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政府公信力研究

: 1:新媒体发展,网络环境日趋复杂,政府易于陷入“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逐渐消亡。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视角,通过实地调研,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交叉分析探索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的关联性,得知信息公开的形式、内容、效果均与政府公信力有关联性。运用Pro bit回归模型,有序logistic模型对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数据分析结果展开探讨,得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提高政府公信力,正确认识信息公开,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推进电子政务,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和提高政府透明度。
目录
引言
绪 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政府公信力是公民对政府信任度的体现,是政府的执政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等国家均出现不同程度信任危机,西方学者普遍开始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在我国,政府公信力引起学者关注源于2003年“非典事件”的爆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出现,消食着政府公信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均明确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同时,互联网也发展迅速,进入4G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公民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政府传递出的消息,提高了问题的曝光度,政府公信力遭到挑战,政府的信任危机日益严峻,公信力建设日渐重要,成为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2007年,政府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政府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要切实实行好信息公开,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基于政府信息公开视角研究政府公信力有重大意义,能够更好的针对我国信息公开现状,提出有效的建设政府公信力的策略,从而达到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目的。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立足于我国现阶段政府公信力弱化这一基础,通过分析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特征、表现,使政府公信力的概念清晰化,对推进政府公信力的理论研究具有很大意义。此外,基于政府信息公开视角来研究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视角独特,能够丰富政府公信力理论,能够给实践以指导。这不仅拓展和补充了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公信力的途径,也增补和促进了政府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信力理论的研究。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注重信息公开,加深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理解,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建设途径。
(2)现实意义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拥有的权威性资源,是立身之本,力量源泉,一个公信力高的政府,就会得到公众的支持和拥护。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政府言行不一、统计数据造假、官员腐败等问题逐渐曝光,政府公信力遭到挑战。以政府信息公开为视角研究政府公信力,有利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提高,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增强。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管理者和社会信用的维护者,有较高公信力,公众便会自愿追随与服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发展。政府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正确使用权力,言行一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政诚信文化,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博得更多政治盟友,赢得更多贸易往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普遍开始研究政府公信力。我把它们分为资本说和社会说。资本说认为信任在经济贸易中是必不可少的。在一次经济交往活动中,贸易双方只有信任彼此,才能放心大胆的合作,信任是加速器,能够推进经济贸易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他会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繁荣带来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政府行使政治权力[]。社会说主要从社会学的信任关系来研究政府公信力,代表人物是社会科学家科尔曼、福山与普特兰。Phelan研究了政府失信和民众信任的关系[]。根据社会契约论,政府的权力是公民赋予的,如果公民不信任政府,政府的工作就无法开展,特别是在公共危机的情形下,公民会听信谣言,造成社会混乱。
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转变政府执政理念。许多国家在公共行政改革中,提出“顾客导向”理念,提倡把公民当作顾客去服务,提高公民满意度。根据社会契约论,政府是公民意志的代理者,行使的公共权力是公众授予的,政府要提高公众满意度,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二是提高政府工作绩效。政府要减少公职人员的消极怠慢,不作为就是腐败,避免铺张浪费,争取成本最小化,效率最高化,通过工作绩效的加强,提高政府公信力。三是增强公民政治参与。公民广泛而有效的参与政治生活,可以加强和政府的沟通,将自己意见传达给政府,政府决策更加民主化,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
2.国内研究
2003年“非典”爆发之后,国内学者普遍开始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关于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学者众说纷纭,没有统一意见,综合他们的观点,我把他们分为权力说和能力说。权力说即认为政府是整个社会的权力中心,公信力是政府拥有的一项权威性资源[],因此,政府要谨慎行使权力,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以保证政府权威的持续作用。能力说即认为政府公信力体现政府的能力,一个公信力高的政府,自然能力就强,对待公共焦点问题的处理,赢得公民信任的能力都要高于公信力低的政府。
国内学者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研究基本分为两个角度。一方面是从社会公众角度,增加公民参与,拓宽公民参与渠道,保证公民的话语权。因为增加公民参与,可以使公民对政府行为更加理解,利于政府公信力提高。另一方面是从政府的维度。政府要树立民本意识,摒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加强制度建设,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提高行政水平,把权力约束在框架内。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成果颇丰,在概念界定,研究意义,路径建设等方面皆有建树,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但是,政府公信力涵盖范围广,受时代背景影响深,研究起来并非易事,目前关于政府公信力研究存在不足有以下三点:其一,对政府公信力研究视角不够全面。其二,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其三,研究遵循惯性思维,无法突破惯性模式。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1)政府公信力的理论研究。
我们通过研究将明确一些关于公信力的基本范畴。将政府公信力的涵义清晰化,以公众还是政府为主体,统一明确的概念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利于研究成果的沿袭,增强研究的目的性,开拓研究视角。
(2)基于信息公开的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公信力也得到空前的重视与提高。但是,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方便化,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我国政府公信力面临更大挑战。本文主要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分析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3)政府公信力与信息公开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对政府公信力有深远影响。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进行探究。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通过SPSS交叉分析,分析信息公开的形式、内容、效果和政府公信力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公信力策略研究奠定基础。
(4)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政府的公信力建设与提升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影响因子,调查政府的政策制定,信息公开,政府行为,公民参与情况等,分析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probit模型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重塑政府公信力提供帮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6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