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不同炮制品中总生物碱及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附件)
摘 要探索不同炮制条件对附子总生物碱及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1]。采用常压蒸制法、高压蒸制法、高温烘制法、煮法以及生附片,结合不同的炮制品的炮制时间[2],以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条件炮制品的附子总生物碱及酯型生物碱含量[3]。结论为常压蒸制8h、高压蒸制80min、高温烘制30min、煮制4h中总生物碱含量较高,酯型生物碱含量较低,故认为此工艺为优选工艺。分别测得常压蒸制中总生物碱及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为2.43%、0.857%,高压蒸制中总生物碱及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为3.62%、1.028%,高温烘制中总生物碱及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为4.11%、1.063%,煮制中总生物碱及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为3.04%、1.118%,以及生附片中总生物碱及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为4.51%、1.231%。
Keywords: aconite; total alkaloids; ester alkaloids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炮制目的 1
2 国内发展状况 3
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3
2.2 附子的实验研究 3
2.2.1 附子主要化学成分 3
2.2.2 扩张血管 4
2.2.3 免疫系统 4
2.2.4 局部麻醉 4
2.2.5 附子炮制工艺及含量测定研究 4
2.2.6 附子配伍减毒增效 5
2.2.7 附子应用毒性控制 5
2.2.8 附子相关药理实验 6
2.3 基源研究 6
2.4 产地加工 6
2.5 炮制方法研究 7
3 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8
3.1 仪器与材料 8
3.1.1 实验仪器 8
3.1.2 药材及试剂 8
3.1.3 药材处理 83.2 实验方法及结果 9
3.2.1 制备对照品溶液 9
3.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9
3.3 方法学考察 9
3.3.1 线性关系考察 9
3.3.2 精密度试验 10
3.3.3 稳定性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验 11
3.3.4 重复性试验 12
3.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13
3.3.6 样品含量测定 14
3.4 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16
3.5 不同炮制工艺的优选 18
4 结论 19
4.1 生物碱含量变化规律 19
4.2 附子4种炮制工艺的发展前景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5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首次记载于《神农本草经》[1],因其性味辛、甘、大热且有毒,并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效,被历代医家首肯。但附子本身具有毒性,需要经过炮制后才可入药[2]。研究表明,传统炮制方法操作较繁琐,炮制周期较长,且炮制过程中有效成分损失严重,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药材质量的稳定性[3]。
附子在传统中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其性刚烈迅捷,历代医家及本草著作皆言附子“有毒”,用之不当,经常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附子的毒性及减毒增效的方法成为了历代研究的热点[4]。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二萜类生物碱,包括双酯型、单酯型和酯型生物碱,其中双酯型生物碱毒性最大,其毒性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肌肉组织[5]。近年来,人们利用现代技术对其毒性机制、配伍减毒和炮制减毒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着手于整体、离体、细胞等多个水平,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生附子有毒,加工炮制后毒性降低,便于内服。产地加工盐附子可以防止药物腐烂,利于贮存。加工成黑顺片、白附片后毒性降低,即可直接药用。
附子主要分布在扬子江下游;秦岭、山东北部和东部,广西以北,主产于四川、陕西、安徽、浙江、江苏,多为栽培品。且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附子的记载[6],《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很多方剂也含附子,以后历代本草著作中大多有附子的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以下作用:强心、抗心肌缺血缺氧、强心率、对抗缓慢型心律失常,抗炎,对中枢神经系统(镇痛),降糖,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7]。
1.2 炮制目的
附子中的乌头碱等酯型生物碱既为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且安全范围小,有效的炮制可使双酯型生物碱水解成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从而达到降毒存效的效果[8]。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附子的制法为常压蒸法和煮法相结合[9],无具体工艺规范,方法耗时耗能,因此需要炮制人员凭经验来判断炮制终点,可控性较低,且炮制过程中有效成分损失严重[10]。
该课题对研究附子炮制减毒存效具有一定的意义,实现了附子炮制生产的规范化,有效提高了附子药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发展状况
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在中国历代本草中均记载有附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属下品药。收为大热之药,用以治疗“阳衰欲脱身凉肢冷脉微欲绝”,是回阳救逆的药物[11],也是古代温剂中常用的生药。多年来对附子的生药、炮制、方剂、化学、药理、毒性和临床等方面研究甚多,已有研究表明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种乌头碱,其双酯型乌头碱毒性较大[12]。必须经过炮制后,减小毒性,才可入药。近代医药学的研究认为附子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器官、物质代谢等方面都具有作用。目前各个方面还在进行着广泛的研究[13]。
据本草记载[14],附子味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辛热燥烈,补火散寒;可达表入里,通周身阳气。用于亡阳证、虚寒性的阳萎宫冷、寒痹证。主要用于回阳救逆的重症,也有临床用于胃肠道的散寒止痛,缓解癌痛;或者外用作局部麻醉剂,或者发汗剂。经验用量在10g左右[15]。经现代生化学研究得知,附子中药用主要成分是毒性较小的生物碱: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胺、苯甲酰次乌头胺、乌头胺、中乌头胺、次乌头胺、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江油乌头碱、尿嘧啶、华北马头碱、黄草乌头碱、尼奥灵、附子亭、DI去甲基衡州鸟药碱、棍掌碱等[16]。附子炮制和作煎剂久煎煮能降低乌头碱的含量,既能增强其强心作用,又能降低其毒性[17]。
