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

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20200428201254]
摘要: 1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由于国际贸易环境中客观存在的复杂性,选择一种风险小信用高的结算方式成为交易双方的共同目标。在诸多结算方式中,以银行信用为担保的信用证脱颖而出成为了国际间结算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信用证本身的一些缺陷以及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严峻形势,我国商业银行在此项业务中面临着巨大风险。本文从银行角度出发,归纳了信用证业务中的主要风险点和表现形式,力图为银行提出一些防范风险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信用证商业银行风险风险控制
目录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是银行(开证行)根据进口方(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向出口方(受益人)开立的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根据规定条件付款的书面承诺。以银行信用作为付款保证的信用证较其他付款方式而言有着更高的安全性,因而一定程度上为贸易双方解决了交货和付款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双方的资金负担,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支付方式。但任何结算方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没有缺陷的,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信用证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包括手续繁琐,费用高等,因而信用证的使用也渐渐减少。有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后在资信体系较为发达的欧美地区,有关企业对信用证的使用比例已降至10%—20%。但我国由于入世时间尚短,各项制度还不健全,在国际市场上也很难得到欧美企业的信任,所以贸易中还是主要使用信用证进行支付结算。
银行作为贸易双方的结算中介,在这种结算方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信用证结算,银行可以获取客观的中间费用以及派生存款等其他利益,因而此项业务也就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主流的国际业务产品之一。
但利益也总是与风险相伴的,银行在通过这项业务取得不菲收入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制度措施并不健全,加上银行间的不理性竞争,在这方面曾经出现过很多纠纷案件。这些案件的发生,不但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同样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声誉。
(二)研究方法
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文献综述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二是规范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注重引用现代国内外理论资料的同时,以商业银行信用证业务实际案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加强论文的可操作性。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证业务的实际操作中曾蒙受的巨大损失,如何识别和防范信用证风险便成了银行方面的一个重大课题了。
本文从银行角度出发,以案例和理论研究等方式探讨了信用证业务中的主要风险点,并提出了风险控制的相关措施,为商业银行日后防范信用证业务中的风险,避免损失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 信用证概述
(一)信用证的定义
根据国际第600号出版物《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2007年修订本),申请人、受益人、相符交单、保兑、保兑行、信用证、兑付、开证行、议付、被指定银行、交单、交单人等多个名词在其中得到了明确的定义,其中对信用证的定义是这样的:信用证意指一项约定,无论其如何命名或描述,该约定不可撤销并因此构成开证行对于相符提示予以兑付的确定承诺。与《UCP500》相比,《UCP600》对信用证的定义更加简洁和清晰。根据这一定义,一项具备了以下要素的约定即构成信用证:第一,信用证应当是由银行(开证行)开出的确定承诺文件;第二,开证行的兑付承诺不可撤销;第三,开证行兑付的前提条件是相符交单。换言之,信用证是开证行确定的、不可撤销的、有条件的兑付承诺。
(二)信用证业务流程
(三)信用证业务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在有效规避信用证风险的前提下,积极介入和开展信用证业务可以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对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信用证业务的办理费用较高,开证费、通知费、议付费等收益可观;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控制买方资金来扩大银行自身的经营范围,例如提高利息收入等。
除此之外,由于信用证业务中存在跨国跨行的合作问题,开展良好的业务还可以扩大银行的国际知名度,与其他国际间同行保持亲密的联系,为其他国际业务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信用证业务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商业银行在进行信用证业务的实际操作中会面临复杂多样,种类繁多的风险困扰。有关这些风险的分类,诸多学者做了不同区分,白长军(2011)认为应分为由进口信用证自身的特性引发的风险,由信用证申请人资信状况不佳引发的风险以及由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失控引发的风险等。而崔岩(2009)则简单地分为由进口商、出口商以及银行内部引发的风险。笔者总结归纳了一些主流观点,将信用证风险简单归为以下三类:外部环境、进出口贸易商以及银行内部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风险基本都是相互交织、影响和重叠的,很少有单独存在的情况。而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往往才是某一具体信用证案例产生的根源所在。
