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政策及其调整的有效性研究
出口退税政策及其调整的有效性研究[2020022816]
摘要:出口退税作为一种激励出口的政策,在国际上被普遍实行。近年来,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不断变革,对出口退税及其调整的研究十分广泛。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对出口退税政策及其调整的有效性进行探究,重点以江苏纺织业200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就业以及商品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退税率上调、出口退税额提高对刺激出口、促进就业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出口退税率下调有利于企业对商品结构的优化。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退税;江苏纺织业;有效性;纺织品出口
引言:出口退税是一国政府对出口商品退换其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试图使该商品以不含税价格公平地参加市场竞争,以达到增加出口目的的一种税收政策,是调整一国内外经济均衡的一项重要财政政策。对出口企业而言,出口退税制度是一项有效的税收激励制度,为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出口退税极大地促进了一国的出口贸易的发展与繁荣。
我国在1952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经历两次取消、恢复后,1985年实行出口退税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出口退税作为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先后多次得以一定程度的调整,对此,研究出口退税政策及其调整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纺织业是江苏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并长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3年,江苏纺织业实现销售收入12874.9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0%,位居第一。全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941.7亿元,出口额占全国比重12.9%①。本文选取江苏纺织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由于其在中国的对外出口方面具有代表意义,其次,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一直在经历不断的调整,有利于研究出口退税的变动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
本研究以江苏纺织业为切入点,主要关注出口退税的调整对出口额、就业人数以及商品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中的模型设计比较简单,能解释部分问题,但对于所选变量与其他经济因素之间的探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出口退税的影响的研究颇为广泛,下面将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研究出口退税及其调整的主要文献进行归类与梳理。
(一)相关的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出口退税思想的萌芽较早。早在15世纪,国外已经开始出现对于出口退税制度的研究,出口退税制度为重商学派所推崇,其倡导“限入奖出”,出口退税无疑对商品的出口有相当有效的激励作用;重农学派,以布阿吉尔贝尔为首,虽不重视对外贸易,但也支持自由贸易,由于出口退税有利于形成相对公平的商品交易价格,因而也为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英国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将出口退税看作鼓励出口的措施,有利于公平竞争;马克思亦从自由贸易的角度出发,表明出口退(免)税是符合公平交易的政策。
Hymer(1976)通过对要素市场进行分析后表明出口退税对出口增长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Milledge W.Weather(1986)认为相对于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补贴政策,出口退税能够减少贸易摩擦,并对减轻产品双重赋税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扩大出口。Chien-Hsun CHEN,Chao-Cheng MAI,Hui-Chuan YU(2006)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对出口退税和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研究发现当政府提高出口退税率后,本国出口量显著增加,且部分利润将由外商转移到本国企业。[1]
出口退税亦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大多数文献中,出口退税被简单地表述为一项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王晓雷(2008)认为,这种片面关注出口退税与出口增长的关系的解释,给我国经济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首先给国外对我国“实施重商主义”的指责提供了口实,易造成贸易纠纷;其次,它成为国内许多出口利益集团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而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砝码,加大了政府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难度。[2]
赵书博(2008)以出口退税的福利效应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静态和动态、弱国和强国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对于贸易弱国而言,不论从静态或动态角度,坚持出口退税对国内经济而言均为有利的;而对于强国,从静态角度,出口退税的福利效应取决于减少的退税支出与损失的生产者剩余的对比,若减少的退税支出小于损失的生产者剩余,本国不能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反之则可以,从动态角度看,坚持出口退税政策可以促进就业和技术进步。[3]
董皓、陈飞翔(2004)则针对我国1985年至2001年的出口数据进行了数学分析,认为出口退税政策是政府促进出口、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完善退税政策,实现完全退税,有利于引导出口结构优化,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刺激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消除地区经济差距,并且,出口退税政策还有利于吸引外资。[4]
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出口退税对增加出口、减轻贸易摩擦、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正面效应。但学术界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刘穷志(2005)通过中国出口退税对产出、就业、税收收入以及出口等的激励模型,用协整理论进行了经验分析与检验,研究发现出口退税对我国的出口仅有短期激励作用,从长远看,对出口起激励作用的是汇率、商品生产能力与商品在世界的相对价格,出口退税的作用不明显。[5]孙金鹏(2004)指出,出口退税的频繁调整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预期带来干扰。[6]于维生、于慧春(2001)、王建萍(2010)更是指出出口退税带来的骗税问题给中央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7]
(二)相关的实证研究
