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风格特点的异同以舞蹈甜翠狐为例
摘 要山东秧歌是中国北方民间舞蹈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山东秧歌以其粗犷豪放、刚柔并济、灵活多变的艺术特色,经过上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更是作为一种风格舞蹈在各大舞蹈比赛中屡屡获奖。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和鼓子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本文将从发展历史和各自特点来研究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以二者分别对应的具体舞蹈作品《甜》和《翠狐》为例,通过对两种秧歌风格特点的异同比较,并剖析二者在流派、组成和表演形式等方面的不同,体会胶州秧歌《甜》中展现的开朗活泼、大气奔放和海阳秧歌《翠狐》中展现的细腻柔美、轻巧灵动。通过本研究,可以使人感受到两种秧歌之间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以及二者共同展现的山东人民落落大方的性格品质和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憧憬的积极生活态度,从而体会山东文化的丰富多彩。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1
二、胶州秧歌概述 2
(一)发展历史 2
(二)基本特点 2
(三)风格特点 2
三、海洋秧歌概述 4
(一)发展历史 4
(二)基本特点 4
(三)风格特点 4
四、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风格特点相同之处(以舞蹈《甜》、《翠狐》为例) 5
(一)鲜明的韵律感 5
(二)发源自齐鲁文化 5
五、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风格特点不同之处(以舞蹈《甜》、《翠狐》为例) 7
(一)舞蹈作品流派不同 7
(二)舞蹈内容组成不同 7
(三)舞蹈表演形式不同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山东民间舞具有劳动人民的智慧特色和多样的文化特征,体现了山东人民特有的品质和态度。山东秧歌文化特色鲜明,皆体现在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鼓子秧歌上。就山东秧歌不同之处而言,靳菲凡在《山东三大秧歌特点及风格异同之比较》(《通俗歌曲》2015年07期)中提到山东三大秧歌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三者在起源、发展、舞蹈风格和表现形式上有着三分相同,七分不同。通过探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山东三大秧歌中的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对两种秧歌风格特点的异同比较,使我们深刻体会山东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了解山东三大秧歌中的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的风格特点,并列举出相对应的舞蹈作品,充分了解这两种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并且通过对两种秧歌特点的比较,深刻体会山东文化的丰富多彩。
2.实践意义
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两种秧歌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曾面临窘境。所以告诉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还要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搜集法
搜集有关的各种类型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梳理,作为立论的启发、论证的辅助和论据的支持。
2.经验总结法
结合自身的专业艺术实践活动,从自身实际经验中寻找素材和论据,并总结提炼其内部蕴含的理论观点,为论文论点做支撑。
二、胶州秧歌概述
(一)发展历史
胶州秧歌发展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来源于清朝时期的难民,当时环境艰苦,在逃荒中一路沿街卖唱以求温饱。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当初的难民们返回思念已久的故乡,他们把舞蹈和歌唱两者结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发展,胶州秧歌这样一种边舞边唱的表演形式于1863年初步成型。随后,热爱生活、热爱文艺的劳动人民在舞蹈、唱腔、伴奏等诸多方面不断完善胶州秧歌的演出形式,并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戏曲艺术形式——秧歌小戏。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戏曲艺术仅有35个剧本流传于世。在1950年到2000年期间,胶州秧歌经历了进京演出、参加全国大型秧歌比赛、多次获得秧歌比赛各等奖项的过程。自此,胶州秧歌在中国传统舞蹈行业得到了很高的重视。
(二)基本特点