2.2 附子的实验研究
中药附子自古以来为中医常用植物药之一。多年来医药科学工作者对附子的生药、炮制、方剂、化学、药理、毒性和临床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期减少毒性,增加疗效,寻找有效成分阐明药物作用的机理[18]。
近代医药学的研究认为附子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器官、物质代谢等[19]方面都具有作用。目前各个方面还在进行着广泛的研究。
Keywords: aconite; total alkaloids; ester alkaloids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炮制目的 1
2 国内发展状况 3
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3
2.2 附子的实验研究 3
2.2.1 附子主要化学成分 3
2.2.2 扩张血管 4
2.2.3 免疫系统 4
2.2.4 局部麻醉 4
2.2.5 附子炮制工艺及含量测定研究 4
2.2.6 附子配伍减毒增效 5
2.2.7 附子应用毒性控制 5
2.2.8 附子相关药理实验 6
2.3 基源研究 6
2.4 产地加工 6
2.5 炮制方法研究 7
3 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8
3.1 仪器与材料 8
3.1.1 实验仪器 8
3.1.2 药材及试剂 8
3.1.3 药材处理 83.2 实验方法及结果 9
3.2.1 制备对照品溶液 9
3.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9
3.3 方法学考察 9
3.3.1 线性关系考察 9
3.3.2 精密度试验 10
3.3.3 稳定性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验 11
3.3.4 重复性试验 12
3.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13
3.3.6 样品含量测定 14
3.4 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16
3.5 不同炮制工艺的优选 18
4 结论 19
4.1 生物碱含量变化规律 19
4.2 附子4种炮制工艺的发展前景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5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首次记载于《神农本草经》[1],因其性味辛、甘、大热且有毒,并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效,被历代医家首肯。但附子本身具有毒性,需要经过炮制后才可入药[2]。研究表明,传统炮制方法操作较繁琐,炮制周期较长,且炮制过程中有效成分损失严重,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药材质量的稳定性[3]。
附子在传统中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其性刚烈迅捷,历代医家及本草著作皆言附子“有毒”,用之不当,经常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附子的毒性及减毒增效的方法成为了历代研究的热点[4]。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二萜类生物碱,包括双酯型、单酯型和酯型生物碱,其中双酯型生物碱毒性最大,其毒性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肌肉组织[5]。近年来,人们利用现代技术对其毒性机制、配伍减毒和炮制减毒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着手于整体、离体、细胞等多个水平,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生附子有毒,加工炮制后毒性降低,便于内服。产地加工盐附子可以防止药物腐烂,利于贮存。加工成黑顺片、白附片后毒性降低,即可直接药用。
附子主要分布在扬子江下游;秦岭、山东北部和东部,广西以北,主产于四川、陕西、安徽、浙江、江苏,多为栽培品。且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附子的记载[6],《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很多方剂也含附子,以后历代本草著作中大多有附子的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以下作用:强心、抗心肌缺血缺氧、强心率、对抗缓慢型心律失常,抗炎,对中枢神经系统(镇痛),降糖,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7]。
1.2 炮制目的
附子中的乌头碱等酯型生物碱既为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且安全范围小,有效的炮制可使双酯型生物碱水解成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从而达到降毒存效的效果[8]。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附子的制法为常压蒸法和煮法相结合[9],无具体工艺规范,方法耗时耗能,因此需要炮制人员凭经验来判断炮制终点,可控性较低,且炮制过程中有效成分损失严重[10]。
该课题对研究附子炮制减毒存效具有一定的意义,实现了附子炮制生产的规范化,有效提高了附子药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发展状况
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在中国历代本草中均记载有附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属下品药。收为大热之药,用以治疗“阳衰欲脱身凉肢冷脉微欲绝”,是回阳救逆的药物[11],也是古代温剂中常用的生药。多年来对附子的生药、炮制、方剂、化学、药理、毒性和临床等方面研究甚多,已有研究表明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种乌头碱,其双酯型乌头碱毒性较大[12]。必须经过炮制后,减小毒性,才可入药。近代医药学的研究认为附子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器官、物质代谢等方面都具有作用。目前各个方面还在进行着广泛的研究[13]。
据本草记载[14],附子味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辛热燥烈,补火散寒;可达表入里,通周身阳气。用于亡阳证、虚寒性的阳萎宫冷、寒痹证。主要用于回阳救逆的重症,也有临床用于胃肠道的散寒止痛,缓解癌痛;或者外用作局部麻醉剂,或者发汗剂。经验用量在10g左右[15]。经现代生化学研究得知,附子中药用主要成分是毒性较小的生物碱: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胺、苯甲酰次乌头胺、乌头胺、中乌头胺、次乌头胺、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江油乌头碱、尿嘧啶、华北马头碱、黄草乌头碱、尼奥灵、附子亭、DI去甲基衡州鸟药碱、棍掌碱等[16]。附子炮制和作煎剂久煎煮能降低乌头碱的含量,既能增强其强心作用,又能降低其毒性[17]。
2.2 附子的实验研究
中药附子自古以来为中医常用植物药之一。多年来医药科学工作者对附子的生药、炮制、方剂、化学、药理、毒性和临床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期减少毒性,增加疗效,寻找有效成分阐明药物作用的机理[18]。
近代医药学的研究认为附子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器官、物质代谢等[19]方面都具有作用。目前各个方面还在进行着广泛的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x/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