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白条运作风险及控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在网购消费盛行及数字化支付形势下,京东为满足用户新的消费需求,基于自身拥有大量用户优势,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京东白条。京东白条作为京东的跨界产品,对其运作机制及风险控制体系研究对京东金融规范健康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依据京东资料和相关电商信贷理论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对京东白条运作现状及现有风险控制体系进行简单概述,并具体分析京东白条存在的风险及风险生成机理和现有风控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京东白条实际和互联网金融风控理论,为京东更好运作京东白条并进行高水平风险控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措施。
Keywords: Jingdong IOUs;Operational risk;Risk cont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1 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 国外研究现状 2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3
1.4.1研究思路 3
1.4.2研究方法 4
2 京东白条的简介及风险控制现状 5
2.1京东白条的简介 5
2.2 京东白条的风险控制体系内容 5
2.2.1分期还付追踪 5
2.2.2绑定还付约束 6
2.2.3违约金处罚索要 6
3 京东白条风险控制体系分析 7
3.1 京东白条的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7
3.1.1 主体缺陷风险生成机理 7
3.1.2 客体缺陷风险生成机理 7
3.1.3 其他外部因素风险生成机理 8
3.2 京东白条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8
3.2.1 业务生成的风险传导机制 8
3.2.2 资金运作的风险传导机制 8
4京东白条风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9
4.1风险识别问题 9
4.2 风险评估评级的问题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4.3 风险应对监察的问题 10
5京东白条风险控制体系的改善措施及建议 10
5.1 完善京东白条的风险控制流程 10
5.1.1 贷前风险控制措施 10
5.1.2 贷中风险控制措施 10
5.1.3 贷后风险控制措施 11
5.2 构建内、外部风险控制配套措施 11
5.2.1 内部配套措施 11
5.2.2 外部配套措施 11
5.3 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12
5.3.1 个人信用定性分析 12
5.3.2 个人信用定量分析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几年电商热潮在我国广泛涌动,网购因其产品选择多样性、购买省时性及便利性,广受快节奏年轻一代人欢迎,网上购物数量及消费金额量迅猛增加。在网购极速增长且消费数字化支付,顾客购物费用超过当期的收入的前提下,使线上提前消费变为现实成为电商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新型网上信贷消费模式被前沿电商平台所开发,既满足顾客购物需求也提升网购成交量。电商信贷消费伴着网购普及而存在,最初由阿里巴巴去美国学习网上信贷运行模式,然后在淘宝和天猫上推出小额信贷业务,受到政策、市场及顾客认知限制并未深入推进,但已出现电子信贷萌芽。再则京东推出京东白条,高忠诚度高数量的消费顾客群体是其运行的重大优势,阿里巴巴对电商信贷前期理论与模式的探索是其理论与技术基础。京东白条引起了强烈的市场反应,并推动着电商信贷的发展。自此后,电商信贷业务不仅被各电商平台青睐还被顾客们认可。诸如阿里巴巴的“花呗”、新浪的“信用宝”等,网购时顾客选择网购支付方式时也越来越愿意尝试小额信贷模式。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深入探究互联网运作流程与机制及存在的风险,并探索使其规范化操作运营和建立有效风险机制的措施,对于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持续规范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推进像“京东白条”这样的电商平台上其他互联网金融项目及模式科学化规范化有重大价值。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京东白条”是对电商信贷模式发展巨大的推动。京东白条对于金融消费来讲是一种崭新市场消费行为,研究京东白条运作机制对于其他电商采取与应用起到借鉴意义,若是该金融消费模式利于我国经济提升与增长,在全国推广此模式是行得通的。本文研究京东白条对于丰富电商信贷运营及风险控制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作为互联网电商企业的京东,推出京东白条属于跨界进入到消费金融领域,研究其运作及风险控制对于京东战略的实现及京东白条业务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市场中跨界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控制对于企业越发重要。本文研究“京东白条”运作风险及控制对推动我国电商企业长久正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在国外的发展都远远早于国内,国外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上。Paul Belleflamme, Thomas Lambent, (2010)基于产业组织视角分析股权众筹的模式,分析发现非盈利组织较于盈利组织获得成功的几率更大。Andrew Verstein(2011)既看到了互联网技术在金融消费领域的结合与创新对于个人P2P网上信贷双方的联系更为有效,也针对其对社会带来的不利之处提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需将P2P网上借贷纳入其中的意见。Eric C. Chaffee, Geoffrey C. Rapp (2012)依托Dodd 一 Frank法案出台后P2P网络信贷发展,分析研究了其监管存在的问题,并从地方和中央两方面进行探析,构建具有可行性科学的监管体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李二亮(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业内外都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解,但还是缺失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框架。他结合学者们已有的研究与相关理论,沿着一定的线络建起在企业产业相互融合的环境下,互联网企业充当了新金融领域的中介环节,对金融进行了深化与创新的互联网金融理论分析框架。并以阿里巴巴的互联网金融为例在框架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与验证,验证表明互联网金融中的现象能被该框架合理的阐释,为互联网金融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吴晓求(2015)从多角度包含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理论依据、风险及监管等,研究其内在逻辑与监管规则。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必要因素是广阔的市场空间;逻辑基础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在基因层上的高度匹配;理论结构是金融理论、信用理论等;风险内在的远高于表明面的且具有叠加性;监管标准为电商平台外置 的技术安全级别。同时认为,金融领域互谅网与传统的碰撞,会推动金融变革与转型。曾建光(2016)为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定价基础大数据而建构投资者们对网络安全风险认知,发现对网络安全的认知度与风险的补偿性成正比。进一步表明,互联网金融安全与风险的感知度对我们深入研究“互联网+”行业的市场表现、定价及风险情况等有较大的帮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447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