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上市失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中国公司上市失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学院管理学院[20191209191819]
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现代市场体系正在逐步的建立健全起来,当然在行进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总体都是在以一种积极向上态势发展着,而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IPO是股票实现成功上市的重要途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上市,已经成了许多企业家的梦想。然而统计数据表明,从2004年至2012年,我国有251家企业由于不同的原因没有实现成功上市的梦想,上市失败会给企业带来开严重的负面影响,无论是融资能力还是社会信誉,都会下降。正因如此,我们更该认真研究,深入分析,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也让之后准备上市的公司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
本文以2004年至2012年,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结果所公布的上市失败的企业为研究探讨的对象,从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问题、主体资格和权属关系、信息披露以及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借此可以为拟上市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信息披露
目录
1.引言 4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
1.3文献综述 5
1.3.1国外研究综述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2
1.3.3文献述评 3
2.中国上市公司的背景 4
2.1上市公司的背景 4
2.2上市公司发展史 4
3.中国公司上市失败的原因 5
3.1中国公司上市的流程 5
3.2持续盈利能力 6
3.2.1出现持续盈利能力问题的情形 6
3.2.2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7
3.3独立性问题 8
3.3.1出现独立性问题的情形 8
3.3.2独立性问题不明晰 9
3.4信息披露 10
3.4.1出现信息披露问题的情形 10
3.4.2信息披露质量不达标 11
3.5主体资格、权属关系 11
3.5.1出现主体资格问题的情形 11
3.5.2主体资格、权属关系不确定 11
4.对针对上市失败的建议 11
4.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11
4.2强化企业自身管理,改善从业人员水平 12
4.3优化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引言
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企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在股票市场运作的二十多年中也造就了许许多成功的企业。从1990年上海交易所成立,1991年深圳交易所成立以来,对于公司上市的问题就成了经济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经济态势的良好发展,上市就成为了许多企业家的梦想。如果企业实现成功上市,那就意味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普遍的发展机会、直接的融资渠道以及跨越式的发展。当然上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上市所带来的益处仍然刺激着一家一家公司前仆后继奔赴上市这一旅程。上市有成功的公司,自然也会有失败的公司,那么,这些公司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导致其上市失败的呢?又有哪些解决方法和处理对策可以帮助克服这些困难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一步一步进行探讨。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以所搜集到的中国上市失败的公司的实际资料为基础,从总体大方向及典型案例的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并着重于分析探讨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问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以及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等各个方面对于公司上市的影响。并且从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加强独立性、规范会计工作的层面出发,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探讨可以为上市失败的公司或者准备上市的公司提供帮助的方式方法。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发现目前我国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失败的原因,由此深入了解研究,并探讨解决办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看清问题所在,从而实现成功上市;其次,有利于公司的治理及更好的营运,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能找到问题并促进其解决,由此提高工作效率;然后,企业的成功上市有利于股票市场更良好的发展,更进一步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繁荣,并实现更远大的发展。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研究综述
首先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 Healy和Palepu(2001)认为有效的的会计信息披露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会计信息披露都对公司上市存在重大影响。公司应当依据规范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向外界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其次,鉴于企业运营及公司治理问题,Miller(1995)指出公司治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员应遵循的准则、项目资金管理、经理更换机制等多方面的委托代理问题。Shleifer和Vishny(1997)则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产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1.3.2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企业家而言,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可以在前进的道路上少犯一点错误,少走一点弯路,成功上市既能有效推进企业的发展,也能在上市程中改善自己的不足,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运作。也因此,影响公司上市的因素就引起了众多探讨。