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厢记的喜剧性
摘 要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爱情剧中久享盛誉的座屏,它以爱情为题材,通过生动鲜明地人物塑造和错综复杂的戏剧情节,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对中国文学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西厢记》写的是可爱美丽的相国之女崔莺莺为了给父亲做道场而来到普救寺后与书生张君瑞一见钟情,他们为了追求爱情,在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抗争下,历尽磨难,最终俩人在一起的喜剧故事。他们争取甜蜜爱情的道路是颠簸的,每每以为快要到达终点的时候,各种矛盾和冲突就会跑出来阻碍他们。但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而矛盾冲突往往是喜剧元素的寄主,《西厢记》的喜剧性体现于戏剧冲突之中,显示于其生动鲜明的人物塑造、错综复杂的情节和语言中,本文就通过这几点浅谈《西厢记》中的喜剧性。
目 录
第一章 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1
1.1张生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1
1.2崔莺莺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2
1.3红娘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2
第二章 戏剧情节中的喜剧性 4
2.1红娘请张生赴宴 4
2.2识破“假意儿” 5
2.3崔张爱情败露,老夫人拷问红娘 6
2.4争婚 7
第三章 语言上的喜剧性 8
结束语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引言
《西厢记》被无数学者视为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巨作,它诞生在戏曲辉煌的年代——元代。古往今来无数的读者都被这部作品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和精湛优美的语言艺术风格所折服,而剧中所描写的崔张的爱情故事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精妙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情节和深邃的思想格使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作品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风格,《西厢记》在语言上的艺术是无与伦比的,王实甫既熟练地运用民间语言,又吸取了唐诗宋词中精美的语言艺术为己所用,经过提炼加工,俩者奇妙结合,博取众长,从而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有文采又很又新意的独特的风格,浓郁的诗情画意弥漫在《西厢记》的字里行间。王实甫造就了《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西厢记》也让王实甫成为了我国古典戏曲史上“文采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最杰出的代表。 这样一部经典的作品自然会让人爱不释手,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时代背景,言语艺术等等各式各样的研究也就水涨船高。《西厢记》是一部值得去思考,去发现,去感悟的艺术瑰宝。
第一章 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西方戏剧理论家贝克曾经说过“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在于人物塑造”,一部传世佳作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有俩点: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享誉盛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通过故事情节的铺垫和矛盾冲突的巧妙安排,成功的塑造了张君瑞、崔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几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1.1张生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张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先人曾经高居礼部尚书之位,但后来家道中落,受先人和家庭的影响,张生有者入仕为官,出人头地,报效国家的志愿,但是奈何“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他志向高远但是功名未遂,在赴长安赶考的路上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的时候遇到了崔莺莺。当他第一次见到崔莺莺时,“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的内心描写就表现出对其美貌的惊艳,并且“十年不识君王面,恰信婵娟解误人”决定为了崔莺莺而放弃去京师应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坠入情海的迂腐书生的可爱喜剧的一面。尤其在崔莺莺说出“寂寄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红花”之后,张生便已经完全被她迷倒,说了一句“我死也”在封建时代,任谁都知道“男女授受不亲”的道理,更何况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儒士。张生他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一会儿想入非非,一会儿长吁短叹,一会儿寻死觅活,一会欣喜若狂,就是像他这种有悖常理的言行举止营造了喜剧的效果,产生了读者或观众笑的情绪反应。