胶州秧歌具备两种表演形式和六个行当。两种表演形式分为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小调秧歌是通过变换多个队形的舞蹈部分,因其音乐由最初的民间小调而来,因此称为小调秧歌。而小戏秧歌与前文的秧歌小戏大致为同一事物,它是由小调秧歌衍生而出的,但是在曲牌和伴奏上又略有不同。六个行当包含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儿、棒槌、鼓子,这六种人物都具有着各自不同的表演特点,以翠花这一角色为例,翠花一般指用扇子、绢或巾进行舞蹈表演的女性角色,类似于京剧中花旦这一角色。
胶州秧歌的表演地点大部分选择在村子的空地上,这是因为其是由广大的山东农村劳动人民继承和发扬的。在编排和演出的时候,人们身着花花绿绿的舞蹈服装,成群结队地进行舞蹈表演,而且不定时会有临时加入秧歌队伍的一些普通百姓,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胶州秧歌又被叫做广场表演形式的艺术。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广大的农村地区逐渐地被城市高楼所取代,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显然不再能够提供适合群众性秧歌演出的大面积空地了。因此这种形式不得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亡,并为秧歌小戏所取代。
(三)风格特点
胶州秧歌不仅只是包含舞蹈和歌唱,从艺术形式上看,它的故事情节有剧本、演员的表演有道具、秧歌的音乐有曲牌、演员之间行当也不尽相同,因此秧歌可以被分类为一种戏曲。而且,在胶州秧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与杂剧,尤其是元代的杂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元代杂剧的行当分为末、旦、净、杂四大角色,它与胶州秧歌的六大行当高度重合。除此之外,在表演场地上,二者也是十分相近。如前文所述,胶州秧歌是选在村落的空地进行演出,而元代的杂剧一般设有“舞亭”,即四面通透、建在高台之上、供达官贵人们欣赏舞剧的亭子。
可见,胶州秧歌虽然起源于山东地区,但是它并不局限于山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因此它才能在众多传统文化中不被淹没,才能够传承至今,以至为现代文化潮流所接受。
三、海阳秧歌概述
(一)发展历史
海阳秧歌起步相比胶州秧歌来说更早一些,大约是创建于明朝初期。其最初活动地点是在海阳县,因此得名为海阳秧歌。海阳秧歌早在明朝时期是类似于民间杂耍的一种形式,后来发展到清朝时期为了祭祀与庆祝节日又进行了部分改进。一直以来,山东地区的人民都是以看秧歌来打发闲暇时间,因此海阳秧歌在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下经久不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发重视起文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海阳秧歌借助众多民间艺术家和专业学者的改进,被列入中国民间舞蹈的必修教材,并在2008年被邀请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演出。
(二)基本特点
海阳秧歌的演出步骤有:拜进、拜出、串街、走大阵等。其中较为重要的步骤是:拜进与拜出,分别指的是秧歌队伍的进场与下场。串街是指秧歌队伍在进入表演场地之后进行热场的一个准备活动。在整个秧歌表演中,队伍按照既定的方向行走和暖场,之后才是各个小戏舞蹈节目依次演出。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1
二、胶州秧歌概述 2
(一)发展历史 2
(二)基本特点 2
(三)风格特点 2
三、海洋秧歌概述 4
(一)发展历史 4
(二)基本特点 4
(三)风格特点 4
四、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风格特点相同之处(以舞蹈《甜》、《翠狐》为例) 5
(一)鲜明的韵律感 5
(二)发源自齐鲁文化 5
五、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风格特点不同之处(以舞蹈《甜》、《翠狐》为例) 7
(一)舞蹈作品流派不同 7
(二)舞蹈内容组成不同 7
(三)舞蹈表演形式不同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山东民间舞具有劳动人民的智慧特色和多样的文化特征,体现了山东人民特有的品质和态度。山东秧歌文化特色鲜明,皆体现在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鼓子秧歌上。就山东秧歌不同之处而言,靳菲凡在《山东三大秧歌特点及风格异同之比较》(《通俗歌曲》2015年07期)中提到山东三大秧歌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三者在起源、发展、舞蹈风格和表现形式上有着三分相同,七分不同。通过探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山东三大秧歌中的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对两种秧歌风格特点的异同比较,使我们深刻体会山东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了解山东三大秧歌中的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的风格特点,并列举出相对应的舞蹈作品,充分了解这两种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并且通过对两种秧歌特点的比较,深刻体会山东文化的丰富多彩。