我国学者也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我国学者也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李志文、张卫国、蔡祥对于会计信息披露及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他们认为资本市场对于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如何反应以及是否反应两个问题。信息披露按是否进行管制,分为自愿性信息披露以及强制性信息披露。而殷枫(2006)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强制性与自愿性成为信息披露发展的双重趋势。何卫东(2002)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是除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之外,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信息。钱颖一(1995)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持续盈利能力被否决主要是因为业绩依赖严重及其他多方面因素。袁震认为对于创新企业而言,财务方面的问题是导致申请上市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上市公司治理报告也可看出独立性同样非常重要
1.3.3文献述评
从现有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东西方学者在公司上市会遇到各种因素影响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并积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但对于到底是哪些或哪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观点上的差异,每位学者的研究侧重点都不尽相同。下面先分析其不足之处:首先,几乎所有的文献资料都只侧重在一个因素上,没有系统全面的去阐述过关于各种影响公司上市的因素;其次,各学者的研究都比较偏重于理论研究,稍显不足;最后,关于本文方面的文献资料较为缺少,且所研究的年份稍远,不能完全代表现有发展情况,但是仍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也依旧值得借鉴。本文将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所查找到的中国2004年至2012年上市失败的公司的资料相结合,希望通过前人的智慧以及对现有资料的研究分析,能够更详尽地找出我国上市失败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于此寻求对策。
2.中国上市公司的背景
2.1上市公司的背景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其中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公司必须要到证券交易所进行上市。想要成功的上市,还必须达到以下的几个要求:首先,股票已经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并向社会公开发行了;其次,拟上市公司的公司股本总额必须不少于3000万人民币;然后,要求拟上市公司的开业时间至少要三年,并且在这三年中要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接着,对于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数量则要求至少占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对于持有股票面值在1000元人民币以上的股东数量的要求则为大于等于1000人;最后,如果公司准备上市那必须保证在最近的3年中没有出现过重大违法行为,且不得在财务会计报告上弄虚作假,当然还有国务院所规定的其他条件也要很好的符合。
2.2上市公司发展史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众所周知,在这个重要会议之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旅程。然而,十年文化大革命导致了我国当时严重的资金问题,当时我国的资金严重紧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1年我国人民政府在建国之后第一次以发行国债的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这一举措则成为了我国证券市场开始的标志。然而,更让人激动的是,1984年到1986年这短短的三年时间,我国的证券市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984年,股票开始出现,1985年,金融机构债券开始发行,1986年,企业债券也登上了证券市场的舞台。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形式的金融工具陆陆续续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从1984年到1990年6年的时间里,足足推广了有100多家的股份制试点,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到1990年为止,我国的所发行的股票数量已经累计到了45.9亿元,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数字!
之后,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也建立起来了,我国的证券市场在1991年也已经开始初具规模。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吸收经验和教训,也由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运而生。在1993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这也是审批制出现的一个标志。到2012年年底,已经有2494家企业在中国成功上市,比2011年增长了152家,同比增长6.49%,股票总发行股本达到了38395亿股,比去年同比增长6.37%,股票市价总值也达到了230357.62亿元,同比增长了7.26%,股票流通市值也已达到了181658.26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了10.15%。在这成功上市的2494家公司中,有355家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有701家为中小板上市公司。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当然,还有许多跨越国境成功在境外上市的企业,尽管数目不多,但都在发展壮大。我国现如今的证券市场发展情况是,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总体是以一个良好的形式在发展着的。
3.中国公司上市失败的原因
3.1中国公司上市的流程
自2004年至201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示251家企业不予核准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即上市失败,其中,有58家申请在创业板上市,而剩余的193家则在非创业板申请上市。当我国成功上市的公司数量逐年递增的时候,其实上市失败的公司也在逐年的增加。一个公司如何完成上市呢?具体流程如下:首先,股份有限公司如要申请上市,必须要先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提出股票上市的申请;接着,在提出申请之后要接受证券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符合条件的就能够得以批准,不符合的当然就会被驳回,如果有材料缺少的则会被在限定的期限内补全文件:然后,在证券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之后,就要向证券交易所提交核准文件并提供上市报告书、各个公司的股东大会关于申请上市的决定、公司章程和营业执照、经法定检验机构验证过的公司最近3年或开业以来的财务报告、最近一次的招股说明书、法律意见及证券公司的推荐书以及其他被要求的文件;最后,在证券交易所批准同意后,上市公司应当在上市交易前5天内将经核准后的股票上市相关文件公告给公众,并放置在指定地点供公众查阅。经过上述的4步程序,提出上市申请的股份有限公司就可以正式进行上市交易。