张生本就对崔莺莺一往情深,奈何没有机会让他光明正大的表露出来,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了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妻子,听老夫人说只要打退孙飞虎,就可以娶莺莺,于是求救好友白马将军,成功的化解了这一场风波,就当他婚事已成定局的时候,老夫人因看重门当户对而选择“赖账”,介绍他俩为兄妹,纵使心里百般痛苦,他忍气吞声,不敢据理力争,回去之后开始了“长吁短叹”和“寻死觅活”。在“赖简”事件中,本来莺莺已经答应了张生的邀请,但是当莺莺突然变卦,他就懵了,连红娘都嘲笑他,是一个“傻角儿”,而后来当莺莺与他月下相聚的时候,他又开始了“欣喜若狂”。古人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张生却用他的智谋成功的救下了心爱的人,但是他也有传统文人的软弱。在遭受爱情挫折时,束手无策,忧郁难过。在收到爱的回应时,欣喜若狂,喜不自胜。他把所有心情都写在了脸上,显得无比单纯,让人觉得他既可爱又可笑。
1.2崔莺莺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已故的相国之女,她热情美丽却又深沉含蓄,她既有外在的凝重,也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和母亲大人的束缚使得她处事常常非常小心,往往用冷的面目来掩盖内心的热情和爱意,即使是她一见倾心的张生,也不敢向老夫人表露心声,只能饱尝相思之苦,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张生退兵孙飞虎,老夫人本已经当众许婚,这给了她希望,后来却出尔反尔,但是故事并不是就此结束。自此之后,“赖婚”似乎变成了崔莺莺的底气,她开始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与张生共结连理。但这不是一个一步登天的事情,之前也说过,崔莺莺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个体,她是一个典型的“假意儿”。
老夫人毁约后,张生一蹶不振,崔莺莺明明很思念张生,便让红娘去探望,但当见到红娘带回来的简帖时,又“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一本正经地大发其火,说是要告诉老夫人,怪罪红娘。等到红娘说要将简帖交给老夫人时,她又开始“撒娇卖萌”起来,说:“我逗你耍来。”并且急切的询问张生的状况。她在红娘面前遮遮掩掩,而内心又忍不住牵挂张生。这情节的反转和言语的滑稽,品尝起来很是有趣!还有一回,本来崔莺莺已经约好了与张生幽会,但她又觉得有些害羞,不合自己少女的矜持,便推脱说要“收拾卧房”,本以为一场喜事要就此中断,热心的红娘就开始劝说莺莺,可还没说两句,莺莺倒是“脚步儿早先行”。但当张生如约而来时,她却又来了个当面赖账,还用一通“孔孟之书”、“周公之礼”把张生教训得“哑口无言”。催莺莺的心口不一和自我否定,每件事前后的反差造成自打嘴巴的滑稽性,这也是她人物形象中自带的喜剧效果吧。
1.3红娘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红娘出生卑微,只是个莺莺的婢女,可她做的事,说的话常常表现的不像是一个婢女。如第一本第二折在普救寺佛殿外的一段语言冲突,张生向红娘打听小姐,作为一个婢女,按常理来说会有2种回答:一是不方便透露主人的信息,二是谦卑的回答客人的问题,可是意外发生了!在听到张生“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的询问时,便直截了当的用“何劳先生过问?”打断张生的问话。张生“傻傻地”继续询问他时,她便用一大堆礼义廉耻对他进行训诫,然后拂袖而去,体现出她泼辣直爽的性格,还有她那违反身份的做法,难道不是很有喜剧意味?
目 录
第一章 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1
1.1张生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1
1.2崔莺莺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2
1.3红娘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2
第二章 戏剧情节中的喜剧性 4
2.1红娘请张生赴宴 4
2.2识破“假意儿” 5
2.3崔张爱情败露,老夫人拷问红娘 6
2.4争婚 7
第三章 语言上的喜剧性 8
结束语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引言
《西厢记》被无数学者视为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巨作,它诞生在戏曲辉煌的年代——元代。古往今来无数的读者都被这部作品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和精湛优美的语言艺术风格所折服,而剧中所描写的崔张的爱情故事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精妙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情节和深邃的思想格使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作品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风格,《西厢记》在语言上的艺术是无与伦比的,王实甫既熟练地运用民间语言,又吸取了唐诗宋词中精美的语言艺术为己所用,经过提炼加工,俩者奇妙结合,博取众长,从而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有文采又很又新意的独特的风格,浓郁的诗情画意弥漫在《西厢记》的字里行间。王实甫造就了《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西厢记》也让王实甫成为了我国古典戏曲史上“文采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最杰出的代表。 这样一部经典的作品自然会让人爱不释手,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时代背景,言语艺术等等各式各样的研究也就水涨船高。《西厢记》是一部值得去思考,去发现,去感悟的艺术瑰宝。
