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电动自行车骑手风险驾驶行为调查与安全方案设计
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针对电动自行车普遍使用与社会上电动自行车意外事故时常发生的现象,本文深入探究淮安市电动自行车风险驾驶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从人—车—路三方面考虑,将电动自行车骑手风险驾驶行为划分为交通意识性缺乏行为、错误习惯性交通行为、受激交通行为与设备不齐全这一外在因素影响的交通行为。通过分析成因、制作问卷、初步调查、正式调查的步骤,采用SPSS与AMOS软件进行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与路径分析,验证各因素的拟合度并得到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最后根据淮安市实际情况设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以提高骑手出行的安全率,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关键词 电动自行车,风险驾驶行为,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路径分析,安全措施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外研究现状 1
1.3 国内研究现状 2
1.4 研究意义和目的 4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5
2 电动自行车特性 6
2.1 电动自行车交通特性 6
2.2 电动自行车物理特性 6
3 电动自行车风险驾驶成因 7
3.1 自身因素 8
3.2 外在因素 9
4 电动自行车风险驾驶行为因素的初测评定 11
4.1 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 11
4.2 分析初调查数据 11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15
5 电动自行车风险驾驶行为因素的最终评定 32
5.1 正式调查问卷的分析评定 32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32
5.3 路径分析 37
6 安全方案设计 47
6.1 问题原因总结 47
6.2 安全改善措施的制定 47
结 论 50
致 谢 52
参考文献 53
附 件 54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出行方式逐渐趋向多样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无疑会出现一些交通上的问题。近几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交通方式的变化使得电动自行车的数量所占的比例普遍超过其他交通方式的比率,其优势获得了大多数人的青睐,电动自行车的便利性和快速性成为了人们改变出行方式的理由。现如今人们普遍关注的是私家车、汽车在出行时对道路交通产生的影响过于关注其在道路驾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却忽视了那些选择电动自行车出行方式的人群,被忽视的这批电动自行车骑手往往是交通意外中的弱势群体,其发生意外的危险程度远远超过驾驶员的危险性,其发生交通事故的严重性也会远远超过汽车驾驶员。
我国对汽车驾驶风险行为的评定还是较为关注,但对电动自行车骑手风险驾驶行为的研究还比较少,而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同样较为严峻。电动自行车的普遍使用是社会中交通事故屡屡发生的必要因素之一,那么研究电动自行车骑手风险驾驶行为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要研究其风险驾驶行为,还要对其做出一定的安全措施进行应对,尽可能地降低社会上电动自行车事故发生的风险率,优化交通的管理,另一方面更是保护电动自行车骑手的人身安全。
1.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交通方面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从人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交通事故中驾驶骑行者的人群差异,不仅仅是人的年龄与性别方面着手,更多的是分析探讨驾驶骑行人员内在的个性与心理差异。
McKnight[1]从人口构成方面分析研究并得到的结论,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驾驶员(1625岁)和老年驾驶员(大于60岁)是单位人口交通事故率发生比较高的年龄段,年轻人因为冲动或者经验不足易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而老年驾驶者因为反应迟钝或者错做事不够灵敏,也会带来高的意外事故率。Mallia L [2]认为在驾驶过程中,很多危险驾驶行为 如酒后驾驶、逆行行驶、超速、驾驶过程中注意力分散等都会成为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经过研究发现在这些危险驾驶行为中,驾驶员的性别、年龄和人格特质起了重要作用。
其他研究发现,TaubmanBenAri等[3]研究发现外向型性格更容易造成驾驶行为的错误,性格外向的人在心理、行为等方面都表现的较为冲动,思维方面的缜密性欠缺较多,因此在驾驶操作方面的疏忽较内向型性格相对更多,除此之外,违法行为与性格方面也有类似的关系。神经质又称情绪稳定性,与人对情绪的调节能力有密切的关系,?eibokait? L [4]发现,神经质与攻击性、厌恶性驾驶行为相关,更易诱发驾驶疲劳,驾驶疲劳可间接性导致交通风险事故。研究发现神经质是导致风险驾驶行为和攻击性驾驶行为的间接性因素,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人格特质与交通风险事故有一定的相关性。
为了研究交通事故发生原因与骑行人风险感知的关系,Scialfa Charles等人[5]在澳大利亚对驾驶员的风险感知进行了测验,通过给试验者一些精短的交通场景的视频,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指出存在的交通冲突,即拍摄车辆与其他车辆之间是否存在冲突事件。基于驾驶人群对交通冲突做出评定的反应时间,失误率和误判率之间的差异,预测了人群特征,得出即使试验者们的年龄和反应时间相同,新手和熟练人群之间应对风险情况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新手明显比熟练车手反应要慢。
而在驾驶过程中,人们通过风险感知,会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相应的判断并采取紧急避险的措施,从而躲避交通危险事件。为了检测骑行者对紧急情况处理的效率,Borowsky A等人[6]采用视频场景实验法,选取人口密集的社区路段和行人较为稀少的城市支路两种动态场景,以经验丰富的骑行者和没有经验的年轻骑行者为调查人群目标,进行了行人识别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骑行者社区道路上更易注意来往行人;当行车时发现来往的行人,经验丰富的骑行者更会去处理紧急情况,且处理事件的效率比没有经验的年轻骑行者高。
