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中高加林的失败人生(附件)
摘 要《人生》一书的主人公高加林,作为农民知识分子出身,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命运曲折坎坷。本文通过对他人生中两段失败的爱情与事业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他在这些方面失败的原因在于他自己不切实际的人生理想,以及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城乡文化差异。高加林的失败告诫着当代青年,不应过分贪婪,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用一颗宁静的心去追求成功。
目 录
绪论 1
1 高加林的失败人生 2
1.1 爱情上的失败 2
1.2 事业上的失败 3
1.3 爱情失败和事业失败的关系 4
2 失败的原因 6
2.1 个人因素 6
2.2 社会因素 7
3 启示及现实意义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绪论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小说,最早发表于1982年5月的《收获》杂志,曾获全国中篇小说优秀奖,它是一部洋溢着浓郁的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改革时期的特定历史社会为时空背景,以高中毕业生高加林离开土地、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为其故事构架。高加林与同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爱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
高加林的形象曾引起了许多的争议,包括生命与命运的抗争、爱与理想的抗争、自我现实与自我丧失的抗争等方面,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现实的意义和启示。目前学者们几乎都把脚步停留在对高加林的爱情悲剧、高加林的奋斗之路以及城乡交叉地带对高加林命运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研究。
其中在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方面,有王晓红、韩城忠《高加林形象的悲剧底蕴》,种建德《谈小说<人生>的爱情悲剧》,臧宗福《试论<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这三篇论文主要都是对《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悲剧进行了分析,认为高加林是一个爱情奋斗中的失败者。
在高加林的奋斗之路方面,有刘小莉《一个青年奋斗者的悲剧》,周正发、路宁《论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奋斗之路》,张红亮《孤独奋斗者—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分析》。这三篇论文都是对高加林的奋斗之路进行了分析。
在城乡交叉地带对高加林命运的影响方面,有夏楠《城乡交叉地带:人的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存矛盾的集结地》,吴婉婷、权雅宁《交叉地带的矛盾人生:重读路遥<人生>》,李忍、方锐《城市交叉边缘的躁动之心—谈<人生>主人翁高加林》,这三篇论文主要是从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对高加林命运的影响来分析。
但是很少有学者将高加林的爱情事业同时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者大都集中在一方面的研究或对比,这些方面都相对比较单一,没有进行全面的研究。因此可以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论《人生》中高加林的失败人生,其研究价值相对比较高。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加林的失败人生;第二部分,是失败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启示和意义。
1 高加林的失败人生
1.1 爱情上的失败
高加林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儿子,但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和现代社会的熏陶,得到了民办教师这一职位,在岗位上他认认真真、尽职尽责,这让他摆脱了父辈一直以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命运,但因为村支书的公权私用,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了他的工作,这使得这个心比天高的人受到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所以高加林开始变了,他不再对生活抱有希望,他变得颓废和苦闷。
而在高加林人生最难堪失意的时候,美丽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一度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他重新看到了光明,成为磨平他心灵上的创伤的最好药剂。高加林的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平静。但是他们的恋爱,从一开始就有着反叛旧习俗的特征,同时他们两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高加林是一个知识青年,对着新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而巧珍却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精神追求的不一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没有真正的爱情。因此,在热恋慢慢退却之后,高加林开始正视起自己的处境,他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那么这样的爱情也是不错的,但他曾经是一个民办教师,如果爱情继续这样下去,那么他最终就会彻底的成为一个农民,终日与土地打交道,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内心深处的这种想法给他们两人的爱情埋下了一个祸根。他感到了情感上的空虚,而这种空虚感,不是巧珍这个文盲所能替代的,所以高加林就想到了曾经高中时代与黄亚萍的美好日子,尤其是在事业再次的顺风扬帆起来时,巧珍的可爱与纯情已经不是他所需要的了。
“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环境差异必然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1]P51特别是高加林进城工作后因为环境和工作的变化,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更远了。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与他有着共同语言的黄亚萍,以及考虑到以后的发展问题,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能给他事业有所帮助的黄亚萍,抛弃了那个在他痛苦中给他关怀的的巧珍,从而造成了他与巧珍爱情的悲剧。