第一章 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西方戏剧理论家贝克曾经说过“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在于人物塑造”,一部传世佳作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有俩点: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享誉盛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通过故事情节的铺垫和矛盾冲突的巧妙安排,成功的塑造了张君瑞、崔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几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1.1张生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张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先人曾经高居礼部尚书之位,但后来家道中落,受先人和家庭的影响,张生有者入仕为官,出人头地,报效国家的志愿,但是奈何“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他志向高远但是功名未遂,在赴长安赶考的路上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的时候遇到了崔莺莺。当他第一次见到崔莺莺时,“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的内心描写就表现出对其美貌的惊艳,并且“十年不识君王面,恰信婵娟解误人”决定为了崔莺莺而放弃去京师应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坠入情海的迂腐书生的可爱喜剧的一面。尤其在崔莺莺说出“寂寄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红花”之后,张生便已经完全被她迷倒,说了一句“我死也”在封建时代,任谁都知道“男女授受不亲”的道理,更何况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儒士。张生他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一会儿想入非非,一会儿长吁短叹,一会儿寻死觅活,一会欣喜若狂,就是像他这种有悖常理的言行举止营造了喜剧的效果,产生了读者或观众笑的情绪反应。
张生本就对崔莺莺一往情深,奈何没有机会让他光明正大的表露出来,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了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妻子,听老夫人说只要打退孙飞虎,就可以娶莺莺,于是求救好友白马将军,成功的化解了这一场风波,就当他婚事已成定局的时候,老夫人因看重门当户对而选择“赖账”,介绍他俩为兄妹,纵使心里百般痛苦,他忍气吞声,不敢据理力争,回去之后开始了“长吁短叹”和“寻死觅活”。在“赖简”事件中,本来莺莺已经答应了张生的邀请,但是当莺莺突然变卦,他就懵了,连红娘都嘲笑他,是一个“傻角儿”,而后来当莺莺与他月下相聚的时候,他又开始了“欣喜若狂”。古人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张生却用他的智谋成功的救下了心爱的人,但是他也有传统文人的软弱。在遭受爱情挫折时,束手无策,忧郁难过。在收到爱的回应时,欣喜若狂,喜不自胜。他把所有心情都写在了脸上,显得无比单纯,让人觉得他既可爱又可笑。
1.2崔莺莺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已故的相国之女,她热情美丽却又深沉含蓄,她既有外在的凝重,也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和母亲大人的束缚使得她处事常常非常小心,往往用冷的面目来掩盖内心的热情和爱意,即使是她一见倾心的张生,也不敢向老夫人表露心声,只能饱尝相思之苦,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张生退兵孙飞虎,老夫人本已经当众许婚,这给了她希望,后来却出尔反尔,但是故事并不是就此结束。自此之后,“赖婚”似乎变成了崔莺莺的底气,她开始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与张生共结连理。但这不是一个一步登天的事情,之前也说过,崔莺莺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个体,她是一个典型的“假意儿”。
老夫人毁约后,张生一蹶不振,崔莺莺明明很思念张生,便让红娘去探望,但当见到红娘带回来的简帖时,又“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一本正经地大发其火,说是要告诉老夫人,怪罪红娘。等到红娘说要将简帖交给老夫人时,她又开始“撒娇卖萌”起来,说:“我逗你耍来。”并且急切的询问张生的状况。她在红娘面前遮遮掩掩,而内心又忍不住牵挂张生。这情节的反转和言语的滑稽,品尝起来很是有趣!还有一回,本来崔莺莺已经约好了与张生幽会,但她又觉得有些害羞,不合自己少女的矜持,便推脱说要“收拾卧房”,本以为一场喜事要就此中断,热心的红娘就开始劝说莺莺,可还没说两句,莺莺倒是“脚步儿早先行”。但当张生如约而来时,她却又来了个当面赖账,还用一通“孔孟之书”、“周公之礼”把张生教训得“哑口无言”。催莺莺的心口不一和自我否定,每件事前后的反差造成自打嘴巴的滑稽性,这也是她人物形象中自带的喜剧效果吧。
1.3红娘人物形象中的喜剧性
红娘出生卑微,只是个莺莺的婢女,可她做的事,说的话常常表现的不像是一个婢女。如第一本第二折在普救寺佛殿外的一段语言冲突,张生向红娘打听小姐,作为一个婢女,按常理来说会有2种回答:一是不方便透露主人的信息,二是谦卑的回答客人的问题,可是意外发生了!在听到张生“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的询问时,便直截了当的用“何劳先生过问?”打断张生的问话。张生“傻傻地”继续询问他时,她便用一大堆礼义廉耻对他进行训诫,然后拂袖而去,体现出她泼辣直爽的性格,还有她那违反身份的做法,难道不是很有喜剧意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