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中的政府回应研究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网络及其构建的网络空间逐渐渗透进社会公众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即时、互动的互联网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为网络群体的各种诉求表达提供了畅通快捷的渠道和平台。对于政府而言,网络反映社情民意有助于提高治理水平,却也为政府带来网络舆情的治理困境。面对网络舆情,政府需要及时回应,正视、引导且利用好网络舆情,掌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提升回应舆情的水平,运用网络化手段处理舆情,安抚民心,实现社会稳定和谐。本文先介绍研究政府回应所处的网络时代背景,研究政府回应的意义,并对网络舆情及政府回应两个重要概念进行阐释,接着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我国网络舆情及政府回应现状,然后结合2016年具体案例进行细化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为政府治理中的网络舆情回应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措施建议。
目录
摘要4
关键词4
Abstract4
Key words4
引言4
一、导论5
(一)选题背景5
(二)研究意义5
1.理论意义 6
2.现实意义 6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6
1.国外研究现状6
2.国内研究现状 6(四)研究目标9
二、网络舆情与政府回应相关理论阐释9
(一)网络舆情9
1.网络舆情的涵义9
2.网络舆情的特征10
3.网络舆情的功能11
(二)政府回应12
1.政府回应的涵义12
2.政府回应的理论基础13
3.政府回应的类型14
三、我国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以及政府回应存在的问题15(一)近期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总态势15
(二)政府回应的问题所在及问题原因分析 17
1.观念认知上落后不到位,忽视舆情和民意,更缺乏有效引导17
2.态度上回避,敷衍塞责,反应迟缓甚至不及时回应17
3.方式上单一粗暴,回应内容空洞不真实、渠道不畅通18
4.制度机制上不够完善,缺乏法制和协调联动机制18
四、网络舆情中的政府回应案例分析18
(一)南海仲裁案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事件回顾19
2、政府回应细化分析20
雷洋事件21
1、事件回顾21
2、政府回应细化分析21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22
1、事件回顾22
2、政府回应细化分析23
五、提高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的的对策和措施23
(一)回应中应坚持的原则23
1、责任原则23
2、主动原则23
3、快速反应原则24
4、信息公开原则24
(二)对策与措施24
1、理念上要认可,态度上要倾听24
2、面对争议,要保持权威中立24
3、面对谣言,要善于澄清,留有余地24
4、面对沟通,要讲究实效24
5、敬畏舆情,放低姿态,不回避矛盾25
致谢25
参考文献26
网络舆情中的政府回应研究
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以及普及,是中国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由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公众生活、娱乐甚至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调查总结结果表明: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网民总数已相当于欧洲人口数量,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6.2%。从网民数量的喷薄增长也可以看出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及其构建的网络空间。网络为人们塑造了全新的生活形态,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已从当初的收发邮件、获取信息发展到网络游戏、人际交往、参与经济政治等多各个方面,网民群众也正在逐步远离传统媒体,进而通过便捷丰富的网络媒体资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在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上,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发表言论、提出意见、表达诉求[1]。这也就意味着,在互联网具有自由互动的先天优势下,网络正成为网络民众需求及诉求的表达、网民进行政治参与的另一畅通快捷的通道。然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另一种形式的社会舆情却不断衍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困境和挑战,对于政府而言,正确应对、引导及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反映政府治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向社会群众展现政府的治理形象和治理态度。
一、 导论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互联网与生俱来的技术优势使得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同时网络的相对匿名性也让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更加自由,这样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技术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在改变传统媒体格局的同时也对传统社会舆论的形成和衍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可见网络的舆论场发展迅速且日益发挥着指数式增长程度的作用和影响。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经济转型的敏感期,转型过程中的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教育、医疗、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假冒伪略、生产安全等问题事件频繁发生,各种涉及层次较深的矛盾开始渐渐暴露出来,且表现形式激烈、负面影响巨大。庞杂的社会舆论在互联网的渲染及推波助澜下不断地发生、发展甚至升级,给党和政府的治理带来的更多更复杂的挑战,于是网络的“舆论场”日益受到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2002年互联网开始介入我国公共事务中来,我国的网络政治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人民的声音,民意的表达,也明确提出了畅通并扩大民众声音表达的平台和渠道、完善对各类舆情的处理应对、收集研判的要求。鉴于互联网的对公众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对互联网的管理以及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确实已经上升到整个国家治理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网络舆情及政府回应的研究既落实了中央要求,也为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发挥政府职能提供了先决条件。
