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分析(附件)
摘 要亲属称谓语在各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里都十分重要。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同时以正确的交际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研究亲属称谓语的差异,有助于提高交际主题的沟通质量,拉近交际主体的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交际体验和结果。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英汉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差异对比,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分析。2
目录
引言4
1、跨文化交际与称谓语4
2、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4
2.1、在辈分上的差异5
2.2、区分宗亲与姻亲方面的差异5
2.3、区分内外宗族之间的差异6
2.4、在父系与母系亲属之间的差异6
2.5、英汉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的差异7
3、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性分析7
3.1、伦理观念和文化传统上的不同7
3.2、礼貌原则和思维方式的差异8
3.3价值取向8
3.4等级制度9
4、差异分析的意义9
5、结论9
6,参考文献10
7,致谢11
引言
跨文化交际会给交际的双方带来很大的文化冲击,甚至对于自己本身的认知都有冲击性。因为交际的双方或多方来自不同的文化空间,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个人思维方式,对语言的运作和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亲属称呼方面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容。比较英汉称谓语的异同,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极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差异性,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本文重点讨论了英汉亲属谓语的差异表现和原因,以及研究差异性的意义。
1、跨文化交际与称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随着经济交互深度的增加也日趋重要。跨文化交际方式和能力也变得不可或缺,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交流能够使交际主体消除交际过程中的矛盾和阻碍,保持交际的高效性,有力性。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可以和语言相提并论,其本质为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之间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沟通以互相了解为目的的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要达到相互理解的程度,那么交际双方需要对交际过程中使用的同一种语言有共性的了解。同时,双方以意识映像形式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的关于外部世界的了解方面有共识性。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语言了解基础,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理解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称谓语又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人员在社交活动中对彼此往来关系的称呼,通常根据血缘关系,职业特性,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因素而定,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谓语不但反映交际双方的诸多特点,如身份、年龄、职业、修养等,同时也反映说话人的思想、情感、态度、文明等。称谓语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发展反映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背景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背景文化的发展也不断的改变和制约着称谓语的发展。人际交往,礼貌当前;与人交谈,称谓为先。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称谓语是交际的第一步。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语是最基本的策略,使用称谓语得当,可以表现出尊重、亲切和文明,能使双方感情融洽,交谈愉悦,缩短人与人的距离,能让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否则便会贻笑与人,让人感觉你是一个不懂规矩,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的人”。[1]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符合本民族风格特点和语言习惯的称谓习俗。
2、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根据使用情况,称谓语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交际称谓语两类。所谓亲属称谓,是指人们用以称呼家庭或家族中亲属成员的名称,对血亲,姻亲的称呼,它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的差异,孕育了汉英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语上的民族特色与语言特征的不同。“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相对稳定,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特点”。[2]虽然民族与民族之间有类似的文化现象。但类似并不等于完全相同,存在的差异是辨别这些亲属称谓的关键。据查阅资料显示,古代中的亲属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五代或五代以内的人。根据现代汉语研究表明,亲属称谓大都能把交际对象与交际主体之间的亲属关系描述出来。如辈分(长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姐、妹、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在英语中,其亲属称谓主要由“核心家庭”亲属称谓语和“非核心家庭”亲属称谓语。“核心家庭”是指由夫妻两人及未婚孩子两代人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员如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兄弟、姐妹都有各自专有的称谓语。而“非核心家庭”的亲属称谓语就比较具有概括性,分的就不那么细了。亲属称谓作为称谓的一种,而且算是称谓的起源。每一种语言,由于其衍生的文化背景不同,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亲属称谓体系和使用准则。“汉语的亲属称谓习俗渊源流长,称谓体系精细繁杂,而英语亲属称谓习俗相对简洁但也不失特色。两种语言亲属称谓也有共同之处。比如都有表示中心家庭关系的亲属称谓语,如父亲(father)/爸爸、儿子等;都有表示除中心家庭以外有血缘关系形成的亲属称谓语,如祖父(grandfather)/爷爷、孙女等;都有表示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属称谓语,如岳父(fatherinlaw)、媳妇(daughterinlaw)等。并且英汉称谓语在表达方式上也各有所长。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熏陶,培养出来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这些在称谓用语上也各有体现”。[3]