Chien-Hsun CHEN,Chao-Cheng MAI,Hui-Chuan YU(2006)利用 1985-2002 年的数据并运用相关系数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出口退税率和本国出口、最终本国的消费及本国外汇储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出口退税对经济具有刺激作用。[8]Chao,Chi–Chur,Chou,W. L. and Yu, Eden S. H.(2001)运用了一个简化的三部门一般平衡模型分析了在遭受1998 年金融危机其他邻国纷纷实行货币贬值的背景下,中国提高出口退税与上下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出口退税上调虽然由于失业率升高、税收的减少、消费者剩余的减少而降低了福利,但出口退税的确能够刺激出口的增加,进而运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发现:长期中出口退税、外国收入、汇率对出口有着显著的影响,而短期只有出口退税对出口有着重要影响。得出同样类似结论的学者还有 DouglasA. Irwin. [9](2003)、Sajal Lahiri,Anjum Nasim[10](2006)、Elena Ianchovichina[11](2004)等等。
由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量大,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调整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学者的重视,尤其2008年前后,该行业的出口退税的频繁调整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
董传岭(2008)以浙江省纺织品出口为例,分别阐述了出口退税率降低给浙江省纺织品出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出口退税率的降低给纺织业结构升级、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企业的国际竞争模式由依赖量与价格优势转变为注重产品质量与创新上来。[12]张芝萍(2007)对2006年9月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下调进行分析后指出,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纺织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带来价格优势丧失、竞争力下降、利润空间减少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加快改变“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减少与进口国的贸易摩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整个企业的升级。[13]
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为应对我国商品出口持续大幅下滑的状况,我国先后7次进行出口退税率的上调。王孝松等(2010)以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为例, 利用倍差法对此次上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显著提高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长率。[14]王力(2009)同样对这一阶段的调整进行研究,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证明此次出口退税率1%的增长为国内纺织企业增加了数十亿元利润。他主要强调本次调整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增强了纺织企业的信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市场空间,并且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15]
王孝松和王力在实证分析后均表明此时间段内出口退税率对增加出口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上调出口退税率的举措是基于经济危机这个大背景之下才能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在经济正常运行的阶段,其弊端亦是不容忽视的。中国政府自金融危机期间7次上调部分出口,是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举措,并非完全符合经济正常运行的阶段。
摘要:出口退税作为一种激励出口的政策,在国际上被普遍实行。近年来,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不断变革,对出口退税及其调整的研究十分广泛。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对出口退税政策及其调整的有效性进行探究,重点以江苏纺织业200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就业以及商品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退税率上调、出口退税额提高对刺激出口、促进就业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出口退税率下调有利于企业对商品结构的优化。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退税;江苏纺织业;有效性;纺织品出口
引言:出口退税是一国政府对出口商品退换其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试图使该商品以不含税价格公平地参加市场竞争,以达到增加出口目的的一种税收政策,是调整一国内外经济均衡的一项重要财政政策。对出口企业而言,出口退税制度是一项有效的税收激励制度,为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出口退税极大地促进了一国的出口贸易的发展与繁荣。
我国在1952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经历两次取消、恢复后,1985年实行出口退税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出口退税作为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先后多次得以一定程度的调整,对此,研究出口退税政策及其调整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纺织业是江苏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并长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3年,江苏纺织业实现销售收入12874.9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0%,位居第一。全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941.7亿元,出口额占全国比重12.9%①。本文选取江苏纺织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由于其在中国的对外出口方面具有代表意义,其次,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一直在经历不断的调整,有利于研究出口退税的变动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
本研究以江苏纺织业为切入点,主要关注出口退税的调整对出口额、就业人数以及商品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中的模型设计比较简单,能解释部分问题,但对于所选变量与其他经济因素之间的探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出口退税的影响的研究颇为广泛,下面将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研究出口退税及其调整的主要文献进行归类与梳理。
(一)相关的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出口退税思想的萌芽较早。早在15世纪,国外已经开始出现对于出口退税制度的研究,出口退税制度为重商学派所推崇,其倡导“限入奖出”,出口退税无疑对商品的出口有相当有效的激励作用;重农学派,以布阿吉尔贝尔为首,虽不重视对外贸易,但也支持自由贸易,由于出口退税有利于形成相对公平的商品交易价格,因而也为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英国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将出口退税看作鼓励出口的措施,有利于公平竞争;马克思亦从自由贸易的角度出发,表明出口退(免)税是符合公平交易的政策。
