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中的盐商形象

论《儒林外史》中的盐商形象[20191216201350]
内容摘要: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200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描写或提到的有姓名的盐商共10个,并着力刻画了3个典型的盐商形象:万雪斋、宋为富、方杓。吴敬梓笔下的这些盐商,为富不仁,勾结官府,生活糜烂,却又附庸风雅假斯文;作者通过细节描写、通过戏剧性的情节和对比手法,辛辣的讽刺了丑陋卑劣的盐商,揭露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儒林外史》里的盐商形象,推动了小说故事的发展,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且作为反面教材,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道德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儒林外史》盐商人物形象
目 录
一、引 言 1
二、《儒林外史》中盐商的丑陋面目 1
(一)为富不仁 1
(二)勾结官府 2
(三)附庸风雅 3
(四)生活糜烂 4
三、作者创作盐商形象上的讽刺艺术 4
(一)通过细节描写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4
1.环境描写 4
2.服饰描写 5
3.语言描写 5
4.神态描写 5
(二)通过戏剧性的情节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6
(三)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6
1.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 6
2.不同人物的正反对比 6
3.人物和环境的对比 6
四、盐商形象在《儒林外史》一书中的作用 6
(一)在结构上连环套结,推动故事发展 6
(二)更深刻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7
1.反映了明清现实 7
2.反映了两淮史实 8
(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
五、结语 9
参 考 文 献 10
致 谢 11
论《儒林外史》中的盐商形象
一、引 言
清代吴敬梓 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书共56回,约40万字,描写了近200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主要反映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 下各阶层的生活。它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容:追求理想社会,批判封建礼教和社会习俗等。它婉而含讽的讽刺艺术,向为世人称赞,并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集中在对文人士大夫形象的研究上,而其中对盐商形象的研究,是比较少的。我认为《儒林外史》虽然以刻画文人为主,但也有不少商人和工匠,尤其在盐商。他们的出现一方面使作品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烘云托月般地从侧面映衬了文人的形象。另外作者在《儒林外史》小说中叙述了盐商们为富不仁、勾结官府、附庸风雅、奢侈糜烂的行为,对这些盐商和他们的行为进行了尖锐批判,辛辣讽刺,可以说《儒林外史》对当今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是商家经营商业的反面教材。它可以用来教导商家:诚信经营,远离为富不仁的卑鄙行为,对加强当今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道德建设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将着眼于《儒林外史》中的盐商形象进行研究,揭露《儒林外史》中盐商形象的丑陋面目,并分析归纳作者创作盐商形象上的讽刺艺术,力图揭示盐商形象在《儒林外史》一书中的作用,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二、《儒林外史》中盐商的丑陋面目
盐商在百度词典中的解释为:“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垄断食盐运销经营特权的食盐专卖商人。他们借此特权而攫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成为清代显赫一时的豪商巨贾。”明清小说中经常会出现盐商形象,如《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孙富是“徽州新安人氏。家资巨万,积祖扬州种盐”。《醒事恒言》第三十七卷《杜子春三入长安》写杜子春,“世代在扬州做盐商营运”。在《儒林外史》中出现的盐商则更多,作者在文中描写或提到了安徽天长的汪盐商、浙江德清的公裕旗主、杭州的盐务巡商支锷、五河县行盐的方氏盐商、苏州和扬州的河下方家、冯家、方家、桃源旗以及汪盐商、顾盐商等等。前后共计10个,这一数量在其他中国古代小说中较为罕见。相较其他小说中的盐商形象,《儒林外史》中的盐商形象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为富不仁