2.1、在辈分上的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语讲究尊卑有序,长尊幼卑,亲属关系规定的十分严格,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都在称谓语中有详细的分工,而英语亲属称谓语中则没有。由于古时候我国十分注重礼仪涵养等问题,到现代社会也依然讲究尊卑有序。如弟子规中所说“长者立 幼勿坐”“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等,这些都说明称谓有很严谨而且详尽的区分。根据我国封建时期的家庭状况,举个例子如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族,其尊卑礼仪必定十分讲究,甚至可以用严苛来形容。曾祖父母就是这个大家族中最德高望重的,祖父母及以下辈分的人都要对其尊敬有加。在曾祖父母辈分以下的晚辈们,都不可以直呼其名,如果直呼其名,那就是以下犯上,不敬不尊,大逆不道,直呼其名就是与我们文化观念相违背。“因为年长的人被世人所公认为经验和资历的象征,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都可以说明”。[4]因此在汉语亲属称谓里即使同辈份的也要依据年龄的大小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等。如果是不同辈分的称谓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字,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而晚辈对长辈只能严格的按照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如妈妈可以叫孩子的乳名,全名和昵称,但孩子只能叫对方妈妈。根据资料调研显示,西方人对于家庭中的长幼尊卑没有明确的界定,在英语文化里,年长并无优势。在他们看来,名字无非是一种称呼对方的代号而已,叫起来顺口就好,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因此,在英语亲属称谓里,“直呼其名”是很随便且常见的,而且亲属称谓不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是那么讲究与严苛。一般情况下只区别男性、女性,同时也忽略了配偶双方因性别带来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英语称谓中同辈之间往往以名字互相称呼,同辈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亲属之间,一般用亲属称谓,也可直呼其名,或者用昵称。并且晚辈对长辈也可直接称呼名字,包括女婿、儿媳,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在他们的认知里并不觉得这样称呼对方有什么不尊敬的地方,比起称谓上的交际他们更注重内心和情感的交流。但一般情况下子女对父母的称呼还是father 和mother ,在高一个辈分的称呼为 grandfather和grandmother。除此之外,英语亲属称谓对辈分高低的描述也远不及汉语亲属称谓语清楚。例如,英语的brother,即指“哥哥”也指“弟弟”;sister 既指“姐姐”也指“妹妹”,兄弟姐妹间的年龄大小没有在称谓中明确体现,但如果需特别说明,需用前缀old , elder , young , younger 等加以说明。这种情况在汉语中常常用“大”、“小”或数字来区分不同辈分和年龄长幼,如“大哥”、“二姐”、“小叔”等。
目录
引言4
1、跨文化交际与称谓语4
2、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4
2.1、在辈分上的差异5
2.2、区分宗亲与姻亲方面的差异5
2.3、区分内外宗族之间的差异6
2.4、在父系与母系亲属之间的差异6
2.5、英汉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的差异7
3、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性分析7
3.1、伦理观念和文化传统上的不同7
3.2、礼貌原则和思维方式的差异8
3.3价值取向8
3.4等级制度9
4、差异分析的意义9
5、结论9
6,参考文献10
7,致谢11
引言
跨文化交际会给交际的双方带来很大的文化冲击,甚至对于自己本身的认知都有冲击性。因为交际的双方或多方来自不同的文化空间,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个人思维方式,对语言的运作和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亲属称呼方面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容。比较英汉称谓语的异同,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极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差异性,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本文重点讨论了英汉亲属谓语的差异表现和原因,以及研究差异性的意义。
1、跨文化交际与称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随着经济交互深度的增加也日趋重要。跨文化交际方式和能力也变得不可或缺,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交流能够使交际主体消除交际过程中的矛盾和阻碍,保持交际的高效性,有力性。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可以和语言相提并论,其本质为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之间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沟通以互相了解为目的的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要达到相互理解的程度,那么交际双方需要对交际过程中使用的同一种语言有共性的了解。同时,双方以意识映像形式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的关于外部世界的了解方面有共识性。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语言了解基础,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理解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称谓语又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人员在社交活动中对彼此往来关系的称呼,通常根据血缘关系,职业特性,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因素而定,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谓语不但反映交际双方的诸多特点,如身份、年龄、职业、修养等,同时也反映说话人的思想、情感、态度、文明等。