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城市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的非机动车道优化设计以健康东路为例

为了提高淮安市健康东路非机动车道电动自行车的出行安全和效率,减少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本文首先调查了健康东路非机动车道的电动自行车驾驶者特性、道路交通条件、电动自行车车辆特性三个方面,对其交通安全进行分析。接着,选出交通设施,道路条件,交通管理三个因素,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一致性检验,以一致性检验得出的权重作为各评审要素的权系数行向量,用模糊评价法对淮安健康东路非机动车道的交通安全做出总评价。最后,结合影响非机动车道交通安全的因素,从线形优化、平面交叉口优化、交通标志标线优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措施。关键词 电动自行车,非机动车道,交通安全评价,优化
目 录
1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 本文研究思路 4
2 淮安市健康东路非机动车道的调查与分析 4
2.1 健康东路非机动车道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问题调查与分析. 5
2.2 健康东路非机动车道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交通安全问题调查与分析 5
2.3 健康东路非机动车道道路条件调查与分析 7
3 淮安市健康东路非机动车道的交通安全评价 10
3.1 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11
3.2 健康东路非机动车道的交通安全影响因素评价 12
3.3 健康东路非机动车道的交通安全评价 17
4 淮安市健康东路非机动车道的优化 18
4.1 线形的优化 18
4.2 平面交叉口优化 19
4.3 交通标志标线的优化 21
结 论 23
致 谢 .24
参 考 文 献 25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我国一般工人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并且由于其具有便捷、环保、节能的优势,使它的生产量,销售量都逐年的增加。日常生活中的电动自行车数量在近些年迅速增加,这无疑给现在的城市交通管理人员出了一个难题,一方面电动自行车给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每年发生的与电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自行车不遵守交通规则有关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如何处理平衡好市民日常出行需要和城市交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降低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率、确保行驶安全、保证道路畅通,这个课题从现在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城市交通管理部门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1]。
健康东路位于淮安市商业中心区域,是淮安市交通最拥堵的路段之一,其中非机动车造成的问题尤为严重,由于初期设计规划不合理,在上下班高峰期该节点经常发生交通拥堵、混乱。由于电动自行车车身外壳多用塑料制造,导致了它的稳定性极差,而且电动自行车体积小速度快非常灵活,驾驶者常常图方便,在骑行过程中忽视交通规则,这不仅给自身,也给他人的人生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在针对健康东路发生的多起由电动自行车引起的交通事故的案例分析中,发现事故的原因不仅仅是骑行人的违章行车,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不合理的非机动车道设计引起的。所以研究适合电动自行车行驶的道路交通环境,并根据电动自行车的行驶特性、综合考虑骑行者的特点来全面分析它的安全特性,从而对非机动车道做出优化改善,就是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的内容。通过对其研究可以为淮安市健康东路电动自行车专用道系统设计和城市交通管理等方面提供现实依据,为其统筹交通秩序管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不良影响等提供了现实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电动自行车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并投入市场的,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电动自行研究的国家之一,并且也很快将其商品化,由于电动自行车体积小,占地空间小,操作灵活等特点,很快就在世界上掀起热潮。再加上其环保绿色的特点,国外的学者更加重视对电动自行车的研究。
国外也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问题,Jennifer Dill和Christoper Monsere基于对交通冲突技术的研究,并且在实际中观察了它对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安全的影响[2]。他们将机动车停车线提前,并在bike box安全区域前面和后面的信号交叉口进行视频观测,以视频观测结果为依据研究了右转机动车与直行自行车交通冲突现象,并以此对设置了bike box的道路交叉口进行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设置bike box区域可以有效减少右转机动车与直行自行车的冲突,从而提高非机动车在交叉口的行驶安全[3]。
Weinert Jonathan X,Christoper R Cherry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研究了非机动车的驾驶者在骑行过程中感觉到的冲突来源。调查结果表明,电动自行车驾驶者感觉到的冲突来源主要是在非机动车道上的其他非机动车和行人;而对于自行车驾驶者而言,他们感受到的威胁来源主要是交叉口的混合车流。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得到这样的结论: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的驾驶者之所感受到的威胁的不同的原因是电动自行车的速度比自行车快得多,所以电动自行车容易被非机动车道上其他慢速的交通参与者干扰[4]。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进行对自行车交通的研究,但是如果细分到电动自行车的话,国内对其进行的研究却很少,大部分学者还是仅仅将其放到与自行车一样作为非机动车一个整体来研究[5]。国内交通学界的学者对电动自行的研究和认识还停留在它的车辆性能层面,但是对它的交通安全特性却鲜有关注[6],更不用说将电动自行车放在路段,交叉口来进行基于交通冲突的研究。
2013年,周钊在硕士论文《非机动车道的利用率与宽度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中主要研究了非机动车道宽度与非机动车道利用率在各种不同交通环境下的的关系,其中研究的主要交通环境是机非混行道路的路段,着重对现在的交通状况数据进行采集,然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工作。运用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建立非机动车道利用率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对现代城市交通规划、安全、组织的指导[6] 。
2014年,朱彤在期刊《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优化措施研究》中主要从安全角度以及交通系统组成的三要素(人、车、路)出发,重点提出相关安全优化对策:将有效的逆反射技术和道路优化设计中时空分离理论应用于交通系统中,并对交通行为进行约束与控制[7]。
2014年,赵书亚在期刊《浅议电动自行车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及管控》要建立健全有关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的法规,并严格执法加强管理。要与时俱进随机应变,研究制定相应适应电动自行车现状的管控规范[8]。
2014年,董艳涛在硕士论文《城市道路电动自行车交通特性研究》中研究了电动自行车流密度—流量的关系,计算出电动自行车流最佳密度,确定本文数据属于不拥挤的情况;进而建立了不拥挤的情况下电动自行车速度—密度的关系模型,并使用迭代回归方法标定模型参数。最后从宏观层面得到无物理隔离路段电动自行车流越线行驶的临界速度、临界密度、临界流量。在微观层面建立了考虑电动自行车流量与相邻机动车流量影响的电动自行车个体越线行驶概率模型[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1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