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为何难进大学校园
昆曲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瑰宝,却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本研究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对昆曲难以进入大学校园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考察。研究发现,高校昆曲创作缺乏创新的土壤、高校昆曲艺术缺乏大众传播的机制,同时高校昆曲消费在大学生中缺乏文化认同的基础是昆曲难进大学校园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指出昆曲在大学校园的发展可能的途径是拓展高校昆曲舞台、扶持高校昆曲社团以及培养高校昆曲受众。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文献综述 2
(一)昆曲受众的基本特征 2
(二) 昆曲戏班的发展现状 3
(三)大学生的消费取向与文化认同 3
二、 研究设计 4
(一)资料收集 4
(二)资料分析 4
三、 高校昆曲社的运营:高校昆曲文化的生存困境 5
(一)成员招募与日常活动 5
(二)社团活动与经费来源 5
(三)昆曲社团的组织管理 5
四、 大学生对昆曲的认同:高校昆曲文化的传播困境 6
(一)大学生观看昆曲的意愿与接受度 6
(二)大学生对昆曲文化传承的理解 6
五、 昆曲进高校的机制:高校昆曲文化的消费困境 7
六、结论与思考 7
(一)昆曲艺术在高校难以推广的原因 8
(二)昆曲艺术在高校推广可能的途径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A 11
附录B 11
昆曲为何难进大学校园
引言
引言
昆曲是发源自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流传于苏州、上海、无锡一带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唸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虽然昆曲作为高雅艺术一直以来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与认可,然而其与其他戏曲一样免不了曲高和寡、鲜有人捧场的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境。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真正接受、喜欢、继承并传播昆曲的人少之又少,高校中昆曲社的参与人数远低于其他社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状呢?本研究期望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切入,通过对高校昆曲社运营、当代大学生对昆曲的认知以及现有高校戏班合作模式三个方面对昆曲难以走进大学校园的原因展开深入的讨论,厘清昆曲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及可能的改进途径,从而为昆曲文化乃至其他文化艺术的持续性传播提供对策。
文献综述
(一)昆曲受众的基本特征
1.昆曲受众的形成
个体在社会中所作出的决定大多是基于理性选择。学者丘海雄曾对理性选择进行过概述,他认为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如下前提上的:首先,个人是自身利益的最大追求者;其次,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以选择;再者,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最后,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理性选择可以概括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于采用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同样地,在进行昆曲受众形成因素分析中,可参考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韦伯运用理念型的方法将社会行动区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工具理性行动,行动者通过理性的计算选择手段与目标;第二种是价值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也理性地选择行动,但其目的则由既定的价值体系事先决定;第三种是情感行动,行动由行动者的感情或情绪状态决定;第四种是传统行动,行动由习俗或惯例决定。四种行动类型不是截然分开、互不相干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交叉。[1]
除此之外,个人偏好问题也是取决个人是否能成为昆曲受众的一大因素。科尔曼认为的有目的行为模式必须考虑人们的价值和信念来源,因为这些东西影响到个体的偏好和选择,成为内化共享的价值规范,对人们的选择行为有影响。[2]
2.青年受众的喜好
本研究所关注的受众主要是青年群体,因为,青年群体对戏剧的喜好直接影响着戏剧在未来的发展。金红、朱栋霖等研究者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苏州在校大学生的昆曲接受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在苏高校学生对昆曲的认识呈“一般化”状态,即是说仅是一种有限、客观、理性的认识;其次,大学生对昆曲的接受程度较低,而大学生对昆曲的接受障碍不在昆曲的内容、唱腔、结构等,而在于表演接受方面的障碍,即对唱词、念白、表演程式的理解,除此之外,“节奏慢”也是大学生欣赏的主要障碍;第三,大学生普遍认可的昆曲传播途径是电视报纸、长辈传承和课堂教育三大渠道;第四,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昆曲要创新,要不断推出新曲目和新样式,要适应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总之,要改革,要使昆曲融入时尚的潮流,要创编时代感强的当代昆曲,是大学生们对昆曲艺术的最普遍看法。[3]
研究者周立通过访谈方法对青年受众与昆曲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其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青年观众对昆曲的欣赏偏好。他得出的结论为相应的社会背景(体制改革,市场潮流)、现代观众审美以及昆剧文本体制上产生的变革确实有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的生产目前还处于消费者主体性建立的过程中,生产者开始意识到作为市场的受众的存在,但这样的一个过程对生产者的组织方式就目前而言并没有产生剧烈影响,这缘于生产组织形式以及一直以来昆曲作为高雅艺术的高尚定位。[4]
(二) 昆曲戏班的发展现状
1.昆曲戏班在高校的演出形式
研究者刘婷通过对戏班的实地走访与访谈发现昆曲在高校进行舞台演出多以送戏进校园的形式展开。根本原因在于观众群体非常狭小,票房收入没有保障。昆曲的观众主要有两类,一是曲友,二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社会高知阶层,而高知阶层们观看演出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学校等所在组织与戏班间的联系,以送戏进校园的演出形式进行观看,二次消费可能性非常低。[5]
2.昆曲戏班的市场运作