3.2持续盈利能力
3.2.1出现持续盈利能力问题的情形
中国证监会一直把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他的可持续发展性当成是重点要进行审核的一个问题,企业也将各自的盈利能力当成是得以继续发展的基础。从2004年到2012年期间,总共有251家企业没有通过核准,不得公开发行股票,其中,153家是有具体原因有证监会所出具公示告知的,在这153家企业中,根据统计可得知,有82家企业存在着持续盈利能力方面的问题,占到了出局具体原因企业的53.6%,占到了总数的32.7%,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比如有广东利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金冠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安徽铜都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广东利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该公司之所以没有通过核准,是因为有公司名称即可知这是一家以制药为主的企业,他的产品大多数为玻璃瓶以及塑料瓶所包装的输液,然而在?医药科技规划?(由我国国家药监局在2010年发布)和?产品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由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颁布)中则指出玻璃及塑料制的输液瓶应当加以淘汰,并且将两步法的生产输液瓶的生产装置设为限制类的生产装置,这就成为利泰制药发展的问题。且国家也在鼓励使用非PVC软袋输液,这也成为了制药行业的一个大趋势,显然,利泰制药的主要产品是与这个大趋势相违背的。虽然利泰制药已经把非PVC软袋输液作为将来要重点发展的一个项目,但是该企业还未取得相应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认证,对于能否将非PVC软袋作为该公司未来一个重点发展对象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也就是持续盈利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另外,在销售费用率方面,2009年至2011年三年的时间里分别为6%、5.13%、5.3%,在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中都属于偏低,而毛利率却高于同水平的上市公司,且该公司无法对此情况作出详细解释,这些都对持续盈利能力产生了影响。
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现代市场体系正在逐步的建立健全起来,当然在行进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总体都是在以一种积极向上态势发展着,而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IPO是股票实现成功上市的重要途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上市,已经成了许多企业家的梦想。然而统计数据表明,从2004年至2012年,我国有251家企业由于不同的原因没有实现成功上市的梦想,上市失败会给企业带来开严重的负面影响,无论是融资能力还是社会信誉,都会下降。正因如此,我们更该认真研究,深入分析,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也让之后准备上市的公司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
本文以2004年至2012年,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结果所公布的上市失败的企业为研究探讨的对象,从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问题、主体资格和权属关系、信息披露以及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借此可以为拟上市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信息披露
目录
1.引言 4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
1.3文献综述 5
1.3.1国外研究综述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2
1.3.3文献述评 3
2.中国上市公司的背景 4
2.1上市公司的背景 4
2.2上市公司发展史 4
3.中国公司上市失败的原因 5
3.1中国公司上市的流程 5
3.2持续盈利能力 6
3.2.1出现持续盈利能力问题的情形 6
3.2.2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7
3.3独立性问题 8
3.3.1出现独立性问题的情形 8
3.3.2独立性问题不明晰 9
3.4信息披露 10
3.4.1出现信息披露问题的情形 10
3.4.2信息披露质量不达标 11
3.5主体资格、权属关系 11
3.5.1出现主体资格问题的情形 11
3.5.2主体资格、权属关系不确定 11
4.对针对上市失败的建议 11
4.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11
4.2强化企业自身管理,改善从业人员水平 12
4.3优化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引言
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企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在股票市场运作的二十多年中也造就了许许多成功的企业。从1990年上海交易所成立,1991年深圳交易所成立以来,对于公司上市的问题就成了经济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经济态势的良好发展,上市就成为了许多企业家的梦想。如果企业实现成功上市,那就意味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普遍的发展机会、直接的融资渠道以及跨越式的发展。当然上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上市所带来的益处仍然刺激着一家一家公司前仆后继奔赴上市这一旅程。上市有成功的公司,自然也会有失败的公司,那么,这些公司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导致其上市失败的呢?又有哪些解决方法和处理对策可以帮助克服这些困难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一步一步进行探讨。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以所搜集到的中国上市失败的公司的实际资料为基础,从总体大方向及典型案例的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并着重于分析探讨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问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以及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等各个方面对于公司上市的影响。并且从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加强独立性、规范会计工作的层面出发,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探讨可以为上市失败的公司或者准备上市的公司提供帮助的方式方法。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发现目前我国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失败的原因,由此深入了解研究,并探讨解决办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看清问题所在,从而实现成功上市;其次,有利于公司的治理及更好的营运,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能找到问题并促进其解决,由此提高工作效率;然后,企业的成功上市有利于股票市场更良好的发展,更进一步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繁荣,并实现更远大的发展。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研究综述