《儒林外史》中的盐商大多是为富不仁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主要刻画了3个典型的盐商形象:万雪斋、宋为富、方杓。其中宋为富是扬州总商,是儒林外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位人物。宋为富有个突出的特点:为富不仁。小说40回中叙述了宋为富花了500两银子就将贡生之女沈琼枝骗为妾。且不说宋为富出500两取妾这个事的对错,就看宋为富取妾的手段:将贡生之女骗为妾,当沈琼枝据理力争时,宋为富红着脸说道:“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都像这般淘气起来,这日子还过得?他走了来,不怕他飞到那里去!”可见盐商总家的蛮横、为富不仁。当沈大年告到官府后,宋家更是打通了关节,诬诉沈大年是送女做妾。这里虽然沈大年送女儿上门的确有所不妥,但是宋为富这种仗着有钱买通官府诬陷斯文之家,实在是为人不耻。最后沈琼枝逃亡南京后,宋为富更是让知县跨省追捕。其为富不仁的程度可见一斑。
而另一位五河县的盐商方杓的行为也突出地表现了盐商形象为富不仁的特点。他的为富不仁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他侮辱文人:在28回中叙述了一件事:方家从一个请大名士金先生写一副对联,却因为金先生要价220两,方家便卖弄有钱花220两买下对联又当场撕毁。另一方面为他欺压百姓。如小说第46回中季苇萧道:“此处无外人,可以奉告。厉太尊因贵县当铺戥子太重,剥削小民,所以托弟下来查一查。如其果真,此弊要除。”而方杓就是经营盐业和典当生意的。而且虞华轩向季苇萧回复道:“敝县别的当铺原也不敢如此,只有仁昌、仁大方家这两个典铺”,这里说的方家就是指的方杓,可见方杓的为富不仁不像宋为富那样停留在骗贡生之女为妾的层面上了,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成了欺压剥削百姓,谋取暴利。
(二)勾结官府
《儒林外史》中的盐商喜好勾结官府。《儒林外史》中描写盐商勾结官府的事例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宋为富这种仗着有钱买通官府诬陷沈大年是送女做妾,并且在沈琼枝逃亡南京后让知县跨省追捕。这个事件虽说主要体现了宋为富的为富不仁,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宋为富和官府的关系:盐商通过钱财贿赂官府获得官府的庇护,官府出卖权利获得金钱,形成官商勾结的关系。另外小说第46回中写了季苇萧受厉太尊所托来五河县查当铺戥子太重的事,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商家如何欺压百姓,但是季苇萧的话语和上级部分的访查事实侧面表现当铺老板欺压百姓的程度之深。另外厉太尊派季苇萧是来查当铺戥子太重的事情的,但是小说47回记述了“方老六同厉太尊的公子,备了极齐整的席,一个人搂着一个戏子,在那里顽耍。”这一方面反映了方老六手段之高,运用公关手段就轻易的摆平了官府查当铺戥子太重的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官商勾结的现象。这里虽然是查方杓典当的事,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方杓的经营之道,可以推测出方杓经营盐业的手段也大抵如此。
另外在第35回作者记述了庄征君辞官回南京时路过扬州,两淮盐商盐院都来拜会。庄征君感到厌烦,就把各位官员送上了岸,便让船家火速开船来开。当晚总商凑齐600银子想到船上送给庄征君作盘缠,后来发现庄征君已经离开了才作罢。对于一个辞官归家的文人,盐商的态度也是处处巴结,赠送钱财,更不用说在位的官员。可见盐商们巴结、贿赂官府的丑陋面目。
(三)附庸风雅
《儒林外史》中的盐商大多是喜好附庸风雅的。万雪斋是《儒林外史》中着力刻画的盐商之一,是原籍徽州而行盐于两淮的盐商。他的最明显的特点即为附庸风雅。小说22回作者描绘了万雪斋的出场情景:“那主人万雪斋方从里面走了出来,头戴方巾,手摇金扇,身穿澄乡茧绸直裰,脚下朱履”,身为盐商却穿戴俨然一副仕绅模样。而且他住宅也比较文雅:“当下走进了一个虎座的门楼,过了磨砖的天井,到了厅上。举头一看,中间悬着一个大匾,金字是‘慎思堂’三字,傍边一行‘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荀玫书’。两边金笺对联,写:‘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中间挂着一轴倪云林的画。书案上摆着一大块不曾琢过的璞。十二张花梨椅子。左边放着六尺高的一座穿衣镜。从镜子后边走进去,两扇门开了,鹅卵石砌成的地,循着塘沿走,一路的朱红栏杆。走了进去,三间花厅,隔子中间悬着斑竹帘。有两个小幺儿在那里伺候,见两个走亲,揭开帘子让了进去。举眼一看,里而摆的都是水磨楠木桌椅,中间悬着一个白纸墨字小匾。是‘课花摘句’四个字。”这些描写完全显现出来一副文雅的样子,但是事实是这是大盐商万雪斋的居所。另外万雪斋还养了一帮清客。如牛玉圃是万家的常客,一次专程登门拜访,万雪斋既没有看牛玉圃所赠的诗稿,又因为第七个小妾生病而匆匆告过。可见万雪斋对待牛玉圃之流的文人不过犹如客厅上摆放的金笺对联那样,只是拿他们来装点风雅的。另外22回中牛玉圃说:“而今在这东家万雪斋家,也不是甚么要紧的人,他图我们与的官府多,有些声势,每年请我在这里,送我几百两银,留我代笔。”这里虽然有牛玉圃自夸的成分,但是从后文中万雪斋宴请几位盐商让牛玉圃作陪,并且后来当面羞辱牛玉圃的行为,让万雪斋附庸风雅的丑陋面目暴露无遗。万雪斋的穿戴、住宅和社交充分地说明了他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