称谓语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发展反映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背景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背景文化的发展也不断的改变和制约着称谓语的发展。人际交往,礼貌当前;与人交谈,称谓为先。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称谓语是交际的第一步。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语是最基本的策略,使用称谓语得当,可以表现出尊重、亲切和文明,能使双方感情融洽,交谈愉悦,缩短人与人的距离,能让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否则便会贻笑与人,让人感觉你是一个不懂规矩,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的人”。[1]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符合本民族风格特点和语言习惯的称谓习俗。
2、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根据使用情况,称谓语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交际称谓语两类。所谓亲属称谓,是指人们用以称呼家庭或家族中亲属成员的名称,对血亲,姻亲的称呼,它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的差异,孕育了汉英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语上的民族特色与语言特征的不同。“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相对稳定,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特点”。[2]虽然民族与民族之间有类似的文化现象。但类似并不等于完全相同,存在的差异是辨别这些亲属称谓的关键。据查阅资料显示,古代中的亲属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五代或五代以内的人。根据现代汉语研究表明,亲属称谓大都能把交际对象与交际主体之间的亲属关系描述出来。如辈分(长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姐、妹、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在英语中,其亲属称谓主要由“核心家庭”亲属称谓语和“非核心家庭”亲属称谓语。“核心家庭”是指由夫妻两人及未婚孩子两代人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员如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兄弟、姐妹都有各自专有的称谓语。而“非核心家庭”的亲属称谓语就比较具有概括性,分的就不那么细了。亲属称谓作为称谓的一种,而且算是称谓的起源。每一种语言,由于其衍生的文化背景不同,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亲属称谓体系和使用准则。“汉语的亲属称谓习俗渊源流长,称谓体系精细繁杂,而英语亲属称谓习俗相对简洁但也不失特色。两种语言亲属称谓也有共同之处。比如都有表示中心家庭关系的亲属称谓语,如父亲(father)/爸爸、儿子等;都有表示除中心家庭以外有血缘关系形成的亲属称谓语,如祖父(grandfather)/爷爷、孙女等;都有表示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属称谓语,如岳父(fatherinlaw)、媳妇(daughterinlaw)等。并且英汉称谓语在表达方式上也各有所长。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熏陶,培养出来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这些在称谓用语上也各有体现”。[3]
2.1、在辈分上的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语讲究尊卑有序,长尊幼卑,亲属关系规定的十分严格,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都在称谓语中有详细的分工,而英语亲属称谓语中则没有。由于古时候我国十分注重礼仪涵养等问题,到现代社会也依然讲究尊卑有序。如弟子规中所说“长者立 幼勿坐”“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等,这些都说明称谓有很严谨而且详尽的区分。根据我国封建时期的家庭状况,举个例子如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族,其尊卑礼仪必定十分讲究,甚至可以用严苛来形容。曾祖父母就是这个大家族中最德高望重的,祖父母及以下辈分的人都要对其尊敬有加。在曾祖父母辈分以下的晚辈们,都不可以直呼其名,如果直呼其名,那就是以下犯上,不敬不尊,大逆不道,直呼其名就是与我们文化观念相违背。“因为年长的人被世人所公认为经验和资历的象征,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都可以说明”。[4]因此在汉语亲属称谓里即使同辈份的也要依据年龄的大小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等。如果是不同辈分的称谓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字,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而晚辈对长辈只能严格的按照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如妈妈可以叫孩子的乳名,全名和昵称,但孩子只能叫对方妈妈。根据资料调研显示,西方人对于家庭中的长幼尊卑没有明确的界定,在英语文化里,年长并无优势。在他们看来,名字无非是一种称呼对方的代号而已,叫起来顺口就好,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因此,在英语亲属称谓里,“直呼其名”是很随便且常见的,而且亲属称谓不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是那么讲究与严苛。一般情况下只区别男性、女性,同时也忽略了配偶双方因性别带来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英语称谓中同辈之间往往以名字互相称呼,同辈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亲属之间,一般用亲属称谓,也可直呼其名,或者用昵称。并且晚辈对长辈也可直接称呼名字,包括女婿、儿媳,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在他们的认知里并不觉得这样称呼对方有什么不尊敬的地方,比起称谓上的交际他们更注重内心和情感的交流。但一般情况下子女对父母的称呼还是father 和mother ,在高一个辈分的称呼为 grandfather和grandmother。除此之外,英语亲属称谓对辈分高低的描述也远不及汉语亲属称谓语清楚。例如,英语的brother,即指“哥哥”也指“弟弟”;sister 既指“姐姐”也指“妹妹”,兄弟姐妹间的年龄大小没有在称谓中明确体现,但如果需特别说明,需用前缀old , elder , young , younger 等加以说明。这种情况在汉语中常常用“大”、“小”或数字来区分不同辈分和年龄长幼,如“大哥”、“二姐”、“小叔”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