进城之后对于黄亚萍的选择,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黄亚萍本身就是高干子弟出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氛围熏陶,再加上她的自强自信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于高加林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他工作上的帮助,虽然高加林不喜欢黄亚萍的刁蛮和任性,但是高加林在选择上他还是偏向于黄亚萍的。就在他事业春风得意的时候时,命运再一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靠着马占胜走“后门”进入县通讯组工作的事被人告发了,他将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那片黄土地,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顷刻之间烟消云散。黄亚萍是无法接受再一次成为农民的高加林,如果这一切没有被打破,他俩的结合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当高加林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不得不回到农村,她都没有勇气去挽留这段脆弱的感情。因为她还没有做好要嫁给一个农民的准备,她不想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她的思想上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她可以忍受高加林一无所有,但无法接受他一辈子当农民。残酷的社会现实将他们隔离在两个不同世界,高加林的爱情再一次出现了悲剧。
1.2 事业上的失败
高加林一开始的出场就为后文中的落败埋下伏笔,虽然他生长在农村,对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却不能像农民一样全身心的投入于土地。“虽然从来也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就很正常,“他几十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2]P77面对父辈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认为是没有追求的。他热爱生活,希望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能有所用,盼望着能去更广阔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他读完了高中,并坚持每天都看报纸,不断的开阔自己的眼界。农村的闭塞的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黄土地练就了他坚韧、顽强的性格。他身上有用不完的活力,然而命运却一次又一次的给打击他。高考落榜,给这个满腔热血的青年第一次打击,他不得不回到农村,但是,当他迷茫不定的时候命运有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回来当了唯一可以通过转正有机会吃上国家商品粮的民办教师。三年中,他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做出了许多不错的成绩,并且也有了大把时间和精力去发展他喜欢的文科。生活慢慢地走向正轨,他“渐渐的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于城市紧密的融合在一起”[3]P103,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依然是可以通过从另外一条道路实现。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命运又一次的对他不公。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和多元化,农村中出现了许多投机分子,在权势的压迫下他便成了这次改革的牺牲品,他的民办教师的职位被有权有势的高明楼的三儿子所顶替。
目 录
绪论 1
1 高加林的失败人生 2
1.1 爱情上的失败 2
1.2 事业上的失败 3
1.3 爱情失败和事业失败的关系 4
2 失败的原因 6
2.1 个人因素 6
2.2 社会因素 7
3 启示及现实意义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绪论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小说,最早发表于1982年5月的《收获》杂志,曾获全国中篇小说优秀奖,它是一部洋溢着浓郁的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改革时期的特定历史社会为时空背景,以高中毕业生高加林离开土地、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为其故事构架。高加林与同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爱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
高加林的形象曾引起了许多的争议,包括生命与命运的抗争、爱与理想的抗争、自我现实与自我丧失的抗争等方面,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现实的意义和启示。目前学者们几乎都把脚步停留在对高加林的爱情悲剧、高加林的奋斗之路以及城乡交叉地带对高加林命运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研究。
其中在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方面,有王晓红、韩城忠《高加林形象的悲剧底蕴》,种建德《谈小说<人生>的爱情悲剧》,臧宗福《试论<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这三篇论文主要都是对《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悲剧进行了分析,认为高加林是一个爱情奋斗中的失败者。
在高加林的奋斗之路方面,有刘小莉《一个青年奋斗者的悲剧》,周正发、路宁《论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奋斗之路》,张红亮《孤独奋斗者—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分析》。这三篇论文都是对高加林的奋斗之路进行了分析。
在城乡交叉地带对高加林命运的影响方面,有夏楠《城乡交叉地带:人的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存矛盾的集结地》,吴婉婷、权雅宁《交叉地带的矛盾人生:重读路遥<人生>》,李忍、方锐《城市交叉边缘的躁动之心—谈<人生>主人翁高加林》,这三篇论文主要是从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对高加林命运的影响来分析。
但是很少有学者将高加林的爱情事业同时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者大都集中在一方面的研究或对比,这些方面都相对比较单一,没有进行全面的研究。因此可以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论《人生》中高加林的失败人生,其研究价值相对比较高。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加林的失败人生;第二部分,是失败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启示和意义。
