设计 4
3.1 研究样本 4
3.2 研究工具 4
3.3 研究方法 5
4 研究结果 5
4.1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创造力及其各维度差异分析 5
4.2 不同家庭大学生在创造力及其各维度差异分析 6
4.3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创造力及其各维度差异分析 6
4.4 不同学历大学生在创造力及其各维度差异分析 8
5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8
5.1 研究结论 8
5.2 关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建议 9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更是成为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推动力。马克思哲学也提到过,创新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八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最充满热情和创新思维的一群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变成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创造力的不同来源于个体不同,国内外有很多学者研究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他们所提及的因素中都提到人口变量的影响力。因此对人口变量因素进行具体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析,探究变量如何导致个体创造力呈现差异化,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关于创造力倾向内涵的研究
创造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概念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或联系起来,产生出新的想法,新的理论,新的事物。简而言之就是发明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在汉语中,创造由“创”字和“造”字组成,《新华字典》中,对“创”的解释是伤、疮、损伤;对“造”的解释是制作、培养、建设。两个字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除旧迎新。对应的英文单词为create,有创作、设计、发明的意思。论创造一词的起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创造的概念。《道德经》中有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反映的就是创造论的思想。《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有异曲同工之意。创造力倾向跟创造有着紧密的联系。
创造力倾向,又称创造性人格,是指对创造性行为起积极作用的心理态度。创造力倾向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创造力的发挥不可缺少的因素。
2.2 关于创造力倾向结构的研究
对创造力倾向的研究最早的是希腊的柏拉图,但柏拉图的研究有着浓厚的神学色彩。创造力的构成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1]。真正意义上对创造力倾向的研究是美国的吉尔福特,他觉得发散性思维是个体创造力大小的体现。所以吉尔福特首次提出从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精致性四个方面研究创造力并提出了8种创造性个体人格特征。美国的威廉姆斯也从人格特质入手研究创造力,在他编写的创造力倾向编写表中,将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作为创造力倾向的四个维度。然而斯滕伯格(1985)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和人格维度组成。由此可见对于创造力倾向的结构众说纷纭,各国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能肯定的是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开始由单元转向多元。比如衣新发(2009)在“创造力理论述评及CPMC的提出和初步验证”中首次提出了文化金字塔模型,并在后来的文献中得到验证。该金字塔由创造力、心理、身体、精神四部分组成。金字塔的顶端是创造力,其余三部分作为金字塔的基座。也就是说心理、身体、精神三个层面影响着创造力。
2.3 关于创造力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
影响创造力倾向的因素涉及面较广。国内外学者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是侧重点不同。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入手。
个体因素里大体又被细分成了认知、人格、情绪及动机;环境因素主要考虑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认知方面,我国的张琦(2014)在文章中提到,人的认知风格分为两种: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这两种风格均与创造力倾向成正相关并且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影响创造力的水平高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2]。George(2009)提出上司的领导风格对员工创造力也有积极影响。在人格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会上发表的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演讲中提到“创造力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创造力才能决定个体是否有能力在显著水平上显示出创造性行为,具有种种必备能力的个体,实际上是否能产生具有创造性质的结果,还取决于他的动机和气质特征[3]。”在随后的著作中都有提到影响创造力倾向的人格因素,即:认知风格、动机特征及气质品质。我国的学者杨国枢和彭迈克早在1984年对6个不同的人物用150个词语进行描述,得出三个主要因素,即“善良诚朴阴险浮夸”、“精明干练愚蠢懦弱”、“热情活泼严肃呆板”[4]。2006年张建新和周明洁还提出了“六因素假说”的理论。他们根据CPAI和NEO PI问卷调查研究出西方文化与人格特质中的“开放性”有关系,中国文化与“人际关系性”有联系。甘自恒(2005)概括了中国科学家创造性人格的10个基本素质:高尚的理想和志向、爱国主义精神、善于合作的精神、善于提出和讨论问题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善于奉献、敢于冒险的精神、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逆境发奋、老当益壮的精神;尊敬师长、关爱晚辈的精神;争创一流、再创辉煌的精神[5]。次年,穆林(2016)采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的方法以绵阳市的827名青少年为样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出,男生在好奇性和挑战性方面创造能力高于女生;此外,徐晓波(2015)认为创造力和智力成正相关。然而Kim(2013)运用团体智力测验的方法却得出智力不会对创造力有明显的影响。在情绪方面,韩葵葵(2015)在一篇文章中有提到消极的情绪有利于激发创造力而积极的情绪反而会阻碍创造力的发展。另外,蔡玲琴(2010)认为成员间相处融洽、娱乐性强、成员独立的家庭更能培养出有较高创造力倾向的人。除此之外,何薇(2014)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大学学习的课程中传统文化课、大学语文课与人文类公选课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消极作用。学校社团活动及技能训练课程对学生能创造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近几年,张景焕(2015)从分子遗传的角度出发,认为创造力倾向是遗传跟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成果。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同一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造力,同一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创造性行为也有很大的差异。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回顾 1
2.1 关于创造力倾向内涵的研究 1