目录
摘要4
关键词4
Abstract4
Key words4
引言4
一、导论5
(一)选题背景5
(二)研究意义5
1.理论意义 6
2.现实意义 6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6
1.国外研究现状6
2.国内研究现状 6(四)研究目标9
二、网络舆情与政府回应相关理论阐释9
(一)网络舆情9
1.网络舆情的涵义9
2.网络舆情的特征10
3.网络舆情的功能11
(二)政府回应12
1.政府回应的涵义12
2.政府回应的理论基础13
3.政府回应的类型14
三、我国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以及政府回应存在的问题15(一)近期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总态势15
(二)政府回应的问题所在及问题原因分析 17
1.观念认知上落后不到位,忽视舆情和民意,更缺乏有效引导17
2.态度上回避,敷衍塞责,反应迟缓甚至不及时回应17
3.方式上单一粗暴,回应内容空洞不真实、渠道不畅通18
4.制度机制上不够完善,缺乏法制和协调联动机制18
四、网络舆情中的政府回应案例分析18
(一)南海仲裁案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事件回顾19
2、政府回应细化分析20
雷洋事件21
1、事件回顾21
2、政府回应细化分析21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22
1、事件回顾22
2、政府回应细化分析23
五、提高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的的对策和措施23
(一)回应中应坚持的原则23
1、责任原则23
2、主动原则23
3、快速反应原则24
4、信息公开原则24
(二)对策与措施24
1、理念上要认可,态度上要倾听24
2、面对争议,要保持权威中立24
3、面对谣言,要善于澄清,留有余地24
4、面对沟通,要讲究实效24
5、敬畏舆情,放低姿态,不回避矛盾25
致谢25
参考文献26
网络舆情中的政府回应研究
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以及普及,是中国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由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公众生活、娱乐甚至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调查总结结果表明: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网民总数已相当于欧洲人口数量,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6.2%。从网民数量的喷薄增长也可以看出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及其构建的网络空间。网络为人们塑造了全新的生活形态,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已从当初的收发邮件、获取信息发展到网络游戏、人际交往、参与经济政治等多各个方面,网民群众也正在逐步远离传统媒体,进而通过便捷丰富的网络媒体资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在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上,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发表言论、提出意见、表达诉求[1]。这也就意味着,在互联网具有自由互动的先天优势下,网络正成为网络民众需求及诉求的表达、网民进行政治参与的另一畅通快捷的通道。然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另一种形式的社会舆情却不断衍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困境和挑战,对于政府而言,正确应对、引导及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反映政府治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向社会群众展现政府的治理形象和治理态度。
一、 导论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互联网与生俱来的技术优势使得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同时网络的相对匿名性也让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更加自由,这样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技术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在改变传统媒体格局的同时也对传统社会舆论的形成和衍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可见网络的舆论场发展迅速且日益发挥着指数式增长程度的作用和影响。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经济转型的敏感期,转型过程中的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教育、医疗、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假冒伪略、生产安全等问题事件频繁发生,各种涉及层次较深的矛盾开始渐渐暴露出来,且表现形式激烈、负面影响巨大。庞杂的社会舆论在互联网的渲染及推波助澜下不断地发生、发展甚至升级,给党和政府的治理带来的更多更复杂的挑战,于是网络的“舆论场”日益受到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2002年互联网开始介入我国公共事务中来,我国的网络政治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人民的声音,民意的表达,也明确提出了畅通并扩大民众声音表达的平台和渠道、完善对各类舆情的处理应对、收集研判的要求。鉴于互联网的对公众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对互联网的管理以及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确实已经上升到整个国家治理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网络舆情及政府回应的研究既落实了中央要求,也为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发挥政府职能提供了先决条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