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寂寞”的消解从撒哈拉的故事看三毛的生活观(附件)

摘 要《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人生观的集大成者,在这部著作中,从三毛面对爱情、面对陌生的社会、面对不同的族群的体会及处事方式中,都可以窥见三毛自己的生活观。三毛是个复杂的个体,情绪的复杂性、个人思想的复杂性,使得她眼中的不同事物,既带有她自己的心理体会,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在爱人的陪伴下,三毛是幸福的,但在异国他乡,对家乡、父母的思想,对异域文化的恐惧等,她又是寂寞的。随着她对撒哈拉沙漠的了解,对异域文化的心理转变,她的寂寞逐步消解。从《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们能够清晰而准确地看见她的生活观。
目录
引言 1
1 紧贴故乡 2
1.1父母之思 2
1.2故土之思 4
2 认知文化 7
2.1文化交融 7
2.2古今碰撞 8
3 寻找生趣 11
3.1“芳邻”之趣 11
3.2家庭之趣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引言
三毛是一个复杂的个人,本身爱好文学,喜欢遐思的她,面对一个异域文化,面对不同的族群,面对不同的生活氛围,她注定是寂寞的。但三毛对任何事物又有着自我的判断和甄别。在陌生的环境下,她逐步地了解每一个人,从人的角度来审阅不同的族群的不同生活方式,在描写撒哈拉这个异域文化的同时,她本身也借景抒情,巧妙地表达了三毛自己对家乡、对父母的思想,对文化交融的理解与碰撞,以及她逐步开始主动追寻生活中的各种趣味,这使得她开始摆脱了过去的不适应,逐步在异域环境中生存下来,生活下来。
1 紧贴故乡
故乡是每个人的根,在作家眼中,家乡的一丝一缕,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能够牵扯她们的心境。三毛作为一名有思想、有想法的独立女性,她既像一般人一样对家乡携带有浓浓的思念和垂怜,同时也在思想家乡的过程中,携带有她自始至终的思念。三毛在这部《撒哈拉的故事》中,运用了大量的写实手法来描述异域的生活环境,在描述她与荷西之间的爱情时,爱情之火如此炙热,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奔放和豪迈,是其他人敢想不敢干的。但三毛就是如此真性情地表达思想,如此真性情地抒发情感。但对于家乡的思念,对于父母的想念,三毛却表达的比较含蓄,这或许与她的性格有关。她的身边人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说过,三毛不想让人们看到她内心薄弱的地方,所以她越不想表达什么,那份东西在她内心的分量越沉重。之如她对家乡的思念,之如她对父母的想念,温如细水,源远流长。贴近故乡是每一个在外游子的期盼,紧贴家乡是每一个旅居海外的爱国人士的梦。在三毛这样一个女性的眼中,家乡触手可及,但家乡似乎又遥不可及。因为她和她的荷西,在万里之外的撒哈拉沙漠。这份浓浓的思念,寄托于异域中的每一个物件,月亮、植物、山丘,似乎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月亮仍是同一个月亮,植物也有很多类似之处,山丘还像儿时的那个山丘。三毛将隐藏的感情,埋藏在撒哈拉的角角落落,如同一杯白酒,绵柔之处,需要细细品味。
1.1父母之思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书中的一篇篇笔墨都透显出一个平凡而真实的三毛对生活的无穷热爱。三毛是热爱生活的,热爱生活的人,自然离不开对父母的感恩和思念。三毛的躯体是父母给的,三毛的思想或许有很大一部分是后天形成的,但不可否认,从小生活在书香门第中的三毛,耳濡目染中受到了父母很多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三毛的从笔生涯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和推动力。三毛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了浓浓的思念之情,三毛对生活的热爱,植于细枝末节,又如彩虹般绚烂多姿。三毛的独特尽显于此。
首先,三毛会做中国菜。在人们的印象中,女作家似乎是不识人间烟火的,
