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村民自治建设探析行政生态学的视角(附件)

: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我国农村治理结构不断改善,农村自治也逐步向现代化发展。但目前村两委的体制性矛盾、不平衡的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及村民自治制度本身设计的局限性使现如今村民自治出现一系列问题。本文将从行政生态学视角出发,分析转型期我国村民自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乡村治理模式改进的必要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一、村民自治建设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框架2
(一)村民自治建设问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2
(二)研究目标与思路3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3
二、关于行政生态学的理论阐释4
(一)行政生态学的兴起4
(二)研究行政环境对于行政管理的必要性5
1.行政环境的含义 5
2.行政环境与行政系统5
三、村民自治中的行政生态:问题及原因5
(一)我国村民自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5
1.村民自治治理绩效不佳的窘境——基于河南中部某村庄农户独生子女补贴落实情况的案例研究 5
2.村民自治实施程序不规范 6
3.不适于现实需求的粗放管理方式6
4.民主选举问题重重7
5.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渠道不畅通7
(二)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基于行政生态学的视角8
1.目前农村经济环境对于村民自治系统的消极影响8
2.目前政治生态环境对于村民自治的制约8
(1)我国农村组织在组织设计上行政色彩浓厚8
(2)参与农村基层管理的各主体职、责、权界限不清8
我国村民自治建设未来展望9
建立良好的农村经济生态环境9
1.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提高农民生活水平9
2.建立村干部的合理收入机制9
(二)建立良好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9
1.完善的村民监督体制9
2.建立责、权、利对称的国家治理结构10
致谢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0
参考文献11
附录A 问卷调查12
农村村民自治建设探析
——行政生态学的视角
引言
引言
新时期以来,我国农村民主化进程日益加快,《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给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指导思想。但目前村民自治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农村民主选举手段不正当、民主决策不科学、民主管理不民主、民主监督无用处及村民自治变成了村官自治等,使村民感到不平等、不信服,甚至对一些决策“不买账”,对村委会抵触的现象,越级上访情况普遍存在。本文重点分析目前乡村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如贿选、自治程序不规范、自治绩效不彰等,并通过案例调查及问卷分析,尝试探讨改进目前局面的可行举措。
一、村民自治建设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框架
(一)村民自治建设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关于村民自治建设的问题,不少学者仅从制度方面的原因去探讨我国村民自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则结合行政生态学的视角从社会环境方面去深层次分析村民自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村民自治治理绩效的制度建设及改革举措。
(二)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案例研究及问卷统计,了解目前村民自治建设的现实情况,找出目前村民自治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分析原因,探讨其改善村民自治治理绩效的举措。
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目前我国村民自治问题提出的必要性及意义,从而明晰本文的写作目的;其次,利用行政生态学的理论分析行政环境对于村民自治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及问卷调查明确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进行原因分析。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首先将选择一个河南农村贫困家庭独生子女补贴迟迟未能发放的案例进行分析,反映农村自治绩效不佳的状况;其次,将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村民自治参与的状况、贿选严重情况、村民村治满意度情况等;最后,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实际,提出改进当前农村自治问题的举措。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查阅以往学者对于村民自治建设的文献及学习行政生态学的相关论著,分析目前农村村民自治建设的显著问题及改善的举措。
(2)案例调查法:通过实证调查,了解目前村民自治建设的现实状况及原因。
(3)问卷研究:通过问卷数据统计,对村民自治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数据来源:本文问卷调查采用网上发放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有效问卷96份。数据大部分来源于中部农村地区,因此下文的数据结果将在中部地区更具有典型性。
二、关于行政生态学的理论阐释
(一)行政生态学的兴起
生态学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食物短缺,拯救环境系统的强烈呼声促进生态学的发展。行政生态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和发展的。1947年,美国学者约翰高斯发表的《政府生态学》一文,提出了行政生态的问题。里根斯弗雷德1957年和1961年分别发表了《比较公共行政》及在此基础上写成的《公共行政生态学》,其后又连续发表了相关论著。在这些论著中,他把行政现象和行政行为与行政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背景等联系起来考察,并从行政的经济环境方面将行政管理分为三种模式:其一为农业社会行政模式,亦即融合型行政模式,这一模式下由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不成体系,社会分工不明确,这一情形下没有科学化的行政机构,行政行为与诸如立法、司法、军事、经济等其他的社会行为是相互参杂的。其二为工业社会行政模式,又称衍射型行政模式,这一模式下由于工业社会由于整个社会分工明细,所以政府职能也是十分明确的,有着科学的行政机构、各司其职的行政部门及高效率的员工。其三为过渡社会行政模式,又称棱柱型行政模式。由于中国目前农村制度及社会层次的复杂性,仅有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和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并不能全面、完整地刻画其复杂的行政特征,因此中国社会明显处于“棱柱型行政模式”,即介于农业社会及工业社会之间的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社会模式。棱柱型行政模式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异质性;所谓“异质性”,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阶段里,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规章制度、意识流。第二,重叠性;公共行政的重叠性,即行政机构的重叠,具体地说是指,行政机构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行政行为往往受到宗族、传统文化、经济地位等所主宰,而不受行政标准所决定。第三,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即是指政府所制定的法令和政策不具有操作性。它在过渡社会主要表现为宪法的形式主义,行政政治化和程序的仪式化等几个方面。而形式主义与特权阶级相结合,就会产生许多不足和弊病。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现象,即从公共行政的外部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外部关系着手,去分析一个社会的行政制度和行政行为,使行政学摆脱了那种就行政论行政,抽象地讨论行政原则的弊病,从而给予行政实践科学的指导原则与可行的行政方法。要改善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不应该仅仅在行政系统内改革,而应该更多关注行政系统外部,考察一国的行政与该国的行政环境的关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20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