学者周春雨分析了当代昆曲市场及戏班可采取的营销手段,他认为戏曲与当代现实生活脱节、戏曲节奏太慢、文化及休闲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与年轻人自身的心理因素都是导致戏曲观众群体缩减的原因,而通过广告与促销、网络营销等可提升昆曲在艺术演出业可占据的市场份额。[6]营销手段对促进艺术传播的重要性在英国学者Victoria D.Alexander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证,她指出,当一件艺术品被拍出高价时,往往会有更多的人对收藏艺术品趋之若鹜。[7]同样地,若是通过大力宣传带动的方式将欣赏昆曲艺术宣扬起来,势必会给昆曲市场带来更大的空间发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文献综述 2
(一)昆曲受众的基本特征 2
(二) 昆曲戏班的发展现状 3
(三)大学生的消费取向与文化认同 3
二、 研究设计 4
(一)资料收集 4
(二)资料分析 4
三、 高校昆曲社的运营:高校昆曲文化的生存困境 5
(一)成员招募与日常活动 5
(二)社团活动与经费来源 5
(三)昆曲社团的组织管理 5
四、 大学生对昆曲的认同:高校昆曲文化的传播困境 6
(一)大学生观看昆曲的意愿与接受度 6
(二)大学生对昆曲文化传承的理解 6
五、 昆曲进高校的机制:高校昆曲文化的消费困境 7
六、结论与思考 7
(一)昆曲艺术在高校难以推广的原因 8
(二)昆曲艺术在高校推广可能的途径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A 11
附录B 11
昆曲为何难进大学校园
引言
引言
昆曲是发源自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流传于苏州、上海、无锡一带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唸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素有“百戏之母”的雅称。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虽然昆曲作为高雅艺术一直以来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与认可,然而其与其他戏曲一样免不了曲高和寡、鲜有人捧场的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境。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真正接受、喜欢、继承并传播昆曲的人少之又少,高校中昆曲社的参与人数远低于其他社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状呢?本研究期望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切入,通过对高校昆曲社运营、当代大学生对昆曲的认知以及现有高校戏班合作模式三个方面对昆曲难以走进大学校园的原因展开深入的讨论,厘清昆曲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及可能的改进途径,从而为昆曲文化乃至其他文化艺术的持续性传播提供对策。
文献综述
(一)昆曲受众的基本特征
1.昆曲受众的形成
个体在社会中所作出的决定大多是基于理性选择。学者丘海雄曾对理性选择进行过概述,他认为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如下前提上的:首先,个人是自身利益的最大追求者;其次,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以选择;再者,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最后,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理性选择可以概括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于采用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同样地,在进行昆曲受众形成因素分析中,可参考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韦伯运用理念型的方法将社会行动区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工具理性行动,行动者通过理性的计算选择手段与目标;第二种是价值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也理性地选择行动,但其目的则由既定的价值体系事先决定;第三种是情感行动,行动由行动者的感情或情绪状态决定;第四种是传统行动,行动由习俗或惯例决定。四种行动类型不是截然分开、互不相干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交叉。[1]
除此之外,个人偏好问题也是取决个人是否能成为昆曲受众的一大因素。科尔曼认为的有目的行为模式必须考虑人们的价值和信念来源,因为这些东西影响到个体的偏好和选择,成为内化共享的价值规范,对人们的选择行为有影响。[2]
2.青年受众的喜好
本研究所关注的受众主要是青年群体,因为,青年群体对戏剧的喜好直接影响着戏剧在未来的发展。金红、朱栋霖等研究者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苏州在校大学生的昆曲接受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在苏高校学生对昆曲的认识呈“一般化”状态,即是说仅是一种有限、客观、理性的认识;其次,大学生对昆曲的接受程度较低,而大学生对昆曲的接受障碍不在昆曲的内容、唱腔、结构等,而在于表演接受方面的障碍,即对唱词、念白、表演程式的理解,除此之外,“节奏慢”也是大学生欣赏的主要障碍;第三,大学生普遍认可的昆曲传播途径是电视报纸、长辈传承和课堂教育三大渠道;第四,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昆曲要创新,要不断推出新曲目和新样式,要适应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总之,要改革,要使昆曲融入时尚的潮流,要创编时代感强的当代昆曲,是大学生们对昆曲艺术的最普遍看法。[3]
研究者周立通过访谈方法对青年受众与昆曲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其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青年观众对昆曲的欣赏偏好。他得出的结论为相应的社会背景(体制改革,市场潮流)、现代观众审美以及昆剧文本体制上产生的变革确实有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的生产目前还处于消费者主体性建立的过程中,生产者开始意识到作为市场的受众的存在,但这样的一个过程对生产者的组织方式就目前而言并没有产生剧烈影响,这缘于生产组织形式以及一直以来昆曲作为高雅艺术的高尚定位。[4]
(二) 昆曲戏班的发展现状
1.昆曲戏班在高校的演出形式
研究者刘婷通过对戏班的实地走访与访谈发现昆曲在高校进行舞台演出多以送戏进校园的形式展开。根本原因在于观众群体非常狭小,票房收入没有保障。昆曲的观众主要有两类,一是曲友,二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社会高知阶层,而高知阶层们观看演出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学校等所在组织与戏班间的联系,以送戏进校园的演出形式进行观看,二次消费可能性非常低。[5]
2.昆曲戏班的市场运作
学者周春雨分析了当代昆曲市场及戏班可采取的营销手段,他认为戏曲与当代现实生活脱节、戏曲节奏太慢、文化及休闲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与年轻人自身的心理因素都是导致戏曲观众群体缩减的原因,而通过广告与促销、网络营销等可提升昆曲在艺术演出业可占据的市场份额。[6]营销手段对促进艺术传播的重要性在英国学者Victoria D.Alexander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印证,她指出,当一件艺术品被拍出高价时,往往会有更多的人对收藏艺术品趋之若鹜。[7]同样地,若是通过大力宣传带动的方式将欣赏昆曲艺术宣扬起来,势必会给昆曲市场带来更大的空间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