(一) 外部环境引发的风险
国际市场环境以及贸易商所在国别的环境是外部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受到了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强烈冲击。除了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形势给我国银行带来了巨大损失之外;不同国家间的政治法律情况甚至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影响着商业银行的信用证业务的开展。
1.市场风险
因市场价格剧烈变化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即被称为市场风险。根据导致市场因素的不同可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在业务中,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
1、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证业务中因汇率变动遭受了重大损失。近年来美元走势疲软,相应地,由于人民币主要与美元挂钩,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一方面,当我国商业银行作为进口方银行时,在对出口方银行偿付美元和接受进口商赎单之间往往有一定的时间差,这就产生了承受美元贬值的风险;另一方面,当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出口方银行,对出口方议付了相应的货款后得到进口方的开证行偿付美元已经贬值,这就造成了我国银行的单方面损失。
2、贸易商会因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纠纷,甚至于丧失偿付能力。由于一些企业受到了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要求对货款延后支付的进口企业激增。据统计,在2010年的1至3月,美国在我国涉及信用证业务纠纷的合同额同去年相比增长了令人震惊的144%。商品价格是是在不断变动的,一旦价格变动到了贸易商无法接受的程度,贸易商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延迟赎单或者根本不予赎单,付款时还要求银行做减价或拒付处理。这样的无理要求往往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困扰和损失。
面对上述的这两类市场风险,全面调查进出口贸易商的的资信状况是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目标是对信用证业务的当事人的情况进行有力的掌控。作为开立信用证的商业银行,内部有必要建立有效地的客户资信评估和调查机制,给自己的进出口合作伙伴建立信用档案。不但在承接信用证业务之前要客观地分析此客户的信用状况,而且要持续搜集所有客户的信用状况,对于经营状况持续恶化的,发生了违约等信用危机状况或资不抵债的,要派人对此客户进行跟踪调查,这样的预防措施是繁琐的,更是必要的,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银行的护身法宝。
2.国家风险
除市场变化引发的风险外,在信用证结算业务中,结算的任何一方所在国的军事、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意外情况的发生。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但会在生活中给双方人民相互交流造成一定障碍,在贸易中同样如此;例如,曾经有一家中东公司从我国进口鸡肉,在一般要求之外在合同和信用证中特别注明要按照伊斯兰教的方式对生鸡进行屠宰,但这一条款并没有引起我国出口上的充分重视,最终导致对方拒付。
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特别是劳动者权益、税收政策、进出口限额、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通常也会对进出口形势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在2011年,一场外资企业的集体大逃亡事件就在青岛地区爆发了。这些企业广泛分布在玩具、箱包、金属制造、钢铁、日用化工、服装纺织等各个行业。经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企业的撤离主要是受了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以及贸易壁垒影响。它们自身规模较小,从事的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或高污染型产业,受政策影响比较严重。
国际法律层面的风险同样是不容小觑的,由于各国文化背景和法律体系不同,加上实际操作中的出发点以及信用证欺诈等问题上的判断标准不同,各国法律机构对于信用证所采取的措施经常引起贸易双方的纠纷。我国法律体系还不甚健全,与一些欧美国家尚有不小差距,在这方面吃的亏很多。据中国银行的资料显示,2011年底至2012年3月,中行国际信用证和国内提信用证项下发生涉及地方司法机关冻结令/止付令纠纷共计19笔(国际信用证项下11笔,金额合计1625.9万美元;国内信用证项下8笔,金额合计13921.8万元人民币)作为我国最早介入国际结算业务的银行,中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在国内来讲应该算是比较丰富了,结果尚且如此,其他银行也不必多说了。
有些地方政局不稳定,在这样的国家地区开展业务时是要谨慎的,一旦出现问题的话解决起来费时费力不说,有的问题甚至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2010年在泰国曼谷发生的红衫军与军警冲突的事件就导致了很多银行无法正常营业,业务自然也无法受理,许多原本要选择曼谷的银行作为开证或议付行的业务只好转交给其他银行,给当地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在面对这样的风险时,银行需要对对进口商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法规、惯例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结合国际形势,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这样才能在突发情况发生时有所准备,不至于感到措手不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1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