女作家似乎没有生活情趣,只会带着厚厚的眼镜片,沉迷于书海之中,偶尔抬抬头,梳理一下久未梳洗的头发,偶尔抬抬头,扶扶镜片,没有思路的时候,就拖着厚重的拖鞋在房子里走走停停。但三毛显然是女作家中的一个另类,传统的女作家与生活是脱钩的,传统的女作家不会生活,更遑论烧菜了。但三毛会烧菜,而且烧的一手好吃的中国菜。当三毛走进撒哈拉沙漠,逐步与当地的人建立了友谊之后,三毛会主动地给他们烧制中国菜。在这个环节中,三毛或许没有浓烈地表达她对父母的思想,但她的中国菜源自何人呢?自然是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在阅读这个环节的过程中,人们似乎都会不约而同地产生出一个画面感,一个女作家扎起围裙,围着灶台来来去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三毛的每一道菜,似乎都是对父母思念之情的微微诉说,三毛的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她对母亲的思念,三毛是幸福的,她有一个爱她的母亲,三毛是幸福的,她有一个热爱生活的父亲,从父母身上,她耳濡目染间得到了父母的传承,使得她真正成长为一名热爱生活的女子。
其次,三毛对父母的思想寄托在月光上。月亮在古代诗人眼中,是故乡的寄托。先不说那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1]p106的含蓄,那句直抒胸臆的诗句“月是故乡明”[2]p201牵动了很多在外游子的心。撒哈拉沙漠地处赤道附近,月亮比我们看到的月亮要大不少,三毛在撒哈拉看到月亮时,内心是触动的,甚至她将山丘比作月亮,以寄托她对父母的思念。在《荒山之夜》中,她把被风吹积成弧形的沙丘,描绘成“好似一群半圆的月亮”。[3]p34在这样的一个柔美的环境里,三毛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只不过并没有那么明显而已。三毛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她的眼中满是鲜活的颜色,三毛是个热爱人生的人,这使得她的作品充斥着真实的味道,从艰辛当中品味幸福,从艰辛当中找寻快乐,这是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一直向我们传达的东西和理念。说到三毛与父母的关系,还得简单地从三毛的自闭症开始,三毛是患有自闭症的,自闭症的孩子往往在个人成就上要远高于一般人,这或许是三毛成功的一大原因。当然在三毛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她的影响更大,父亲对她的作用使得她逐渐走出了自闭症。自闭症下的三毛,成天将自己关在屋子里,成天与书本为伴,三毛的志向和兴趣在书本,三毛的父亲发现了三毛的兴趣点后,开始着重在这方面培养和培育三毛的兴趣,使得她真正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深入下去。父亲是三毛文学路上的引路人,是三毛文学路上的指明灯,如果没有她的父亲,三毛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作家。对于父亲的思念,三毛也带有一种感恩的心态,在撒哈拉沙漠中的任何事物中,包括在撒哈拉沙漠中构建的“罗马帝国”,都保留了很多父亲的东西。在三毛年轻的时候,父亲发现了三毛的与众不同,发现了三毛的兴趣及爱好,所以在三毛学习的过程中,三毛的父亲没有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从事一些她不喜欢的东西。在王红的《浅析三毛“真”“善”“美”》一文中说道:“为了使女儿走出自闭症,父亲不仅亲自教她古典文学和英语,还请人教她学钢琴,学山水画,习花鸟。”[4]p83在三毛构造的“罗马帝国”里,三毛之所以如此热爱生活,爱折腾,甚至爱捣腾一些生活情趣方面的事物,受父亲的影响较大。三毛在思念自己的父亲时,并没有像思念母亲那般直接。她将自己对父亲的思念杂糅在生活事物里,满满都是情怀。
最后,三毛对父母的思念,从三毛母亲怀念三毛的文章及说辞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来,三毛母亲评价她的孩子,“她根本就是一个纸人”。[5]p50三毛母亲的热情及快乐的性格,遗传给了三毛,三毛之所以热爱生活,与她的母亲的影响也密不可分。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通过对母亲的描述,详细地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三毛在《永恒的母亲》一文里写到“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6]p17会否,那份巨大的茫然正是抑郁的雾霾,笼罩着那个贤惠的女人?在这篇文中,三毛表面上对母亲病情的担忧,但实际上,三毛对母亲的牵挂跃然纸上。三毛的家庭是不幸福的,父亲沉默寡言,母亲隐忍的性格,让三毛从小生活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撒哈拉的故事》似乎是三毛从那样一个毫无生气的环境中,奔向大自然的快乐的宠物。但二者环境的差异越大,二者的反差越明显,越说明了三毛内心的矛盾。她一方面渴望脱离世俗的生活,另一方面她对仍然生活在世俗中的至亲是如此担忧和怀念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2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