国外研究者发现人的年龄和性别性格是驾驶员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汽车驾驶方面,包括电动自行车在内的非机动车驾驶员发生交通意外时也存在这些人为方面的因素差异。除此之外国外研究者对于电动自行车骑行方面的研究更是十分深入,比如Cherry 等[7]分析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相关行为特征,从电动自行车特性方面入手,探求电动自行车特性对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Taylor[8] 通过实验研究了最佳的自行车减速度,指出自行车在不同条件下制动减速度极限值,测定了车辆加速到正常行驶速度时的加速度值。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外研究现状 1
1.3 国内研究现状 2
1.4 研究意义和目的 4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5
2 电动自行车特性 6
2.1 电动自行车交通特性 6
2.2 电动自行车物理特性 6
3 电动自行车风险驾驶成因 7
3.1 自身因素 8
3.2 外在因素 9
4 电动自行车风险驾驶行为因素的初测评定 11
4.1 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 11
4.2 分析初调查数据 11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15
5 电动自行车风险驾驶行为因素的最终评定 32
5.1 正式调查问卷的分析评定 32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32
5.3 路径分析 37
6 安全方案设计 47
6.1 问题原因总结 47
6.2 安全改善措施的制定 47
结 论 50
致 谢 52
参考文献 53
附 件 54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出行方式逐渐趋向多样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无疑会出现一些交通上的问题。近几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交通方式的变化使得电动自行车的数量所占的比例普遍超过其他交通方式的比率,其优势获得了大多数人的青睐,电动自行车的便利性和快速性成为了人们改变出行方式的理由。现如今人们普遍关注的是私家车、汽车在出行时对道路交通产生的影响过于关注其在道路驾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却忽视了那些选择电动自行车出行方式的人群,被忽视的这批电动自行车骑手往往是交通意外中的弱势群体,其发生意外的危险程度远远超过驾驶员的危险性,其发生交通事故的严重性也会远远超过汽车驾驶员。
我国对汽车驾驶风险行为的评定还是较为关注,但对电动自行车骑手风险驾驶行为的研究还比较少,而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同样较为严峻。电动自行车的普遍使用是社会中交通事故屡屡发生的必要因素之一,那么研究电动自行车骑手风险驾驶行为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要研究其风险驾驶行为,还要对其做出一定的安全措施进行应对,尽可能地降低社会上电动自行车事故发生的风险率,优化交通的管理,另一方面更是保护电动自行车骑手的人身安全。
1.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交通方面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从人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交通事故中驾驶骑行者的人群差异,不仅仅是人的年龄与性别方面着手,更多的是分析探讨驾驶骑行人员内在的个性与心理差异。
McKnight[1]从人口构成方面分析研究并得到的结论,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驾驶员(1625岁)和老年驾驶员(大于60岁)是单位人口交通事故率发生比较高的年龄段,年轻人因为冲动或者经验不足易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而老年驾驶者因为反应迟钝或者错做事不够灵敏,也会带来高的意外事故率。Mallia L [2]认为在驾驶过程中,很多危险驾驶行为 如酒后驾驶、逆行行驶、超速、驾驶过程中注意力分散等都会成为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经过研究发现在这些危险驾驶行为中,驾驶员的性别、年龄和人格特质起了重要作用。
其他研究发现,TaubmanBenAri等[3]研究发现外向型性格更容易造成驾驶行为的错误,性格外向的人在心理、行为等方面都表现的较为冲动,思维方面的缜密性欠缺较多,因此在驾驶操作方面的疏忽较内向型性格相对更多,除此之外,违法行为与性格方面也有类似的关系。神经质又称情绪稳定性,与人对情绪的调节能力有密切的关系,?eibokait? L [4]发现,神经质与攻击性、厌恶性驾驶行为相关,更易诱发驾驶疲劳,驾驶疲劳可间接性导致交通风险事故。研究发现神经质是导致风险驾驶行为和攻击性驾驶行为的间接性因素,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人格特质与交通风险事故有一定的相关性。
为了研究交通事故发生原因与骑行人风险感知的关系,Scialfa Charles等人[5]在澳大利亚对驾驶员的风险感知进行了测验,通过给试验者一些精短的交通场景的视频,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指出存在的交通冲突,即拍摄车辆与其他车辆之间是否存在冲突事件。基于驾驶人群对交通冲突做出评定的反应时间,失误率和误判率之间的差异,预测了人群特征,得出即使试验者们的年龄和反应时间相同,新手和熟练人群之间应对风险情况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新手明显比熟练车手反应要慢。
而在驾驶过程中,人们通过风险感知,会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相应的判断并采取紧急避险的措施,从而躲避交通危险事件。为了检测骑行者对紧急情况处理的效率,Borowsky A等人[6]采用视频场景实验法,选取人口密集的社区路段和行人较为稀少的城市支路两种动态场景,以经验丰富的骑行者和没有经验的年轻骑行者为调查人群目标,进行了行人识别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骑行者社区道路上更易注意来往行人;当行车时发现来往的行人,经验丰富的骑行者更会去处理紧急情况,且处理事件的效率比没有经验的年轻骑行者高。
国外研究者发现人的年龄和性别性格是驾驶员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汽车驾驶方面,包括电动自行车在内的非机动车驾驶员发生交通意外时也存在这些人为方面的因素差异。除此之外国外研究者对于电动自行车骑行方面的研究更是十分深入,比如Cherry 等[7]分析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相关行为特征,从电动自行车特性方面入手,探求电动自行车特性对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Taylor[8] 通过实验研究了最佳的自行车减速度,指出自行车在不同条件下制动减速度极限值,测定了车辆加速到正常行驶速度时的加速度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