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创业培训对农民工创业意图的影响研究创业态度的中介作用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
2.2 政府政策对农民工创业意图和创业态度的影响 3
2.3 创业培训对农民工创业意图和创业态度的影响 4
2.4 创业意图和创业态度的关系 5
2.5 创业态度的中介作用 6
3 研究设计 7
3.1 研究模型 7
3.2 数据采集 7
3.3 研究工具 7
3.4 研究方法 8
4 结果分析 8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8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9
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10
4.4 回归分析 11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13
5.1 研究结论 13
5.2 建议 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创业一直都激励着大家去努力前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许多人就开始关注并研究创业这种行为。创业的好处很多,它不但可以让原有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下去,同时它能够带来新鲜的经济力量,这样我们的整体经济就会有所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工创业的益处体现的更为明显。第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创业会带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可以带动一片区域的发展,农民工会因为创业得到较高的收入,而且创业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被创造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会因此而不断发展起来。第二,农民工自己创业就会有自己的资本,自然就降低了对资本的依赖度,而且农民工创业成功意味着收入的提高,这也会让企业更多的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力于技术开发,这可以拉动国内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让更多的农民工掌握资本进入市场竞争,农民工的财产性收入自然有所增加,农民工创业者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帮助。本文主要研究了政府政策、创业培训这两者对农民工创业意图的影响,以及创业态度在这之间的中介作用,希望能够通过上述研究,揭示激发农民工创业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内在的规律,政府政策、创业培训、创业态度以及创业意图之间的关系,希望能给农民工创业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支持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关于创业的定义,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进行过界定。德鲁克(2005)认为,创业主要是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以及物质资源,通过高效的管理手段,以此来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1]。Schumpeter(1934)认为,创业的主要任务是将之前没有的生产条件以及生产因素组合起来形成新的东西,然后再加入“生产函数”的体系中[2]。具有一定素质和个性的人在特定环境下发现并抓住机会,进行创新和发展出新的东西来被概括为创业(卢旭,2013)[3]。Gartner(1988)将创业主要描述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创业者的个人特征包括创业者的人格特征、创新性、独特性、谋求新事业的发展;第二部分则是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事物,使得新的组织能够被创造出来,追求更多的利润等[4]。Bygrave(1991)认为创业是一种对现有资源以及机会有用性做出反应的行为,会涉及到
一些经济或者社会行为,它是一种非静态和自我不断强化的过程[5]。Ahwireng-Obeng
(1993)提出创业是通过不断大胆的尝试、创新以及改革,进而提高生产力,这样不但能够增加收入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6]。Rae和Carswell(2000)则提出创业其实是寻找机遇,找不到就创造机遇的过程,并且把找到的或者创造的这些机遇重新整合组建新的公司的过程。Davidsson(2003)提出,在发现新东西或者开发新事物的过程中,新组织和新产品就会出现,这就形成了创业这个过程[7]。Shane和Venkataraman(2004)认为创业是结合两种不同的现象:一个是有事业心的个体,另一个是存在有利机会的结合,“有事业心的人”和“有利机会”对创业的影响是不可以混淆的,并指出“不一样的人他眼里所看到的创业机会是不一样的”(Shane S,Venkataraman S.2000)[8]。
综上所述,我认为创业就是想要创业的人,他们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可以通过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或者创新,创造出比之前更有经济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的东西,因此创业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行为也是一个创造出新事物的过程。
自从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民工创业者越来越多,而且在近些年里农民工创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内学者从一开始研究创业表面多一些逐渐转向研究创业的内在,从之前着重研究感性方面逐渐转到理性的层面,但是与“创业”的定义一样,现阶段的研究对“农民工创业”的界定也还没有达成共识、莫衷一是。
初明达(2008)认为所谓的农民工创业是在利用农民工本身具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知识、技能、观念、思想等方面,再加上所拥有的资金、资源作为相应的辅助,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一系列的生产或者商业的经营活动[9]。郭军盈(2006)结合了创业所具有的一般共性,比如企业家作用、价值创造、组织、创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等,并结合农民工这个主体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认为农民工创业其实是一个过程,农民工依靠自己的家庭或者自己创建出来的新的组织,投入一定的生产成本进去,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或者利用现有的资源去从事一项崭新的事业,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增加财产性收入并不断发展下去的过程,包括集体创业和个体创业两个方面[10]。徐辉等(2008)从外延角度给农民工创业做了一个界定,他认为农民工创业是指农民工在农村扩大他们本身所拥有的产业的规模,包括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或创办企业;积极参与农村举办的组织,开发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并将他们推广出去;兴办第三产业;实现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配件或者服务等[11]。
综上所述,我认为农民工创业就是指农民工这个主体通过新的方法或新的形式从事原来的生产活动或者直接开创出新的产业,农民工创业是一个增加农民工财产性收入的过程。
2.2 政府政策对农民工创业意图和创业态度的影响
通过研究政府政策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影响,李言和魏浩(2013)提出了政府政策是政府经济调控体系中一种支持角色的体现,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制度和工具来引导和促进农民工创业的活动[12]。政府提供的政策不但可以提高农民工创业的技术,增加了农民工创业的机会,激发了农民工创业的信心,而且还会影响国内整体的创业业绩(徐辉、陈芳,2015)[13]。陈文龙(2010)在进行如何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创业实证研究时,发现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创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14]。江苏省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这就需要苏北、苏中地区政府需要改变原来的想法,原来的主要靠劳动力输出来拉动经济必须转变成人力资本引进,这样可以让地方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并把农民工创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卞红兰,许杰等,2011)[15]。由此看出政府对农民工创业的支持与关注,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3.1 研究模型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政府政策、创业培训是否会对农民工创业意图产生影响,通过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之后,对政府政策、创业培训与创业意图的关系,及创业态
