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昌龄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论王昌龄诗歌中的女性形象[20191216202109]
内容摘要:王昌龄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共有三类:闺阁中的女子、宫中的女子以及劳动中的女子。一方面诗人通过对女子形象的描写,表达战争为女性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这一内容与王昌龄创作的边塞诗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劳动中的江南女子则展现出纯真和自然之美,又是闺阁中以及宫中女子所无法比拟的。三类女性中,王昌龄描写宫中女子的诗歌最多,在描写宫女生活状态的同时,也将个人情感寄托在这些女性身上。既替宫女虚度光阴哀伤,也为自身的一腔热血和女子娇美的容颜都不为统治者所重视而愤懑不已。总体说来王昌龄创作的女性形象诗歌不仅仅是为女性而写,更为他自己的人生抱负而写。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王昌龄诗歌女性形象
目 录
一、 引言 1
二、 王昌龄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分类 1
(一)王昌龄诗中闺阁女子的形象 1
1.在闺中等待夫归的妇人 1
2.夫婿凯旋的妇人 3
3.尚未出嫁的贵族少女 3
(二)王昌龄诗中宫中女子的形象 4
1.失宠的宫人 4
2.痴痴盼幸的宫人 4
3.孤独的宫人 5
(三)王昌龄诗中劳动女子的形象 6
1.浣纱女 6
2.采莲女 6
三、 王昌龄诗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7
(一)容貌和神态 7
1.绝美的容颜 7
2.慵懒的神态 8
(二)心理活动 8
四、 王昌龄创作女性主题诗歌的原因 9
(一)传递男子归家的愿望 9
(二)为荒废年华的宫女抱不平 9
1.君王的喜新厌旧 9
2.男女双方的不平等 10
(三)寄寓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慨 10
五、 结语 11
致 谢 14
论王昌龄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一、引言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后人称他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年近不惑才中了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随后又贬至岭南,当时的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密切。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尤其是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全唐诗》中共收录王昌龄诗歌161首,其中女性题材的有20篇。这些诗可以按不同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描写闺阁女子的诗、描写宫中女子的诗和描写劳动中女子的诗。
王昌龄笔下的闺中少妇,欲思还掩的模样,不仅显得娇羞迷人,更让人深刻体会到战争的破坏力,损毁城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破坏了普通百姓夫妻间的恩爱感情,深深的勾勒出王侯将相家族荣耀背后的孤寂;他刻画的宫人,全篇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透露出幽怨的感情,虽怨却不恨;他描写的江南民间女子,以清新脱俗的形象展现在世人眼前,诗人在赞叹她们的美貌的同时,也为当下没有吴王夫差这类暴君的存在,使得女子们可以自由出现在河边而感到庆幸。
二、王昌龄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分类
王昌龄诗歌作品中涉及的女性形象共有三类,首先是闺阁中妇女,其次是宫中女子,最后是劳动中的女子。
(一)王昌龄诗中闺阁女子的形象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女子都是克己守礼,矜持至极的,丈夫外出时,妻子要在家中操持家务,但对于很多丈夫远在战场上拼搏的妻子而言,常年见不到自己丈夫所产生的思念之情,不禁让人唏嘘。
1.在闺中等待夫归的妇人
古代女子受封建礼教约束,生于王公贵族家庭的女性更为苛刻。仅从常理看,夫婿外出征战,妻子独守家中必定会担忧丈夫的安危,表现出憔悴和不安都是理所应当的。但由于封建礼教的约束,出身权贵世家的女性,非但不能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还须打扮好自己,在人前扮演出一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的女子,一个支持丈夫建功立业、为国尽忠的好妻子的形象。
