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目 录
1 引言1
2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现状 1
2.1 绩优公司隐藏利润 1
2.2 相关信息披露不实 2
2.3 会计政策变更粉饰利润 2
2.4 会计估计和差错变更虚报财务状况 2
3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影响 3
3.1 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3
3.2 对投资大众的影响 3
4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原因分析 3
4.1 主观原因 3
4.2 客观原因 5
5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手段 7
5.1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7
5.2 非关联化利益输送 7
5.3 开发性支出资本 8
5.4 毛利率作假 8
5.5 提前确认收入 8
5.6 推迟费用确认 8
6 万福生科案例分析 8
6.1 万福生科案例简介 9
6.2 万福生科利润操纵手段 9
7 防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的主要对策12
7.1 改革和完善相关会计规范机制12
7.2 建立纳税人诚信纳税机制13
7.3 积极推进强化公司治理基础性工作13
7.4 将上市公司治理评级纳入退市指标14
7.5 建立健全税务执法监督制约机制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利润操纵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或有称为利润粉饰,近年来,此起彼伏,数不见鲜。利润操纵是指上市公司以某种目的或谋取某一利益,经过采用一种乃至多种手段对公司现实的利润进行刻意操作的一种做法。公司大都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经过审核,其会计准则不符合企业准则的,使其利润发生出入的都属于利润操纵,比如粉饰利润,虚报减少税前利润借此逃税等。利润操纵的行为成为多个上市公司获得暴利、谋取私利的“压舱石”,且深且难以控制。破解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现象的存在原因不容忽视,整顿好、治理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已成为当务之急,解决好、维护好、捍卫好最广大投资消费者最根本的利益迫在眉睫。
利润操纵是舞弊财务状况的手段,管理当局钻信息不对称这一空子,采取欺骗、篡改等不正当的手法调整会计盈余,获不当之利。公司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一直为高层管理者熟知,他们可以快速而准确得获取信息,因此,他们通常是获利者,然而其余的多数股东以及其他的信息使用者只是通过外部公开出来的数据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这些数据存在的真实性为多大也就难以查证了,所以,他们也就极大可能被蒙在虚假的陷阱里。
上市公司操作利润现象的研究与相应对策的采取是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的铺路石,是当代社会协调前进的粘合剂,更是成为巩固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实力坚实的必要支柱。只有从公司等各个主体唯有更多的担当,对财经法纪的严肃认同,公司的自身发展才能更加持久,社会大众的信誉度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2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时而发生,一个又一个,信用意识影响严重,商业欺诈等屡见不鲜。国家会计学院研究,充分说明了总会计师中,只有2.51%的人认为中国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为人相信的。
2.1 绩优公司隐藏利润
由于些许公司的利润增长迅速,业绩优良的公司试图开创新手段,在年报中作假,隐藏利润。视观近几年,在媒体与证监会的不断证实和曝光下,多个上市公司的业绩欺骗得到社会的抨击。万福生科通过虚增收入、虚增资产的手段自认为蒙上了一层被人难以察觉的虚幻面纱,妄图操纵公司的利润,1.88亿元、9323万元、2632万元这些反常的数据,欺骗业务收入的社会措施,施工进度,预付款,人们开始质疑,然后在一个可靠的调查发现,万福生科确实存在报表虚假的情况,它再度成为上市公司造假的又一例典型。
2.2 相关信息披露不实
上市公司管理层以达到特别目的,有意曲解,以及披露不实信息。 有的公司偏向于资产领域的扩大,披露与其获利实力和经济实力不相匹配的信息,以减少负债和损失,采用不得当的会计方法,出具的财务报告有一定迷惑性。上市公司维持自身的优绩形象,有心利用貌同实异的言语使投资者信服,像谈及到股利政策中,很多公司便含糊其辞。2001年发生的中国的“安然事件”,即银广夏事件,该公司编造财政信息被证明后施行停牌,至今未重新复牌的巨大打击仍然未使得各个上市公司吸取到教训。十年之后的2011年,云南“绿大地”事件再次发生,涉嫌虚增资产、收入,甚至夸大利润等多项背离道德、违背法规的作为重现。
2.3 会计政策变更粉饰利润
不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影响着会计政策的变更,少许公司为根据条例要求,以追溯调整法核算,而使用未来适用法,但是却不附注该做法的合理解释,也没有相关的会计理论做依据。从而本期变更事项其实是上一报告期的事项。公司将不符合会计政策变更的项目归为此类,由于持有的股份有所变化,先前就核算在合并报表内的项目,在本期就不再核算,上市公司所揭示的政策变更内容不合理,例如其分公司或子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也纳入其中。同时,会计条例要求时效性,可是,会计政策的滞后性却与之背道而驰。绝对多数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时,是为根据调理规章进行的,不仅缺乏合理的准则,而且也为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变更披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公司的期间利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本期还是未来期间[1]。
2.4 会计估计和差错变更虚报财务状况
大多数公司在确认坏账损失时,对相关方计提的数据不属实,期间利润存在很大的任意性,为了就是虚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更有甚者,对当年的企业利润不加以记载,在会计估计变更中不明确注明,还有以累计的数目充当,为 了粉饰利润情况,不止一次的披露前期数目。在行业领域内,缺乏统一的会计估计准则,相同的项目在不同的企业将有很大的差异,即缺乏统一性,主观能动性过于随意。盲目利用会计差错,造成企业利润的虚假虚报。与此同时,在追究责任制度这一方面,对于造成会计差错的本人意识不到此类行为的严重性,没有完善的规章去衡量处罚轻重,这就让当事人不去深刻反省该行为,不利于监管。会计报表的造假也可以是通过会计差错进行的,企业的真实收入与支出,都可以进行人为操纵,并在后期调整。这样使得真正的项目公众难以知晓。会计差错的更正就成为一个工具。
所得税 48.3万 250万 55.3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3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