1 引言 1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
2.2 政府政策对农民工创业意图和创业态度的影响 3
2.3 创业培训对农民工创业意图和创业态度的影响 4
2.4 创业意图和创业态度的关系 5
2.5 创业态度的中介作用 6
3 研究设计 7
3.1 研究模型 7
3.2 数据采集 7
3.3 研究工具 7
3.4 研究方法 8
4 结果分析 8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8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9
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10
4.4 回归分析 11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13
5.1 研究结论 13
5.2 建议 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创业一直都激励着大家去努力前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许多人就开始关注并研究创业这种行为。创业的好处很多,它不但可以让原有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下去,同时它能够带来新鲜的经济力量,这样我们的整体经济就会有所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工创业的益处体现的更为明显。第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创业会带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可以带动一片区域的发展,农民工会因为创业得到较高的收入,而且创业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被创造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会因此而不断发展起来。第二,农民工自己创业就会有自己的资本,自然就降低了对资本的依赖度,而且农民工创业成功意味着收入的提高,这也会让企业更多的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力于技术开发,这可以拉动国内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让更多的农民工掌握资本进入市场竞争,农民工的财产性收入自然有所增加,农民工创业者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帮助。本文主要研究了政府政策、创业培训这两者对农民工创业意图的影响,以及创业态度在这之间的中介作用,希望能够通过上述研究,揭示激发农民工创业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内在的规律,政府政策、创业培训、创业态度以及创业意图之间的关系,希望能给农民工创业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支持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关于创业的定义,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进行过界定。德鲁克(2005)认为,创业主要是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以及物质资源,通过高效的管理手段,以此来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1]。Schumpeter(1934)认为,创业的主要任务是将之前没有的生产条件以及生产因素组合起来形成新的东西,然后再加入“生产函数”的体系中[2]。具有一定素质和个性的人在特定环境下发现并抓住机会,进行创新和发展出新的东西来被概括为创业(卢旭,2013)[3]。Gartner(1988)将创业主要描述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创业者的个人特征包括创业者的人格特征、创新性、独特性、谋求新事业的发展;第二部分则是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事物,使得新的组织能够被创造出来,追求更多的利润等[4]。Bygrave(1991)认为创业是一种对现有资源以及机会有用性做出反应的行为,会涉及到
一些经济或者社会行为,它是一种非静态和自我不断强化的过程[5]。Ahwireng-Obeng
(1993)提出创业是通过不断大胆的尝试、创新以及改革,进而提高生产力,这样不但能够增加收入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6]。Rae和Carswell(2000)则提出创业其实是寻找机遇,找不到就创造机遇的过程,并且把找到的或者创造的这些机遇重新整合组建新的公司的过程。Davidsson(2003)提出,在发现新东西或者开发新事物的过程中,新组织和新产品就会出现,这就形成了创业这个过程[7]。Shane和Venkataraman(2004)认为创业是结合两种不同的现象:一个是有事业心的个体,另一个是存在有利机会的结合,“有事业心的人”和“有利机会”对创业的影响是不可以混淆的,并指出“不一样的人他眼里所看到的创业机会是不一样的”(Shane S,Venkataraman S.2000)[8]。
综上所述,我认为创业就是想要创业的人,他们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可以通过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或者创新,创造出比之前更有经济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的东西,因此创业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行为也是一个创造出新事物的过程。
自从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民工创业者越来越多,而且在近些年里农民工创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内学者从一开始研究创业表面多一些逐渐转向研究创业的内在,从之前着重研究感性方面逐渐转到理性的层面,但是与“创业”的定义一样,现阶段的研究对“农民工创业”的界定也还没有达成共识、莫衷一是。
初明达(2008)认为所谓的农民工创业是在利用农民工本身具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知识、技能、观念、思想等方面,再加上所拥有的资金、资源作为相应的辅助,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一系列的生产或者商业的经营活动[9]。郭军盈(2006)结合了创业所具有的一般共性,比如企业家作用、价值创造、组织、创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等,并结合农民工这个主体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认为农民工创业其实是一个过程,农民工依靠自己的家庭或者自己创建出来的新的组织,投入一定的生产成本进去,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或者利用现有的资源去从事一项崭新的事业,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增加财产性收入并不断发展下去的过程,包括集体创业和个体创业两个方面[10]。徐辉等(2008)从外延角度给农民工创业做了一个界定,他认为农民工创业是指农民工在农村扩大他们本身所拥有的产业的规模,包括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或创办企业;积极参与农村举办的组织,开发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并将他们推广出去;兴办第三产业;实现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配件或者服务等[11]。
综上所述,我认为农民工创业就是指农民工这个主体通过新的方法或新的形式从事原来的生产活动或者直接开创出新的产业,农民工创业是一个增加农民工财产性收入的过程。
2.2 政府政策对农民工创业意图和创业态度的影响
通过研究政府政策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影响,李言和魏浩(2013)提出了政府政策是政府经济调控体系中一种支持角色的体现,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制度和工具来引导和促进农民工创业的活动[12]。政府提供的政策不但可以提高农民工创业的技术,增加了农民工创业的机会,激发了农民工创业的信心,而且还会影响国内整体的创业业绩(徐辉、陈芳,2015)[13]。陈文龙(2010)在进行如何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创业实证研究时,发现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创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14]。江苏省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这就需要苏北、苏中地区政府需要改变原来的想法,原来的主要靠劳动力输出来拉动经济必须转变成人力资本引进,这样可以让地方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并把农民工创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卞红兰,许杰等,2011)[15]。由此看出政府对农民工创业的支持与关注,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3.1 研究模型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政府政策、创业培训是否会对农民工创业意图产生影响,通过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之后,对政府政策、创业培训与创业意图的关系,及创业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1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