首先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 Healy和Palepu(2001)认为有效的的会计信息披露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会计信息披露都对公司上市存在重大影响。公司应当依据规范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向外界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其次,鉴于企业运营及公司治理问题,Miller(1995)指出公司治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员应遵循的准则、项目资金管理、经理更换机制等多方面的委托代理问题。Shleifer和Vishny(1997)则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产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1.3.2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企业家而言,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可以在前进的道路上少犯一点错误,少走一点弯路,成功上市既能有效推进企业的发展,也能在上市程中改善自己的不足,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运作。也因此,影响公司上市的因素就引起了众多探讨。我国学者也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我国学者也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李志文、张卫国、蔡祥对于会计信息披露及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他们认为资本市场对于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如何反应以及是否反应两个问题。信息披露按是否进行管制,分为自愿性信息披露以及强制性信息披露。而殷枫(2006)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强制性与自愿性成为信息披露发展的双重趋势。何卫东(2002)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是除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之外,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信息。钱颖一(1995)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持续盈利能力被否决主要是因为业绩依赖严重及其他多方面因素。袁震认为对于创新企业而言,财务方面的问题是导致申请上市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上市公司治理报告也可看出独立性同样非常重要
1.3.3文献述评
从现有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东西方学者在公司上市会遇到各种因素影响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并积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但对于到底是哪些或哪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观点上的差异,每位学者的研究侧重点都不尽相同。下面先分析其不足之处:首先,几乎所有的文献资料都只侧重在一个因素上,没有系统全面的去阐述过关于各种影响公司上市的因素;其次,各学者的研究都比较偏重于理论研究,稍显不足;最后,关于本文方面的文献资料较为缺少,且所研究的年份稍远,不能完全代表现有发展情况,但是仍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也依旧值得借鉴。本文将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所查找到的中国2004年至2012年上市失败的公司的资料相结合,希望通过前人的智慧以及对现有资料的研究分析,能够更详尽地找出我国上市失败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于此寻求对策。
2.中国上市公司的背景
2.1上市公司的背景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其中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公司必须要到证券交易所进行上市。想要成功的上市,还必须达到以下的几个要求:首先,股票已经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并向社会公开发行了;其次,拟上市公司的公司股本总额必须不少于3000万人民币;然后,要求拟上市公司的开业时间至少要三年,并且在这三年中要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接着,对于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数量则要求至少占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对于持有股票面值在1000元人民币以上的股东数量的要求则为大于等于1000人;最后,如果公司准备上市那必须保证在最近的3年中没有出现过重大违法行为,且不得在财务会计报告上弄虚作假,当然还有国务院所规定的其他条件也要很好的符合。
2.2上市公司发展史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众所周知,在这个重要会议之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旅程。然而,十年文化大革命导致了我国当时严重的资金问题,当时我国的资金严重紧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1年我国人民政府在建国之后第一次以发行国债的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这一举措则成为了我国证券市场开始的标志。然而,更让人激动的是,1984年到1986年这短短的三年时间,我国的证券市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984年,股票开始出现,1985年,金融机构债券开始发行,1986年,企业债券也登上了证券市场的舞台。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形式的金融工具陆陆续续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从1984年到1990年6年的时间里,足足推广了有100多家的股份制试点,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到1990年为止,我国的所发行的股票数量已经累计到了45.9亿元,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数字!