2.2 关于创造力倾向结构的研究 1
2.3 关于创造力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 2
3 研究设计 4
3.1 研究样本 4
3.2 研究工具 4
3.3 研究方法 5
4 研究结果 5
4.1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创造力及其各维度差异分析 5
4.2 不同家庭大学生在创造力及其各维度差异分析 6
4.3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创造力及其各维度差异分析 6
4.4 不同学历大学生在创造力及其各维度差异分析 8
5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8
5.1 研究结论 8
5.2 关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建议 9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更是成为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推动力。马克思哲学也提到过,创新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八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最充满热情和创新思维的一群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变成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创造力的不同来源于个体不同,国内外有很多学者研究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他们所提及的因素中都提到人口变量的影响力。因此对人口变量因素进行具体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析,探究变量如何导致个体创造力呈现差异化,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关于创造力倾向内涵的研究
创造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概念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或联系起来,产生出新的想法,新的理论,新的事物。简而言之就是发明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在汉语中,创造由“创”字和“造”字组成,《新华字典》中,对“创”的解释是伤、疮、损伤;对“造”的解释是制作、培养、建设。两个字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除旧迎新。对应的英文单词为create,有创作、设计、发明的意思。论创造一词的起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创造的概念。《道德经》中有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反映的就是创造论的思想。《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有异曲同工之意。创造力倾向跟创造有着紧密的联系。
创造力倾向,又称创造性人格,是指对创造性行为起积极作用的心理态度。创造力倾向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创造力的发挥不可缺少的因素。
2.2 关于创造力倾向结构的研究
对创造力倾向的研究最早的是希腊的柏拉图,但柏拉图的研究有着浓厚的神学色彩。创造力的构成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1]。真正意义上对创造力倾向的研究是美国的吉尔福特,他觉得发散性思维是个体创造力大小的体现。所以吉尔福特首次提出从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精致性四个方面研究创造力并提出了8种创造性个体人格特征。美国的威廉姆斯也从人格特质入手研究创造力,在他编写的创造力倾向编写表中,将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作为创造力倾向的四个维度。然而斯滕伯格(1985)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和人格维度组成。由此可见对于创造力倾向的结构众说纷纭,各国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能肯定的是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开始由单元转向多元。比如衣新发(2009)在“创造力理论述评及CPMC的提出和初步验证”中首次提出了文化金字塔模型,并在后来的文献中得到验证。该金字塔由创造力、心理、身体、精神四部分组成。金字塔的顶端是创造力,其余三部分作为金字塔的基座。也就是说心理、身体、精神三个层面影响着创造力。
2.3 关于创造力倾向影响因素的研究
影响创造力倾向的因素涉及面较广。国内外学者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是侧重点不同。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入手。
个体因素里大体又被细分成了认知、人格、情绪及动机;环境因素主要考虑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认知方面,我国的张琦(2014)在文章中提到,人的认知风格分为两种: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这两种风格均与创造力倾向成正相关并且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影响创造力的水平高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2]。George(2009)提出上司的领导风格对员工创造力也有积极影响。在人格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会上发表的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演讲中提到“创造力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创造力才能决定个体是否有能力在显著水平上显示出创造性行为,具有种种必备能力的个体,实际上是否能产生具有创造性质的结果,还取决于他的动机和气质特征[3]。”在随后的著作中都有提到影响创造力倾向的人格因素,即:认知风格、动机特征及气质品质。我国的学者杨国枢和彭迈克早在1984年对6个不同的人物用150个词语进行描述,得出三个主要因素,即“善良诚朴阴险浮夸”、“精明干练愚蠢懦弱”、“热情活泼严肃呆板”[4]。2006年张建新和周明洁还提出了“六因素假说”的理论。他们根据CPAI和NEO PI问卷调查研究出西方文化与人格特质中的“开放性”有关系,中国文化与“人际关系性”有联系。甘自恒(2005)概括了中国科学家创造性人格的10个基本素质:高尚的理想和志向、爱国主义精神、善于合作的精神、善于提出和讨论问题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善于奉献、敢于冒险的精神、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逆境发奋、老当益壮的精神;尊敬师长、关爱晚辈的精神;争创一流、再创辉煌的精神[5]。次年,穆林(2016)采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的方法以绵阳市的827名青少年为样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出,男生在好奇性和挑战性方面创造能力高于女生;此外,徐晓波(2015)认为创造力和智力成正相关。然而Kim(2013)运用团体智力测验的方法却得出智力不会对创造力有明显的影响。在情绪方面,韩葵葵(2015)在一篇文章中有提到消极的情绪有利于激发创造力而积极的情绪反而会阻碍创造力的发展。另外,蔡玲琴(2010)认为成员间相处融洽、娱乐性强、成员独立的家庭更能培养出有较高创造力倾向的人。除此之外,何薇(2014)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大学学习的课程中传统文化课、大学语文课与人文类公选课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消极作用。学校社团活动及技能训练课程对学生能创造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近几年,张景焕(2015)从分子遗传的角度出发,认为创造力倾向是遗传跟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成果。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同一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造力,同一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创造性行为也有很大的差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