Hymer(1976)通过对要素市场进行分析后表明出口退税对出口增长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Milledge W.Weather(1986)认为相对于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补贴政策,出口退税能够减少贸易摩擦,并对减轻产品双重赋税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扩大出口。Chien-Hsun CHEN,Chao-Cheng MAI,Hui-Chuan YU(2006)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对出口退税和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研究发现当政府提高出口退税率后,本国出口量显著增加,且部分利润将由外商转移到本国企业。[1]
出口退税亦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大多数文献中,出口退税被简单地表述为一项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王晓雷(2008)认为,这种片面关注出口退税与出口增长的关系的解释,给我国经济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首先给国外对我国“实施重商主义”的指责提供了口实,易造成贸易纠纷;其次,它成为国内许多出口利益集团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而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砝码,加大了政府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难度。[2]
赵书博(2008)以出口退税的福利效应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静态和动态、弱国和强国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对于贸易弱国而言,不论从静态或动态角度,坚持出口退税对国内经济而言均为有利的;而对于强国,从静态角度,出口退税的福利效应取决于减少的退税支出与损失的生产者剩余的对比,若减少的退税支出小于损失的生产者剩余,本国不能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反之则可以,从动态角度看,坚持出口退税政策可以促进就业和技术进步。[3]
董皓、陈飞翔(2004)则针对我国1985年至2001年的出口数据进行了数学分析,认为出口退税政策是政府促进出口、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完善退税政策,实现完全退税,有利于引导出口结构优化,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刺激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消除地区经济差距,并且,出口退税政策还有利于吸引外资。[4]
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出口退税对增加出口、减轻贸易摩擦、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正面效应。但学术界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刘穷志(2005)通过中国出口退税对产出、就业、税收收入以及出口等的激励模型,用协整理论进行了经验分析与检验,研究发现出口退税对我国的出口仅有短期激励作用,从长远看,对出口起激励作用的是汇率、商品生产能力与商品在世界的相对价格,出口退税的作用不明显。[5]孙金鹏(2004)指出,出口退税的频繁调整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预期带来干扰。[6]于维生、于慧春(2001)、王建萍(2010)更是指出出口退税带来的骗税问题给中央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7]
(二)相关的实证研究
Chien-Hsun CHEN,Chao-Cheng MAI,Hui-Chuan YU(2006)利用 1985-2002 年的数据并运用相关系数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出口退税率和本国出口、最终本国的消费及本国外汇储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出口退税对经济具有刺激作用。[8]Chao,Chi–Chur,Chou,W. L. and Yu, Eden S. H.(2001)运用了一个简化的三部门一般平衡模型分析了在遭受1998 年金融危机其他邻国纷纷实行货币贬值的背景下,中国提高出口退税与上下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出口退税上调虽然由于失业率升高、税收的减少、消费者剩余的减少而降低了福利,但出口退税的确能够刺激出口的增加,进而运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发现:长期中出口退税、外国收入、汇率对出口有着显著的影响,而短期只有出口退税对出口有着重要影响。得出同样类似结论的学者还有 DouglasA. Irwin. [9](2003)、Sajal Lahiri,Anjum Nasim[10](2006)、Elena Ianchovichina[11](2004)等等。
由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量大,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调整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学者的重视,尤其2008年前后,该行业的出口退税的频繁调整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
董传岭(2008)以浙江省纺织品出口为例,分别阐述了出口退税率降低给浙江省纺织品出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出口退税率的降低给纺织业结构升级、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企业的国际竞争模式由依赖量与价格优势转变为注重产品质量与创新上来。[12]张芝萍(2007)对2006年9月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下调进行分析后指出,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纺织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带来价格优势丧失、竞争力下降、利润空间减少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加快改变“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减少与进口国的贸易摩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整个企业的升级。[13]
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为应对我国商品出口持续大幅下滑的状况,我国先后7次进行出口退税率的上调。王孝松等(2010)以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为例, 利用倍差法对此次上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显著提高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长率。[14]王力(2009)同样对这一阶段的调整进行研究,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证明此次出口退税率1%的增长为国内纺织企业增加了数十亿元利润。他主要强调本次调整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增强了纺织企业的信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市场空间,并且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15]
王孝松和王力在实证分析后均表明此时间段内出口退税率对增加出口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上调出口退税率的举措是基于经济危机这个大背景之下才能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在经济正常运行的阶段,其弊端亦是不容忽视的。中国政府自金融危机期间7次上调部分出口,是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举措,并非完全符合经济正常运行的阶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