2.实践意义
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两种秧歌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曾面临窘境。所以告诉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还要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搜集法
搜集有关的各种类型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梳理,作为立论的启发、论证的辅助和论据的支持。
2.经验总结法
结合自身的专业艺术实践活动,从自身实际经验中寻找素材和论据,并总结提炼其内部蕴含的理论观点,为论文论点做支撑。
二、胶州秧歌概述
(一)发展历史
胶州秧歌发展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来源于清朝时期的难民,当时环境艰苦,在逃荒中一路沿街卖唱以求温饱。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当初的难民们返回思念已久的故乡,他们把舞蹈和歌唱两者结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发展,胶州秧歌这样一种边舞边唱的表演形式于1863年初步成型。随后,热爱生活、热爱文艺的劳动人民在舞蹈、唱腔、伴奏等诸多方面不断完善胶州秧歌的演出形式,并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戏曲艺术形式——秧歌小戏。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戏曲艺术仅有35个剧本流传于世。在1950年到2000年期间,胶州秧歌经历了进京演出、参加全国大型秧歌比赛、多次获得秧歌比赛各等奖项的过程。自此,胶州秧歌在中国传统舞蹈行业得到了很高的重视。
(二)基本特点
胶州秧歌具备两种表演形式和六个行当。两种表演形式分为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小调秧歌是通过变换多个队形的舞蹈部分,因其音乐由最初的民间小调而来,因此称为小调秧歌。而小戏秧歌与前文的秧歌小戏大致为同一事物,它是由小调秧歌衍生而出的,但是在曲牌和伴奏上又略有不同。六个行当包含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儿、棒槌、鼓子,这六种人物都具有着各自不同的表演特点,以翠花这一角色为例,翠花一般指用扇子、绢或巾进行舞蹈表演的女性角色,类似于京剧中花旦这一角色。
胶州秧歌的表演地点大部分选择在村子的空地上,这是因为其是由广大的山东农村劳动人民继承和发扬的。在编排和演出的时候,人们身着花花绿绿的舞蹈服装,成群结队地进行舞蹈表演,而且不定时会有临时加入秧歌队伍的一些普通百姓,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胶州秧歌又被叫做广场表演形式的艺术。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广大的农村地区逐渐地被城市高楼所取代,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显然不再能够提供适合群众性秧歌演出的大面积空地了。因此这种形式不得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亡,并为秧歌小戏所取代。
(三)风格特点
胶州秧歌不仅只是包含舞蹈和歌唱,从艺术形式上看,它的故事情节有剧本、演员的表演有道具、秧歌的音乐有曲牌、演员之间行当也不尽相同,因此秧歌可以被分类为一种戏曲。而且,在胶州秧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与杂剧,尤其是元代的杂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元代杂剧的行当分为末、旦、净、杂四大角色,它与胶州秧歌的六大行当高度重合。除此之外,在表演场地上,二者也是十分相近。如前文所述,胶州秧歌是选在村落的空地进行演出,而元代的杂剧一般设有“舞亭”,即四面通透、建在高台之上、供达官贵人们欣赏舞剧的亭子。
可见,胶州秧歌虽然起源于山东地区,但是它并不局限于山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因此它才能在众多传统文化中不被淹没,才能够传承至今,以至为现代文化潮流所接受。
三、海阳秧歌概述
(一)发展历史
海阳秧歌起步相比胶州秧歌来说更早一些,大约是创建于明朝初期。其最初活动地点是在海阳县,因此得名为海阳秧歌。海阳秧歌早在明朝时期是类似于民间杂耍的一种形式,后来发展到清朝时期为了祭祀与庆祝节日又进行了部分改进。一直以来,山东地区的人民都是以看秧歌来打发闲暇时间,因此海阳秧歌在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下经久不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发重视起文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海阳秧歌借助众多民间艺术家和专业学者的改进,被列入中国民间舞蹈的必修教材,并在2008年被邀请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演出。
(二)基本特点
海阳秧歌的演出步骤有:拜进、拜出、串街、走大阵等。其中较为重要的步骤是:拜进与拜出,分别指的是秧歌队伍的进场与下场。串街是指秧歌队伍在进入表演场地之后进行热场的一个准备活动。在整个秧歌表演中,队伍按照既定的方向行走和暖场,之后才是各个小戏舞蹈节目依次演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