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会阻碍经济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从而导致有效市场无法形成。本论文以多家企业为例,深入剖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手法,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实状况,提出健全会计信息的措施,以此来控制信息失真的产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目 录
目 录 2
(一)会计信息的概念 4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4
1.构建虚假业务 4
2.编制虚假凭证 4
3.制造虚假报表 4
4.虚构资产 5
5.选择不当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 5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6
1.外部监督控制不健全 6
2.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6
3.企业内部不合理的考核制度 6
4.会计人员本身素质 6
四、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8
1.健全会计相关法规 8
2.加强企业内部监管 8
3.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8
4.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一、引言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根据公司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件进行确认信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有效的决策。另一方面,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有利于国家财政部门更好地进行经济调控,其所有的数据和内容应真实反映公司的运营情况。这本是最基本的会计要求,但落实到实际会计工作中时,却往往存在一些虚假做账,篡改数据和会计外部账户等虚假活动,不仅严重违反会计信息规范,而且违反会计信息真实性原则,企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将受到适当的法律制裁。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企业发展中占了重要位置。
二、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一)会计信息的概念
会计信息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特定资源。财务会计信息在概念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概念所指的会计信息,只是单纯的指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而广义概念所指的会计信息则是指借助于会计信息系统可以生成的全部信息,其中不乏包括财务报告信息与以这些信息为基本,需要进一步整理、加工生成的衍生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真的主要表现
1.构建虚假业务
虚假构建经济业务包括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为了某种利益夸大企业收入、虚减支出等。夸大收入和虚减支出可以伪造企业的利润表,使企业的利润大幅增加高于正常水平,制造虚假的繁华,企业会计人员通过虚构资产美化企业的财务报表。
一些公司在销售款还未到账时,提前将未到账的销售款确认为企业的收入。例如、未经销售客户确认的情况下,未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就提前确认部分销售收入。有些公司例如制造企业,通常有不同的仓储部门,在移送商品过程中,这些公司会将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收入确认为收入,比如说分给经销商的货物,以此虚假构建企业的经济交易,虚构收入。
一些会计手段通过降低经营成本而提高营业利润,例如将经营成本转移到财务报表的其他栏目中,以此减少经营成本。将经营支出作为资本支出。公司的日常性开支,包括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都属于公司的经营支出。公司长期性资产支出包括公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出。然而,某些企业为了在财务报表中实现某些目标,故意把应作为资本支出的费用记入经营支出项目中,导致低估企业经营成本和高估收入,相应的利润则会增加。
2.编制虚假凭证
很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私自篡改凭证,将原来信息不全或不符合规范的数据和凭证,经过企业会计人员的加工和伪造,将不合规的凭证合规化,利用制造虚假凭证的方式使企业获得一笔灰色收入,使“不合法”的行为变成“合法”行为。
3.制造虚假报表
为逃避税收,一些企业内部会制造虚假财务报表,财务数据进行人为的编写和篡改,企业内部使用一份财务报表,应对检查和税收时则上交另一份经过虚假修饰的财务报表,报表数据处处透着人为的痕迹与财务漏洞。虚假的财务报表既不利于企业对自检与发展规划的制定,也不利于国家对企业发展情况的了解,掌握真实的企业信息,了解行业发展情况。
4.虚构资产
企业从兼收合并中获得业务量的增加。不仅要依靠企业自身业务量的增加,还要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并来实现企业的成长。企业合并后,财务报告中显示的数据是合并后的数据。收入方面的增加也是两家以上(含两家)经济实体合并后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原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企业也可能通过合并实现账面数据的增长,但实际上它们并没有实现价值增长,因此可以通过合并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而变相地实现财务舞弊。
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法规中的漏洞虚报企业资产。如果把已发生的费用作为待摊费用计入在资产负债表中,在权责发生制下,这些待摊费用实际上不能作为企业资产在企业会计准则下处理。因为这些待摊费用无法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有些企业则利用这一漏洞夸大企业的资产。
5.选择不当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的不同会导致会计信息出现偏差,企业内部延用旧的会计政策使其算出的支出、盈利、总收入与新的会计政策下计算出的数据不同,从而形成企业会计失真现象。
在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政策的应用存在很大的选择余地。会计计量原本是根据历史成本计算的,但为了谨慎起见,会计师建议,基于某一会计期间的历史成本采用历史成本与市场价值孰低原则,导致资产减值,这些交易事项往往因为没有客观的证据,需要人为去估计。因为是估计并不是精准值所以一定会存在误差,会计人员就可以使用估值误差来实现财务舞弊。比如两家相同规模的公司,且具有相同的销售收入,但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就可能存在不同的收益。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1.外部监督控制不健全
我国对企业会计制度的法律法规制定正在逐步的完善,关于企业会计的监管早有相关政策出台,但其政策内容还尚未健全,仍有很多相关操作的疏漏,会计人员的一些手续工作没有法规的监管将会使会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理解偏差,从而造成企业的会计失真。另一方面,虽有相关政策的指导,但由于会计人员对政策解读方面产生也将影响其在实际操作中会计数据的准确性,留下会计信息失真的隐患。
2.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企业外部,虽然有国家审计制度,但这些方法本身并不足以遏制和纠正会计信息失真和由此造成的危害。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为自己的利益没有出具准确的会计报告。企业迫于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暂行规定文件精神》成立内部审计部门是必要的,但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有些采取明哲保身的工作态度,对企业违法行为视而不见。
企业内部出现会计失真问题,与企业内部实行的监督与管理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经营管理者推行的管理政策不当,内部无法实现有效的监督,给财务人员提供了财务监管的空隙,将增加企业信息失真的程度。企业监管部门工作失责,监管机构形同虚设导致财务人员不被监管,从而造成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60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