1 高加林的失败人生
1.1 爱情上的失败
高加林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儿子,但因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和现代社会的熏陶,得到了民办教师这一职位,在岗位上他认认真真、尽职尽责,这让他摆脱了父辈一直以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命运,但因为村支书的公权私用,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了他的工作,这使得这个心比天高的人受到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所以高加林开始变了,他不再对生活抱有希望,他变得颓废和苦闷。
而在高加林人生最难堪失意的时候,美丽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一度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他重新看到了光明,成为磨平他心灵上的创伤的最好药剂。高加林的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平静。但是他们的恋爱,从一开始就有着反叛旧习俗的特征,同时他们两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高加林是一个知识青年,对着新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而巧珍却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精神追求的不一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没有真正的爱情。因此,在热恋慢慢退却之后,高加林开始正视起自己的处境,他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那么这样的爱情也是不错的,但他曾经是一个民办教师,如果爱情继续这样下去,那么他最终就会彻底的成为一个农民,终日与土地打交道,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内心深处的这种想法给他们两人的爱情埋下了一个祸根。他感到了情感上的空虚,而这种空虚感,不是巧珍这个文盲所能替代的,所以高加林就想到了曾经高中时代与黄亚萍的美好日子,尤其是在事业再次的顺风扬帆起来时,巧珍的可爱与纯情已经不是他所需要的了。
“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环境差异必然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1]P51特别是高加林进城工作后因为环境和工作的变化,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更远了。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与他有着共同语言的黄亚萍,以及考虑到以后的发展问题,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能给他事业有所帮助的黄亚萍,抛弃了那个在他痛苦中给他关怀的的巧珍,从而造成了他与巧珍爱情的悲剧。
进城之后对于黄亚萍的选择,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黄亚萍本身就是高干子弟出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氛围熏陶,再加上她的自强自信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于高加林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他工作上的帮助,虽然高加林不喜欢黄亚萍的刁蛮和任性,但是高加林在选择上他还是偏向于黄亚萍的。就在他事业春风得意的时候时,命运再一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靠着马占胜走“后门”进入县通讯组工作的事被人告发了,他将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那片黄土地,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顷刻之间烟消云散。黄亚萍是无法接受再一次成为农民的高加林,如果这一切没有被打破,他俩的结合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当高加林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不得不回到农村,她都没有勇气去挽留这段脆弱的感情。因为她还没有做好要嫁给一个农民的准备,她不想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她的思想上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她可以忍受高加林一无所有,但无法接受他一辈子当农民。残酷的社会现实将他们隔离在两个不同世界,高加林的爱情再一次出现了悲剧。
1.2 事业上的失败
高加林一开始的出场就为后文中的落败埋下伏笔,虽然他生长在农村,对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却不能像农民一样全身心的投入于土地。“虽然从来也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就很正常,“他几十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2]P77面对父辈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认为是没有追求的。他热爱生活,希望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能有所用,盼望着能去更广阔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他读完了高中,并坚持每天都看报纸,不断的开阔自己的眼界。农村的闭塞的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黄土地练就了他坚韧、顽强的性格。他身上有用不完的活力,然而命运却一次又一次的给打击他。高考落榜,给这个满腔热血的青年第一次打击,他不得不回到农村,但是,当他迷茫不定的时候命运有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回来当了唯一可以通过转正有机会吃上国家商品粮的民办教师。三年中,他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做出了许多不错的成绩,并且也有了大把时间和精力去发展他喜欢的文科。生活慢慢地走向正轨,他“渐渐的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于城市紧密的融合在一起”[3]P103,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依然是可以通过从另外一条道路实现。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命运又一次的对他不公。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和多元化,农村中出现了许多投机分子,在权势的压迫下他便成了这次改革的牺牲品,他的民办教师的职位被有权有势的高明楼的三儿子所顶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