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的现状与商业银行对策分析

金融脱媒的现状与商业银行对策分析[20200210134805]
摘 要
在任何国家的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金融脱媒。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现象的凸显使在我国作为间接金融主要媒介的商业银行融资中介作用被削弱,传统业务受到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金融脱媒的含义进行分析,针对我国金融脱媒的具体情况,结合数据对我国所面临的金融脱媒进行度量,研究了金融脱媒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探讨了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和大额度存款业务、同业存款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给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贷款、盈利格局等带来的消极影响。为合理应对金融脱媒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亟需规划出一些新的应对策略,在金融脱媒的市场条件下调整其经营管理。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金融脱媒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1.4  文献综述    2
1.4.1  国外文献综述    2
1.4.2  国内文献综述    3
2.  金融脱媒的内涵及度量    4
2.1  金融中介与金融脱媒    4
2.1.1  金融中介的含义    4
2.1.2  金融脱媒的内涵    4
2.1.3  金融脱媒的表现    4
2.2  金融脱媒的度量    5
2.2.1  资产方脱媒    6
2.2.2  负债方脱媒    6
2.2.3  技术脱媒    7
3.  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    9
3.1  金融脱媒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9
3.2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有利影响    10
3.2.1  金融脱媒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10
3.2.2  金融脱媒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10
3.2.3  金融脱媒为企业机构的大额度存款业务、同业存款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10
3.3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    11
3.3.1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格局的影响    11
3.3.2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影响    11
3.3.3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影响    12
4.  应对金融脱媒的对策分析    13
4.1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3
4.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13
4.3  加大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    13
4.4  以产品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及开发多元贷款品种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金融脱媒”这一概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那时的美国正处在利率管制之时,Q条例的出台限制了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这虽然使得商业银行获得的资金成本较低,但是人们对于存款的积极性却有所减少。为了逃避Q条例所带来的制约,一些提供类似于存款工具的机构由此而产生,导致了银行存款大量流向非银行资本市场,因而使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受到了影响,最终致使商业银行因信贷的收缩、盈利能力的下降等不利因素使其经营管理遇到了困难。商业银行在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银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同时也受到了来自银行系统以外的极大的挑战,例如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涌现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逐步向金融业渗透,银行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银行业的传统业务占比逐渐减少,银行的媒介作用日渐萎缩,其融资主导地位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直接融资的数量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中快速增加,大量的资金不再仅仅通过商业银行这一个中介。自此,金融脱媒的产生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商业银行的广泛关注。
 金融脱媒是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直接融资也因此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我国已经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脱媒时代。我国的金融脱媒主要体现在储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持续降低,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持续减少,以及由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的方式向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重的融资方式的转变。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在金融脱媒愈演愈烈的情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尽快调整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更应该抓住机会变困境为机遇 ,因此,如何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变革创新的步伐就成为了一个既迫切而又具现实意义的课题。目前我国金融脱媒的有些方面看起来和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出现的金融脱媒有相似之处,存款类金融机构不仅流失了银行的存款,而且还使得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向资金供求者之间的直接融资转变。通过对我国金融脱媒现象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市场大环境,如何巧用机遇,趋利避害,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归纳,然后对我国的金融脱媒进行度量,结合度量的数据,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盈利模式因金融脱媒而产生的影响,最后在对前面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此特殊环境下如何应对总结出几条合理、有效的建议。
本文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了有关于金融脱媒的一些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基于前人所做的研究,来建立对金融脱媒的初步认识。
    第二部分分析了金融中介的含义和金融脱媒的内涵,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金融脱媒有更深层次了解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存款、贷款等方面出现的金融脱媒现象进行度量。
第三部分根据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从银行存贷款等方面分析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
第四部分为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背景下寻找到合理的应对措施,主要是从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出发,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合理措施。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1)相关理论的借鉴与解释。本文主要借鉴了一些关于金融脱媒的理论进行辅助理解,以达到初步了解金融脱媒的目的。
(2)图表分析法。依靠图表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借助数据可以较便捷的对金融脱媒进行深入的度量,并且透过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盈利格局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以便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归纳总结合理的应对策略。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外国的研究者对“金融脱媒”有着不同的定义。Hester(1969)认为需要使用中间人才能完成双边交易的基本格局由于金融脱媒的出现而被打破,只要还有金融交易的存在,我们就能使金融交易最终直接在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完成[1]。随后,Hamilton(1986)将金融脱媒定义成企业能够不通过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完成在市场上的借款[2]。    Schmidt等人(1999)以金融中介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欧洲市场“金融脱媒”的情况,认为“脱媒“并不代表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功能的弱化或消失,而是金融中介机构局部功能的调整与创新[3]。
Theodore(2000)认为金融脱媒可以被划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存款机构、特别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人寿保险的政策给商业银行存款带来的影响;第二阶段是金融市场作为一个信用的供应者,分担掉了银行业务中一部分的传统业务;第三阶段是技术进步,现代化的办公室操作体系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商业银行业务的需求大大降低;第四阶段指的是电话银行、自动取款机、网络、个人电脑的系统在过去十年中的普及使得商业银行出现了银行产品的分销脱媒[4]。
Harmes(2001)认为金融脱媒会发生于金融产品的购买方或投资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的情况之下,此时就越过了类似于保险经纪人这样的中介机构,自金融脱媒在美国出现以后,金融脱媒就会随着新政策环境的变化在一些市场经济国家出现[5]。针对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Roldos(2006)发现,由于加拿大银行法的修订和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引起了上世纪80年代加拿大明显的金融脱媒[6]。Tan和Goh(2007)的研究也显示出,自90年代初以来,由于马来西亚将金融政策逐渐转向以市场为主导,因此不断加剧了金融脱媒的现象[7]。
1.4.2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专家对于金融脱媒现象,也有过一系列的总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76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