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公路路侧安全设计

一级公路路侧安全设计
当前社会,各个国家对于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掀起了全球范围对于交通事故斗争的新高潮。对改进道路设计来改善交通安全状况十分重要,同时,路侧安全设计的防护措施已经是提高道路安全状况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先介绍了我国一级公路路侧的安全状况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路侧安全设计先进理念和方法,从路侧交通安全综述、路侧交通事故特征一级路侧事故成因分析等多个角度,着重介绍了一级公路路侧事故的特征,与一些关于一级公路路侧安全设计的理论基础,对实际案例的路侧安全防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以淮安市G205国道路侧改善为例,通过对该路侧安全现状的调查,分析出调查G205国道出现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依据淮安市G205国道路侧的安全现状,结合公路路侧交通安全设计原则,对标志、路肩、边坡等交通设施进行了交通安全设计方法探讨,为淮安市G205国道路侧安全设计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交通安全,一级公路,路侧事故,安全防护
目录
目录    0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3
2  一级公路路侧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4
2.1  一级公路路侧安全综述    4
2.2  一级公路路侧交通事故特征    4
2.3  一级公路路侧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7
3  一级公路路侧交通安全设计理论基础    8
3.1一级公路路侧安全设计的设计理念    8
3.2一级公路路侧安全设计的设计内容    9
4  实例分析    11
4.1 淮安市G205国道路段概况    11
4.2 淮安市G205国道路段改善方案    16
结论    18
致  谢    19
参 考 文 献    20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公路事业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发展的同时随之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也越发明显,因为路侧的安全问题的交通事故也是越来越多。公安部门对2003、2004、2005年的一级公路路侧事故统计,路侧事故占据了总事故数的8%,其中8%的事故中却有12%的死亡人数,从此中可以看出,路侧交通事故所导致的严重性高的多。国外也有对此进行研究统计,路侧事故数占据了总事故数的30%,同样道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路侧事故都很严重。路侧线型条件差、道路等级低、路侧安全防护措施不足以及路侧多是险要路段等原因是导致路侧多事故的主要因素,所以,要针对公路路侧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道路安全性能,改善路侧事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我国提高公路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于国内,国外关于路侧安全的研究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例如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对于路侧的研究,路侧的安全措施都很成熟,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因此路侧安全措施都有局限性,我国并不能忽略本国国情照搬别国的路侧设计方法,只能结合我国现有国情的基础上,吸取发达国家的良好方案加以改造,研究出属于我国的路侧安全方案措施。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国交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推进现代化交通事业的发展。不容置疑,尽可能地通过技术手段和措施,减少车辆路侧事故频率、降低路侧事故的严重程度,对于提高我国公路路侧安全水平,减少人员伤亡数量,全面提高我国道路安全水平、缓解我国当前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路侧安全设计已经是我国对于提高公路路侧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级公路是一种高等级公路,技术等级高、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作用显著、造价低等是其作为高等级公路的重要特点。但是,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也随之带来了诸多的交通安全问题,近些年,高等级公路事故频发,降低交通事故,保证行车安全是有关公路主管部门的主要目标。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早在1967年的时候,美国AASHTO就发布了有关于公路安全设计这方面的报告,其中主要陈述了公路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下随之带来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有关于路侧安全设计的见解,其中,提供9m的净区是由这本书首次提到的[1]。
1969年,国家公路研究合作计划NCHRP在报告中发表了护栏设置的条件、设计和维护标准,然后在1971年,又发表报告,此次对护栏的维护标准和使用条件进行了归纳综合总结,其中还提到了防撞垫的概念[2]。
1971年,公路研究委员会会序号为343的记录(TRR-343)刊登了(护栏分析的一般计算机程序)文章,随后计算机称为路侧安全设计的重要工具,1972年,公路研究委员会会序号为386的记录刊登了《新型护栏端头评价》论文,主要讲述了用于波形梁的BCT护栏端头的开发[3],不久,BCT护栏端头得到了改进,改进后的护栏端头被广泛用于波形梁护栏,自从具有阶梯特征的BCT护栏端头被应用后,其他形式的护栏端部处理方法与设施逐渐涌现。
由上面可以看出来,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路侧安全设计,一开始只是对路侧的安全威胁性有认知,不久之后,就开始着重对路侧安全设计这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特别是护栏这一方面,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对护栏这方面有较高的研究,出版了护栏设计指南这块,在同一个时期,日本和欧洲也在护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994年,我国制定了交通行业标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074-94),对路侧护栏、中央分隔带护栏、桥梁护栏、隔离设施、防眩设施、视线诱导设置原则、设置条件、设计和施工要求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4]。
2001年,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中开发出第一个适合我国的针对山区公路危险路段的座椅式护栏。
2012年,牛晓旭在山区高等级公路路侧安全评价及容错技术研究中,讨论了山区高等级公路的路侧侧环境的评价模型,及防撞桶和紧急停车带的防护性能的研究。
总的来说,我国公路侧安全状况较好,路侧安全隐患更多存在低等级公路中,路侧安全相关研究多年来偏重于护栏设施。此外,已由成果多以标准规范形式体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28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