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后果以金寨县为例
农村中小学陪读是中国社会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独特现象,具体是指农村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陪同孩子上学,监督孩子学习、照顾孩子生活。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形成受到了多种结构性力量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制度的改革、经济收入的增加、社会竞争的加剧、传统观念的推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农村中小学陪读导致了多种社会后果积极的社会后果主要包括加快城市发展、缩小教育差距、增进亲子沟通、改善学习条件,消极的社会后果主要包括城乡差距拉大、阶层固化加重、城市物价上涨、乡村社会瓦解、家庭关系恶化、社会化进程受阻。面对积极和消极并存的两类社会后果,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值得人们进行深思。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陪读,形成机制,社会后果
目 录
1 引言1
2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概念及类型2
2.1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概念2
2.2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类型2
3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形成机制3
3.1 国家制度的制约4
3.2 经济收入的增加6
3.3 社会竞争的加剧7
3.4 传统观念的推动7
4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社会后果8
4.1 积极后果8
4.2 消极后果10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附录A:访谈对象基本情况18
附录B:访谈提纲19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和政治改革不断往纵深推进,人才战略、撤点并校等各项教育举措也随之实施,教育问题受到了全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也因此加入了陪读大军的队伍,开始了五味杂陈的陪读生活。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今中国,36.8%的家庭存在陪读现象[1],而我国农村家长陪读的比例平均为22.7%。这样一群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远离农村,在学校附近居住陪伴孩子学习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
相对于未陪读的农村家长而言,农村家长通过陪读的方式实现了对孩子生活起居的照顾和日常学习的监管,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给亲子双方都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与孩子同住的父母可以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激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孩子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陪读家长也可以利用陪读时间给自己充电,学习新知识,实现自我的提升。但是,他们为了孩子,必然要放弃自己原来的工作,远离打工地和农村老家,进入城镇租房或者买房开始陪读生活,还要面临陪读带来的各种家庭矛盾、经济困境等消极的影响,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本课题以金寨县为例,通过对20位农村中小学陪读家长的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来构建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形成机制,分析其社会后果。金寨县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腹地,四周环山,经济贫困。近年来,政府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对金寨县城镇学校进行了重新修建,而由于农村中小学的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农村中小学进行关闭和合并,由于上学距离远、寄宿条件差等原因,大部分农村家长选择在学校附近买房或租房给孩子进行陪读。除此之外,当地的重点高中和重点班级的划分也让对孩子充满希冀的农村家长倍感压力,选择陪读这一方式对孩子学习进行全方位照管,从而使得金寨县县城中的中小学周围成为农村中小学陪读家长的聚集之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调研场所。
本课题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农村中小学陪读家长进行深入调研,重点探析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形成机制,描绘其社会后果,以丰富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研究成果。一群将自己的期盼寄托于孩子身上的农村陪读家长,在城镇进行着陪读生涯,压力与希冀都刻在脸上。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呼吁更多的人去重视农村中小学陪读问题,重视农村教育,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来应对农村中小学陪读带来的消极社会后果。
2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概念及类型
2.1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概念
农村中小学陪读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独特现象,国内有关农村中小学陪读的文献既有媒体报导,也有专业期刊上的学术论文,重在描述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存在。学术界对于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概念有以下三个代表性的界定:从陪读距离看,王江(2006)首次从专业的角度对陪读进行界定,具体是指农村家庭从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城市,租住或购买学校周围的房子,以便陪伴孩子,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2];从陪读动机来看,黄淑贞(2010)对陪读的理解是,家长为了孩子的长久健康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专职照顾上小学和中学的学生甚至是上大学的学生的日常生活[3];而丁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2011)认为陪读是一个宽泛而复杂意义的概念,意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方面进行的陪伴和监护[4]。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陪读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独特现象,目前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专业的概念界定。
综合不同学者对于农村中小学陪读的相关理解,全面考虑年龄、陪读动机,陪读距离等各个要素的特征,可以将农村中小学陪读具体界定为:孩子年龄在7至18岁之间的农村中小学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而陪同孩子去往城镇上学,并且原居住地距离城镇学校较远,农村中小学家长不得不搬离原居住地进入城镇生活,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附近买房或者是租房对孩子进行陪伴学习的一种社会现象。
2.2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类型
农村中小学陪读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因此,对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进行类型划分,有助于更加具体和深刻地了解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按照农村中小学陪读的时间长短、家长的行为选择以及孩子的行为类型等等不同标准,可以对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做出不同的分类。
2.2.1 暗陪、临陪和全陪
根据农村中小学陪读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农村中小学陪读分为暗陪、临陪和全陪三种类型[5]。暗陪主要指陪读家长表面从事自己的事情,但实际上是陪伴孩子学习;临陪是指家长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以及中高考前后陪伴孩子学习;时时刻刻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的陪读形式称为全陪。
