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以部分高校大为例
人格特质一般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各种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具有主导行为作用的心理特质,手机依赖则是指个体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身心健康的失衡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明显受到损害。通过对淮安市四所高校185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得分普遍高于中等水平,表现出较高的自律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和较低的神经质;而手机依赖得分则普遍低于中等水平,表现出较低的手机依赖程度。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地相关性,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和自律性是手机依赖的主要预测变量,神经质对手机依赖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自律性对手机依赖具有显著地负向预测作用。关键词 大学生,人格特质,手机依赖
目 录
1 引言1
2 研究设计2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2
2.2 概念的操作化2
2.3 研究程序3
2.4 研究假设3
3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现状4
3.1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总体状况4
3.2 不同类型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状况4
4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7
4.1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状况7
4.2 不同类型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差异状况8
5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相互关系10
5.1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10
5.2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12
结论 15
致谢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18
附录: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调查量表2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智能手机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人们原有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模式,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一场革命。依托于先进的手机制造技术和强大的移动互联技术,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手机的通话和短讯,而是成为集工作、学习、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移动终端[1]。截至2015年2月底,由中国工信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用户共有12.9亿户,居世界第一,人均持有手机数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随着手机科技的快速发展和4G时代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全面来临,智能手机进一步成为集通话、信息、网络、娱乐、购物、影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
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智能手机也是如此。它的智能化和便捷性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容易让很多人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容易产生依赖倾向,导致手机依赖现象的出现。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阶段,作为拥有和使用智能手机的一个庞大群体,很多人长期沉溺于智能手机的使用,使得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手机开发出的大量好玩且实用的应用程序的确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生活、学业中各方面的需求,但手机依赖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控”,忽略了现实生活中重要的人和事,对个人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消极作用。
国内外学者对手机依赖的研究最初关注的只是人们是否在手机短信和电话等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也主要是集中于手机使用量以及话费消耗。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提出“手机成瘾”这一机制,并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其中人格特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的是功能性手机,对智能手机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智能手机在性能和功能等方面都远超于功能性手机,“手机成瘾”的可能性更大,影响也更深。因此,智能手机依赖研究可以看作是功能性手机成瘾研究的继承和发展,也顺应了今天智能手机普及的现状,更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手机依赖调查问卷[3]和大五人格量表(简版40题)[4]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开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策略提供一定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2 研究设计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从、淮阴师范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技术学院中各选取50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调查对象的具体构成如下:
表1 调查对象构成表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94
50.8
女
91
49.2
学科
文科
104
56.2
理科
35
18.9
工科
46
24.9
年级
大一
54
29.2
大二
44
23.8
大三
54
29.2
大四
33
17.8
家庭所在地
城市
55
29.7
乡镇
目 录
1 引言1
2 研究设计2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2
2.2 概念的操作化2
2.3 研究程序3
2.4 研究假设3
3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现状4
3.1 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总体状况4
3.2 不同类型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状况4
4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7
4.1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状况7
4.2 不同类型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差异状况8
5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相互关系10
5.1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10
5.2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12
结论 15
致谢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18
附录: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调查量表2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智能手机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人们原有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模式,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一场革命。依托于先进的手机制造技术和强大的移动互联技术,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手机的通话和短讯,而是成为集工作、学习、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移动终端[1]。截至2015年2月底,由中国工信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用户共有12.9亿户,居世界第一,人均持有手机数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随着手机科技的快速发展和4G时代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全面来临,智能手机进一步成为集通话、信息、网络、娱乐、购物、影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
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智能手机也是如此。它的智能化和便捷性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容易让很多人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容易产生依赖倾向,导致手机依赖现象的出现。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阶段,作为拥有和使用智能手机的一个庞大群体,很多人长期沉溺于智能手机的使用,使得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手机开发出的大量好玩且实用的应用程序的确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生活、学业中各方面的需求,但手机依赖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控”,忽略了现实生活中重要的人和事,对个人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消极作用。
国内外学者对手机依赖的研究最初关注的只是人们是否在手机短信和电话等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也主要是集中于手机使用量以及话费消耗。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提出“手机成瘾”这一机制,并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其中人格特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的是功能性手机,对智能手机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智能手机在性能和功能等方面都远超于功能性手机,“手机成瘾”的可能性更大,影响也更深。因此,智能手机依赖研究可以看作是功能性手机成瘾研究的继承和发展,也顺应了今天智能手机普及的现状,更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手机依赖调查问卷[3]和大五人格量表(简版40题)[4]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开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策略提供一定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2 研究设计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从、淮阴师范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技术学院中各选取50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调查对象的具体构成如下:
表1 调查对象构成表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94
50.8
女
91
49.2
学科
文科
104
56.2
理科
35
18.9
工科
46
24.9
年级
大一
54
29.2
大二
44
23.8
大三
54
29.2
大四
33
17.8
家庭所在地
城市
55
29.7
乡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