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内部出口选择行为研究

在校园内教学楼中,当行人需要从自己所处位置到达步行空间外部和目的地时需要对自己所要通过的安全出口进行选择,所以本文主要对行人出口选择进行研究。文中分析教学楼的空间设施布局,其中楼梯、走廊等各类设施布局的影响因素。并且对行人的自身需求以及其他因素进行分析,例如时间、目的地、距离等影响因素。再进行出口行人量调查和影响因数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定义不同的变量值,从而构建Logit模型,通过模型得出的结论来对影响因素进行说明。最后阐述教学楼内部行人在进行安全出口选择时的影响因数,分析根据距离和时间以及目的等因素对行人选择安全出口策略的影响。关键词 空间特性 行人行为特性 Logit模型 出口选择策略
目 录
1 引言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2
1.3.1 研究意义 2
1.3.2 研究目的 2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3
1.4.1 技术路线图 3
2 影响行人选择安全出口的因素分析 4
2.1 行人属性 4
2.2 其他因素 4
3 教学楼设施空间特征研究 5
3.1 教学楼设施布局 5
3.2 教学楼内行人走行特性分析 7
4 教学楼行人出口选择行为测评 8
4.1 教学楼行人选择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与处理 8
4.2 教学楼行人出口选择的Logit模型构建 13
4.2.1 基于Logit模型的数据统计 14
4.2.2 基于Logit的因素模型 16
5 基于Logit模型行人走行有效因素分析 16
5.1 时间因素 16
5.2 距离因素 17
5.3 目的地因素 18
5.4 结伴因素 18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1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课题研究背景
人是社会活动和交通系统的主体,行人出行选择的方式有很多飞机、汽车、步行等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然而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使用最频繁的是步行,步行是行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交通方式,也是其他工具替代不了的。出门步行是一种最基本的出行方式,行走的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评价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在校园教学楼内部,楼梯、走廊等各类设施都需要满足行走的需要,学生基本用步行的方式在教学楼内活动,活动的质量由行走的服务水平来决定。
大型步行设施的空间特征对行人的安全出口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人们对于步行设施的规模和形态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大型步行设施建筑空间本身却仍存在许多行人选择问题,对于行人选择安全性从设计到分析评价等若干方面都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了行人更多的出行需求,从而引发了居民出行时对各种大型步行设施和步行空间的需要。这些对步行空间的需要带动了城市大型行人步行设施朝着更为立体和复杂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城市中心和繁华地段高昂的土地价格也要求步行设施建造者在建设步行设施时尽可能地增加单位面积的可容纳行人数量,从而充分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的价值。大型综合性步行建筑设施的广泛建造与应用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兴起的。
建筑综合体的兴起,正是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上集合了多种复杂的功能。这些大型步行设施运行方式多样、结构形态复杂、建设周期长、功能全面、人员素质层次多样,并且通常规模巨大,行人流线复杂,这就给行人选择和应急组织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大型步行设施内对步行空间进行合理布局至关重要。它严重影响着正常行人选择过程中的所用时间、拥挤程度、移动距离、和该步行设施的集散能力与安全性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有关步行空间行人行走的课题已经有半个世纪的研究经验了,由于此类课题不断深入,所研究的范围和研究领域都在不断的扩大,对于在空间内行人行走时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也随着不断深入研究。针对步行空间行人行走的研究主要采用影像、行人的交通行为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获得相关研究数据,建立量化模型,来更好的研究空间内行人微观走行行为分析、行人选择行为建模和行人走行仿真研究。
在19世纪 70 年代,英国学者 JFruin [5]在行人行走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他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得出行人的平均行走速度和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并且在研究中引入了服务水平的概念。日本学者 Togawak[1] 和前苏联学Predtechenskii [3]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统计学的相关理论,总结出可以量化的行人运动特征指标和计算公式等。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针对空间内行人安全行走的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进行的研究针对心理特征和行人的行为特征进行收集数据分析。
曹守华等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出站楼梯处乘客排队机理[6];胡清梅等分析地铁车站出口布局变化对人群选择性能的影响程度[10]等。宋卫国[2]等在元胞自动机模型基础上丰富了相互作用力的想法,提出人群彼此之间甚至任何环境之间不仅存在着摩擦力、排斥力也同样存在着吸引力,然后通过对各种力之间的具体分析和量化,建立起了新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李建等[5]考虑了拥挤穿行行为建立了行走过程中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分析了密集人群室内行走过程中拥堵概率。卢春霞[3]从微观角度建模和仿真高密度下人群中个体的运动和受力,研究了非理想状态下密集人群个体间的受力情况。
综上所述,学者们一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人群的交通特性行为进行了研究,如行人路径选择行为、碰撞规避行为、行人自组织行为、到达和离去行为、徘徊行为等。一方面,对行人宏观交通特性和微观交通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然而由于行人运动的多样化(heterogeneous),空间地域的差异使得研究成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此,行人建模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13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