首先看这方面的代表作《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少妇“凝装”登翠楼,显然是在眺望远方。远方有什么?有她征战在外的夫婿。写闺情的诗,第一句却先压抑感情,直说少妇不知愁,第二句重点描写少妇的妆容和行踪。没有丈夫的陪伴,她还能如此闲情逸致装扮好自己外出赏景,这看似不合理的场景在杨柳的催化下顿时有了新的解释。翠楼上的少妇是否真的不知愁,这一点的解读尤其重要。结合最后一句“悔教夫婿觅封侯”来看,闺中少妇并非如起先说的那样简单。
一方面她确实是真的“不知愁”,盛唐国力昌盛,显然她对自己的丈夫可以凯旋而归、加官进爵有着十足的信心,她所不耐的是夫妻分离;一方面她曾经“不知愁”,但是在满目春色的环境下,她的愁渐渐被勾了出来。一个“忽”字,瞬间让她积怨已久的愁思全部迸发外露,对当初劝勉丈夫征战建立功业之事后悔不迭;另一方面,她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自己的愁思有多深,只是碍于封建礼教的约束,不得不压制住,控制自己的情绪,仍然表现出一副大户人家的矜持和坦然。
正因此诗有诸多的情绪转折在内,才能“以深切的情思、细腻的笔触,委婉曲折地表达了缠绵的相思之情和深沉的怨叹而被赞誉为‘绝句中之极品’(顾璘《批点唐诗正音》),‘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黄生《唐诗摘抄》)”。 同样表达女性在家中盼望夫归的诗作还有很多,比如《乌栖曲》:
白马逐朱车,黄昏入狭邪。柳树乌争宿,争枝未得飞上屋。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
前四句并未出现人物,一味写景,两处景色有一个共同点——归家。日暮黄昏落下,群鸟争相返巢,但是东房少妇的夫婿尚从军在外,还未归来。从末句可以得出两种猜想:第一,每日暮色降临,本该属于夫妇二人的时间,现在却要靠乌啼才能分辨出原来已经这么晚了;第二,少妇每天都坐在窗前盼望着,从早坐到晚,日复一日的望着窗外,听着外面的动静:战役是否结束了?征战之人是否可以归来了?直到乌啼声起,她才起身离开,结束她日复一日必做的期盼。分明是一遍遍的失望,却仍然在第二天梳洗完毕后,继续着昨日乃至许许多多的日子都会做的期盼,临窗而坐,静思、等待。钟惺评末句曰:“此举之妙在言外”,谭元春也评之曰:“昵昵有情”。
2.夫婿凯旋的妇人
既有外出征战尚未归来之人,就有征战凯旋而归的将士。不同于之前妇人盼望夫归焦虑的心情,这一类诗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喜悦之情。如《青楼曲》其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这一首诗中征战的夫婿已经归来,妇人鸣筝端坐于楼头之上,虽然没有进行表情的描写,但是她此时此刻脸上的自矜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诗看似不在写闺中女子的相思之情,其实刻画的是等待许久的少妇终于盼得夫婿归来的喜悦,以及忐忑不安的内心深处终于落下的石头都在诉说夫婿活着回来了。如《闺怨》中描写的那名悔不当初的少妇,也是她曾经的模样而未尝可知。所以她才会鸣筝奏乐,她不能失了仪态大声喧哗,只能弹奏一曲,为她的夫婿接风。
另一首《青楼曲》的手法和内容与其一相似,都是借后两句“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来点出夫归的事实。正如王昌龄在《诗格》中所说的三境,这里的闺怨情思没有实实在在的描写出来,而是需要思于心,通过联想才能得到答案。
3.尚未出嫁的贵族少女
古代的大家闺秀平日里养尊处优,深居闺阁之中,难得一见的真容为其平添几分神秘色彩。《初日》所描写的正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
初日照金阁,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诗中不曾出现少女本人,通篇描写贵族少女的闺房,只在最后两句提到了她的“云发”,全然一副轻松慵懒的画面,表现出贵族少女静谧而不失天真甜美的生活气息。
《古意》是王昌龄对贵族少女的又一描写诗作,“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诗中全然不提少女本人的穿着与长相,侧重点放在了心情上。“玉镜台”的典故源于《世说新语·假谲》中温峤娶妻的故事,温峤的姑母嘱托温峤为自己的女儿寻觅一位夫婿,温峤私心打算自己迎娶这位表妹,便告诉姑母找到一位合适人选,并且送上玉镜台一枚作为聘礼。此后玉镜台成为婚嫁聘礼的代称。少女看着玉镜台非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伤心起来,可见少女内心丝毫不期待即将到来的喜事。封建社会三媒六聘,男女双方在见不到、不认识的情况下就此成婚,这位少女的伤心之举在贵族家庭中显得有点突兀,但也表现出她不想出嫁或者不希望就这样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却又无力回转的悲凉与无奈。
(二)王昌龄诗中宫中女子的形象
哀怨是王昌龄宫怨诗的基调,他用凄婉的语调,展现诗歌的阴柔美,为被剥夺了最美的时光的宫中妇女鸣冤,抒发她们无处诉说的苦闷和怨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9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