之后,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也建立起来了,我国的证券市场在1991年也已经开始初具规模。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吸收经验和教训,也由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运而生。在1993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这也是审批制出现的一个标志。到2012年年底,已经有2494家企业在中国成功上市,比2011年增长了152家,同比增长6.49%,股票总发行股本达到了38395亿股,比去年同比增长6.37%,股票市价总值也达到了230357.62亿元,同比增长了7.26%,股票流通市值也已达到了181658.26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了10.15%。在这成功上市的2494家公司中,有355家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有701家为中小板上市公司。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当然,还有许多跨越国境成功在境外上市的企业,尽管数目不多,但都在发展壮大。我国现如今的证券市场发展情况是,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总体是以一个良好的形式在发展着的。
3.中国公司上市失败的原因
3.1中国公司上市的流程
自2004年至201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示251家企业不予核准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即上市失败,其中,有58家申请在创业板上市,而剩余的193家则在非创业板申请上市。当我国成功上市的公司数量逐年递增的时候,其实上市失败的公司也在逐年的增加。一个公司如何完成上市呢?具体流程如下:首先,股份有限公司如要申请上市,必须要先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提出股票上市的申请;接着,在提出申请之后要接受证券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符合条件的就能够得以批准,不符合的当然就会被驳回,如果有材料缺少的则会被在限定的期限内补全文件:然后,在证券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之后,就要向证券交易所提交核准文件并提供上市报告书、各个公司的股东大会关于申请上市的决定、公司章程和营业执照、经法定检验机构验证过的公司最近3年或开业以来的财务报告、最近一次的招股说明书、法律意见及证券公司的推荐书以及其他被要求的文件;最后,在证券交易所批准同意后,上市公司应当在上市交易前5天内将经核准后的股票上市相关文件公告给公众,并放置在指定地点供公众查阅。经过上述的4步程序,提出上市申请的股份有限公司就可以正式进行上市交易。
3.2持续盈利能力
3.2.1出现持续盈利能力问题的情形
中国证监会一直把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他的可持续发展性当成是重点要进行审核的一个问题,企业也将各自的盈利能力当成是得以继续发展的基础。从2004年到2012年期间,总共有251家企业没有通过核准,不得公开发行股票,其中,153家是有具体原因有证监会所出具公示告知的,在这153家企业中,根据统计可得知,有82家企业存在着持续盈利能力方面的问题,占到了出局具体原因企业的53.6%,占到了总数的32.7%,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比如有广东利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金冠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安徽铜都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广东利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该公司之所以没有通过核准,是因为有公司名称即可知这是一家以制药为主的企业,他的产品大多数为玻璃瓶以及塑料瓶所包装的输液,然而在?医药科技规划?(由我国国家药监局在2010年发布)和?产品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由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颁布)中则指出玻璃及塑料制的输液瓶应当加以淘汰,并且将两步法的生产输液瓶的生产装置设为限制类的生产装置,这就成为利泰制药发展的问题。且国家也在鼓励使用非PVC软袋输液,这也成为了制药行业的一个大趋势,显然,利泰制药的主要产品是与这个大趋势相违背的。虽然利泰制药已经把非PVC软袋输液作为将来要重点发展的一个项目,但是该企业还未取得相应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认证,对于能否将非PVC软袋作为该公司未来一个重点发展对象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也就是持续盈利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另外,在销售费用率方面,2009年至2011年三年的时间里分别为6%、5.13%、5.3%,在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中都属于偏低,而毛利率却高于同水平的上市公司,且该公司无法对此情况作出详细解释,这些都对持续盈利能力产生了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