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负荷测量的产品可用性研究(附件)【字数:15490】
摘 要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一件产品的需求,不仅限于满足用户的基本目标功能,也开始对于产品使用的舒适性、易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以此为基础,研究以体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可用性问题。从人因学的角度,结合心肺功能测试以及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以运动型功率自行车为例,通过被试者(健康正常、无心肺疾病)进行逐级增强体力负荷的骑行自行车实验,直至被试者在经过鼓励之后,骑行自行车达到体力力竭状态,同时测定被试者在骑行过程中的摄氧量、心率等心肺功能指标,然后运用SPSS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以期对于体力负荷产品提出进行长时间有氧运动或者在较长时间后达到无氧阈值的建设性意见。关键字心肺功能测试;体力负荷;可用性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1.2.1研究目的 2
1.2.2研究意义 2
1.3相关文献综述 2
1.3.1可用性文献综述 2
1.3.2体力负荷文献综述 3
1.4研究思路 4
2理论概述 4
2.1可用性理论概述 4
2.2体力负荷理论概述 5
2.3心肺功能测试理论概述 6
3实验分析 7
3.1实验对象 7
3.2实验过程 7
3.3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9
3.3.1实验数据处理 9
3.3.2实验数据分析 9
3.4实验结论 26
4基于产品可用性评价的人因学分析 27
4.1经典产品可用性评价方法的人因学分析 27
4.2以自行车产品为例的可用性评价方法的人因学分析 28
4.3其他体力负荷产品可用性评价的人因学分析 31
5总结与展望 31
5.1总结 31
5.2展望 32
致 谢 34
参考文献 35
基于体力负荷测量的产品可用性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根据ISO 924111的定义,产品的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用性是指: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这几年来,随着我国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仅要求着设计者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或达到用户的基本功能需求,还存在着用户对于产品使用的高效性和友好性的需求。
而产品根据用户使用负荷的不同可分为:以脑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诸如网页设计,广告设计等,考虑如何设计这些产品,使得用户不会在短时间内就会产生脑力疲劳)和以体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诸如自行车、办公桌椅等产品,考虑如何设计这些产品,能够使用户能够长时间地进行有氧运动或者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无氧阈值)。而本文中研究对象是运动型功率自行车,它属于以体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之列,同时,体力负荷测量又是产品可用性的主要方面[]。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于该种体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运动型功率自行车)的研究,从体力负荷的主要研究方面——心肺功能测试着手,测试被试者在骑行运动型功率自行车时的心肺功能指标(摄氧量、心率、无氧阈值等)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于以体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提出如何进行更长时间地有氧运动或者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无氧阈值的建议方案。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人们对于增强自我身体体魄和环保方面有了卓越的提高。中短途距离,选择自行车活动作为休闲活动的人数渐增。如何让骑行者能够在骑行过程中保持更长时间地有氧运动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无氧阈值是本文的核心研究议题之一。本文从人因学角度出发,主要采用体力负荷测量、心肺功能测试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以运动型功率自行车为研究对象,测量被试者在进行渐增强度体力负荷自行车实验,直至被试者在经过主试鼓励后,达到力竭状态,测定这一过程中被试者的摄氧量、心率等心肺功能指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结合体力负荷测量、心肺功能测量以及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针对运动型功率自行车进行渐增强度体力负荷实验分析,从而,从以运动型功率自行车为代表的体力负荷产品延伸到其他以体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进而对这些体力负荷产品或活动在能够保持长时间有氧运动、提高运动负荷的经济性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方案。
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扩宽我们课堂中学到的人因知识视野,并通过实验操作运用,加深和巩固相关人因学理论知识。将人因学相关知识运用到当代自行车产品设计中来,把体力负荷与摄氧量、体力负荷与心率之间的模糊关系通过实验转化成可视的数据,以此研究,促进体力负荷相关产品或活动的可用性设计,提高用户满意度和产品友好性。
1.2.2研究意义
将被试者在运动型功率自行车上做渐增强度体力负荷实验的心肺功能指标变化与体力负荷产品的可用性设计结合在一起,应用课下阅览的文献中的知识将人因学、体力负荷测量、心肺功能测试结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体力负荷产品的可用性应用分析。
1.3相关文献综述
1.3.1可用性文献综述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学者提出了可用性(usability)这一概念。而之后,随着对于可用性研究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于可用性这一概念,提出了多种不同的释义。其中,在1998年,Hastson提出的可用性概念是最为简单明了的,其可用性定义包含两层含义:有用性和易用性;有用性是指产品能否实现一系列的功能;易用性是指用户与界面的交互效率、易学性以及用户满意度[]。Hartson的定义十分简单直接,然而他却缺乏对于这一概念做出进一步的可操作性分析。
而最重要的一项关于有用性的国际标准是在1994年制定的ISO924111,此项标准认为,可用性是指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完成特定目标的程度,以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其中的有效性是指用户利用系统完成特定任务、实现特定目标的程度;效率是指用户为完成特定任务、实现特定目标所耗费的资源;满意度是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观反应[]。虽然ISO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学者们并没有受此妨碍,继续从其他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探讨可用性的内涵。与国际标准ISO924111基本一致的一种观点是:有的学者从产品或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可用性是产品或系统的一种性能,也有的学者则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认为可用性是用户能快捷方便地使用产品完成任务的程度,或者是用户能如愿以偿地学会和使用产品完成目标的程度[];还有的学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认为可用性是为开发可用性产品而制定的一套以用户为中心的技术方法[]。上述各种对于可用性内涵的不同界定,分别体现出,在可用性研究中,学者所秉持的“以系统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以及“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从不同的研究思想出发,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研究重点以及研究评价模式。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1.2.1研究目的 2
