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性原则应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目 录
1 引言 1
2 谨慎性原则的概述 1
2.1 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1
2.2 谨慎性原则的依据 1
2.2.1 不确定性 1
2.2.2 稳健主义 1
2.2.3 稳资本保全 2
2.3 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与发展 2
2.3.1 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 2
2.3.2 实证研究下的谨慎性原则 2
2.3.3 决策有用观下的谨慎性原则 3
2.4 研究谨慎性原则的意义 3
3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 3
3.1 资产方面 3
3.1.1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 3
3.1.2 无形资产的确认 4
3.1.3 固定加速折旧 4
3.1.4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4
3.2 收益确认方面 5
3.3 或有事项的核算 5
3.4 在借款费用资本化方面 5
3.5 债务重组方面 5
4 谨慎性原则应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6
4.1 谨慎性原则的积极影响 6
4.1.1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6
4.1.2 防止对经营状况的盲目乐观 6
4.1.3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6
4.1.4 提高抗风险能力 6
4.1.5 有利于政府更好地把握经济态势 7
4.2 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弊端 7
4.2.1 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 7
4.2.2 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4.2.3 与其他会计原则要求相冲突 8
4.2.4 使会计报表的公允性难以衡量 8
5 谨慎性原则在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8
5.1 充分认识谨慎性原则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8
5.2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9
5.3 增强谨慎性原则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9
5.4 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距 9
5.5 完善市场报价系统 10
5.6 处理好会计核算原则之间的平衡 10
5.6.1 分清主次 10
5.6.2 报表披露 10
5.7 加强审计监督 10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谨慎性原则是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且很早就获得各国会计界的认同。它源于会计中的不确定因素并札根于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与必然性。谨慎性原则如果使用得当就会给使用者带来了更加科学的会计信息,但是如果出现滥用现象也会使会计信息变得更加糟糕。谨慎性原则到底能否使会计信息变得更加准确?这一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研究范畴极具吸引力的主题之一。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会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变化,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也不断增加。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谨慎性原则愈来愈显示出其应用的必要性。
2 谨慎性原则的概述
2.1 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 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它是对于交易或事项, 在有几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反映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致虚增利润的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其实质是处理不确定经济业务时所采用的一种谨慎态度[1]。
2.2 谨慎性原则的依据
2.2.1 不确定性
谨慎性原则就是从不确定性中成长起来的,之所以其会被得到重视,是因为经营坏境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而谨慎性原则可以约束这些不确定因素。所谓的不确定因素首先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需要随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否则随时都可能丢失投资的时机;其次是企业经营活动隐藏的内在的不确定性;还有就是会计核算上的不确定性。
2.2.2 稳健主义
一般来讲,企业的经营者通常会觉得自己的管理方式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会对企业的未来和各种估计采取乐观的做法,这就会导致财务报表可能有不真实的地方。为了抵消企业管理者的乐观的情绪,让债权人等外部使用者获得更加真实财务状况,财务人员会在实际操作利用稳健做法来评估风险,对报表中的不确定事项做充分的说明。
2.2.3 稳资本保全
站在公司的立场上而言,对于资产、权益和利润的计价应该采取低估的做法。因为这样的做法可以防止管理者盲目乐观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谨慎性原则的实质是资本保全[2]。假设谨慎性原则是一个天秤,实物资本保全和货币资本保全分别处于天秤的两端,实物资本保全一定是下沉的一端,即谨慎性原则更侧重实物资本保全。因为惟有当实物资产已经被用掉,并且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后,才能够进行收入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认,这个观点旨在保持企业的实际产能。
2.3 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与发展
2.3.1 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
早在中世纪时期,就可以查找到谨慎性原则的蛛丝马迹。第一次使用谨慎性原则的人群是财产托管人,他们使用各种方法去低估资产及其增值部分,高估费用和损失,以达到少担责任的目的。会计受托责任在十九世纪得到普及,随着会计人员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他们几乎都存在强烈的忧患心理。为了减轻责任,会计界慢慢认可了中世纪财产托管人处理受托财产的谨慎方法,从而诞生了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曾经有不少描述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的,在众多说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定义是Bliss在1924年提出的:不预计利得 ,但预计一切损失[3]。它暗示了会计人员能够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来寻求减轻受托责任的途径,如抬高负债 和费用 ,压低资产 和收入。
2.3.2 实证研究下的谨慎性原则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以规范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不再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大量会计工作者开始研究文献记录,他们的研究焦点渐渐地聚焦到实证研究。谨慎性原则通常是与会计理论如影随形的,它的研究自然也渐渐转向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需要做一系列的事情,如观察,实验和调查,以获得客观的事物的本质。所以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用实证分析来研究谨慎性原则的定义。有不少都抓住其本质。其中有2个较为典型的:一个是Feltham和Ohlson 给出的,该定义是这样诠释谨慎性原则的:在长期内报告净资产少于其市值[3];还有一个定义是Basu在1997年将谨慎性描述为:会计人员会轻易地将坏消息确认为损失,而将好消息确认为盈利则需要相当严格的证明[3]。比较这两个说法,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实证研究中对谨慎性原则的定义把握住了谨慎性的精髓。第一个定义体现特点是利用谨慎性计量会计的各个项目,可能会使企业净资产 账面价值 偏低,被会计界称作“资产 负债 表导向的谨慎性原则”;第二个定义反映了在收益和损失的谨慎的非对称特性,亏损即时确认,但只有收益的实现可以证实,被会计界称作“损益表导向的谨慎性原则”。在现代会计的角度来看,计量利润的重要性远大于资产的计价,所以许多实证研究往往使用“损益表导向的谨慎性原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98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