在本次访谈的20位农村中小学陪读家长中,暗陪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20%;临陪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30%;全陪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50%。选择临陪形式的大多数孩子临近毕业阶段,面临中高考;全陪的家长大多是因为孩子年龄较小,不放心其一个人在外学习,以小学陪读居多;相对而言,在城镇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家长会选择暗陪形式。
目 录
1 引言1
2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概念及类型2
2.1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概念2
2.2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类型2
3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形成机制3
3.1 国家制度的制约4
3.2 经济收入的增加6
3.3 社会竞争的加剧7
3.4 传统观念的推动7
4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社会后果8
4.1 积极后果8
4.2 消极后果10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附录A:访谈对象基本情况18
附录B:访谈提纲19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和政治改革不断往纵深推进,人才战略、撤点并校等各项教育举措也随之实施,教育问题受到了全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也因此加入了陪读大军的队伍,开始了五味杂陈的陪读生活。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今中国,36.8%的家庭存在陪读现象[1],而我国农村家长陪读的比例平均为22.7%。这样一群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远离农村,在学校附近居住陪伴孩子学习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
相对于未陪读的农村家长而言,农村家长通过陪读的方式实现了对孩子生活起居的照顾和日常学习的监管,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给亲子双方都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与孩子同住的父母可以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激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孩子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陪读家长也可以利用陪读时间给自己充电,学习新知识,实现自我的提升。但是,他们为了孩子,必然要放弃自己原来的工作,远离打工地和农村老家,进入城镇租房或者买房开始陪读生活,还要面临陪读带来的各种家庭矛盾、经济困境等消极的影响,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本课题以金寨县为例,通过对20位农村中小学陪读家长的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来构建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形成机制,分析其社会后果。金寨县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腹地,四周环山,经济贫困。近年来,政府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对金寨县城镇学校进行了重新修建,而由于农村中小学的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农村中小学进行关闭和合并,由于上学距离远、寄宿条件差等原因,大部分农村家长选择在学校附近买房或租房给孩子进行陪读。除此之外,当地的重点高中和重点班级的划分也让对孩子充满希冀的农村家长倍感压力,选择陪读这一方式对孩子学习进行全方位照管,从而使得金寨县县城中的中小学周围成为农村中小学陪读家长的聚集之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调研场所。
本课题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农村中小学陪读家长进行深入调研,重点探析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形成机制,描绘其社会后果,以丰富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研究成果。一群将自己的期盼寄托于孩子身上的农村陪读家长,在城镇进行着陪读生涯,压力与希冀都刻在脸上。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呼吁更多的人去重视农村中小学陪读问题,重视农村教育,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来应对农村中小学陪读带来的消极社会后果。
2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概念及类型
2.1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概念
农村中小学陪读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独特现象,国内有关农村中小学陪读的文献既有媒体报导,也有专业期刊上的学术论文,重在描述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存在。学术界对于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概念有以下三个代表性的界定:从陪读距离看,王江(2006)首次从专业的角度对陪读进行界定,具体是指农村家庭从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城市,租住或购买学校周围的房子,以便陪伴孩子,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2];从陪读动机来看,黄淑贞(2010)对陪读的理解是,家长为了孩子的长久健康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专职照顾上小学和中学的学生甚至是上大学的学生的日常生活[3];而丁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2011)认为陪读是一个宽泛而复杂意义的概念,意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方面进行的陪伴和监护[4]。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陪读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独特现象,目前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专业的概念界定。
综合不同学者对于农村中小学陪读的相关理解,全面考虑年龄、陪读动机,陪读距离等各个要素的特征,可以将农村中小学陪读具体界定为:孩子年龄在7至18岁之间的农村中小学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而陪同孩子去往城镇上学,并且原居住地距离城镇学校较远,农村中小学家长不得不搬离原居住地进入城镇生活,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附近买房或者是租房对孩子进行陪伴学习的一种社会现象。
2.2 农村中小学陪读的类型
农村中小学陪读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因此,对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进行类型划分,有助于更加具体和深刻地了解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按照农村中小学陪读的时间长短、家长的行为选择以及孩子的行为类型等等不同标准,可以对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做出不同的分类。
2.2.1 暗陪、临陪和全陪
根据农村中小学陪读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农村中小学陪读分为暗陪、临陪和全陪三种类型[5]。暗陪主要指陪读家长表面从事自己的事情,但实际上是陪伴孩子学习;临陪是指家长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以及中高考前后陪伴孩子学习;时时刻刻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的陪读形式称为全陪。
在本次访谈的20位农村中小学陪读家长中,暗陪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20%;临陪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30%;全陪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50%。选择临陪形式的大多数孩子临近毕业阶段,面临中高考;全陪的家长大多是因为孩子年龄较小,不放心其一个人在外学习,以小学陪读居多;相对而言,在城镇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家长会选择暗陪形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