1.2.2研究意义 2
1.3相关文献综述 2
1.3.1可用性文献综述 2
1.3.2体力负荷文献综述 3
1.4研究思路 4
2理论概述 4
2.1可用性理论概述 4
2.2体力负荷理论概述 5
2.3心肺功能测试理论概述 6
3实验分析 7
3.1实验对象 7
3.2实验过程 7
3.3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9
3.3.1实验数据处理 9
3.3.2实验数据分析 9
3.4实验结论 26
4基于产品可用性评价的人因学分析 27
4.1经典产品可用性评价方法的人因学分析 27
4.2以自行车产品为例的可用性评价方法的人因学分析 28
4.3其他体力负荷产品可用性评价的人因学分析 31
5总结与展望 31
5.1总结 31
5.2展望 32
致 谢 34
参考文献 35
基于体力负荷测量的产品可用性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根据ISO 924111的定义,产品的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用性是指: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这几年来,随着我国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仅要求着设计者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或达到用户的基本功能需求,还存在着用户对于产品使用的高效性和友好性的需求。
而产品根据用户使用负荷的不同可分为:以脑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诸如网页设计,广告设计等,考虑如何设计这些产品,使得用户不会在短时间内就会产生脑力疲劳)和以体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诸如自行车、办公桌椅等产品,考虑如何设计这些产品,能够使用户能够长时间地进行有氧运动或者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无氧阈值)。而本文中研究对象是运动型功率自行车,它属于以体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之列,同时,体力负荷测量又是产品可用性的主要方面[]。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于该种体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运动型功率自行车)的研究,从体力负荷的主要研究方面——心肺功能测试着手,测试被试者在骑行运动型功率自行车时的心肺功能指标(摄氧量、心率、无氧阈值等)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于以体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提出如何进行更长时间地有氧运动或者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无氧阈值的建议方案。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人们对于增强自我身体体魄和环保方面有了卓越的提高。中短途距离,选择自行车活动作为休闲活动的人数渐增。如何让骑行者能够在骑行过程中保持更长时间地有氧运动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无氧阈值是本文的核心研究议题之一。本文从人因学角度出发,主要采用体力负荷测量、心肺功能测试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以运动型功率自行车为研究对象,测量被试者在进行渐增强度体力负荷自行车实验,直至被试者在经过主试鼓励后,达到力竭状态,测定这一过程中被试者的摄氧量、心率等心肺功能指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结合体力负荷测量、心肺功能测量以及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针对运动型功率自行车进行渐增强度体力负荷实验分析,从而,从以运动型功率自行车为代表的体力负荷产品延伸到其他以体力负荷为主导的产品,进而对这些体力负荷产品或活动在能够保持长时间有氧运动、提高运动负荷的经济性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方案。
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扩宽我们课堂中学到的人因知识视野,并通过实验操作运用,加深和巩固相关人因学理论知识。将人因学相关知识运用到当代自行车产品设计中来,把体力负荷与摄氧量、体力负荷与心率之间的模糊关系通过实验转化成可视的数据,以此研究,促进体力负荷相关产品或活动的可用性设计,提高用户满意度和产品友好性。
1.2.2研究意义
将被试者在运动型功率自行车上做渐增强度体力负荷实验的心肺功能指标变化与体力负荷产品的可用性设计结合在一起,应用课下阅览的文献中的知识将人因学、体力负荷测量、心肺功能测试结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体力负荷产品的可用性应用分析。
1.3相关文献综述
1.3.1可用性文献综述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学者提出了可用性(usability)这一概念。而之后,随着对于可用性研究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于可用性这一概念,提出了多种不同的释义。其中,在1998年,Hastson提出的可用性概念是最为简单明了的,其可用性定义包含两层含义:有用性和易用性;有用性是指产品能否实现一系列的功能;易用性是指用户与界面的交互效率、易学性以及用户满意度[]。Hartson的定义十分简单直接,然而他却缺乏对于这一概念做出进一步的可操作性分析。
而最重要的一项关于有用性的国际标准是在1994年制定的ISO924111,此项标准认为,可用性是指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完成特定目标的程度,以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其中的有效性是指用户利用系统完成特定任务、实现特定目标的程度;效率是指用户为完成特定任务、实现特定目标所耗费的资源;满意度是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观反应[]。虽然ISO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学者们并没有受此妨碍,继续从其他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探讨可用性的内涵。与国际标准ISO924111基本一致的一种观点是:有的学者从产品或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可用性是产品或系统的一种性能,也有的学者则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认为可用性是用户能快捷方便地使用产品完成任务的程度,或者是用户能如愿以偿地学会和使用产品完成目标的程度[];还有的学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认为可用性是为开发可用性产品而制定的一套以用户为中心的技术方法[]。上述各种对于可用性内涵的不同界定,分别体现出,在可用性研究中,学者所秉持的“以系统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以及“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从不同的研究思想出发,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研究重点以及研究评价模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gysj/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