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愈诗文中辟佛的矛盾性(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韩愈辟佛的矛盾性是由韩愈本人两重的辟佛思想观念引起的。一方面是深受儒学影响而文从字顺的辟佛文章,另一方面是广与佛僧交游影响的矛盾心理。而这两重矛盾性则呈现在其雄奇怪异的诗文中且体现了不同风格。
目 录
绪论 1
1韩愈辟佛的两重思想所造成的矛盾性 2
1.1坚定不移的辟佛思想 2
1.2与佛僧交游的矛盾心理 3
2韩愈辟佛的两重思想对诗文的影响 5
2.1文从字顺的辟佛文章 5
2.2雄奇怪异的诗歌风格 6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绪论
韩愈辟佛的背景向来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多年来说法众多,引人研究。想要了解韩愈辟佛的背景,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两方面着手,并从中引出韩愈辟佛思想所造成的矛盾性。
社会因素: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平定的后五年。唐王朝的大厦被地方武装割据势力以及朝廷内斗现象动荡的摇摇欲坠。上层统治者精神极度空虚,下层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佛教的盛行为他们找寻到了一条安慰心灵的道路。在佛教虚幻的世界中统治者迷醉了自我,并用此来压制老百姓,使他们丧失反抗的斗志。一方面是老百姓的“老少奔波,弃其业次。”[1]p686一方面却是造寺众多花费大量财物,导致国家收入减少、储备缺乏的景象。这种混乱的局面更加坚定了韩愈的辟佛决心。
个人因素:韩愈出生在一个深受儒学影响的家族,其祖父辈都曾在朝为官,韩愈祖父韩睿素曾任桂州长史,掌管都督各个州县的诸多事宜。例如城隍、兵马、镇戍等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韩愈之父“韩仲卿应是一位‘奸吏束手,豪宗侧目’的才干杰出之士。”[2]p24而在韩愈的叔父中,二叔云卿对他影响最大。韩云卿为人“好立节义”且“‘其文散句单行,屏去骈俪;造句独立特性,不依傍于人都可以在韩愈以后的古文习作中找到痕迹。’”[2]p26韩愈长兄韩会病逝后,依照韩氏一族严格的家风,嫂子郑氏常激励韩愈学习,将他引入“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但深受儒学影响的韩愈面对的却是佛教快速发展,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安宁及国家政治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稳。导致国家经济水平每况日下。韩愈认识到,如果这种“上行下效”崇佛溺道的恶习再任其发展下去,一定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尽灾难,所以不论是从国家兴亡还是发扬儒道上,都必须要辟佛。
然而在辟佛的过程中,韩愈却不由自主的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他用文章竖起辟佛大旗;另一方面却做出因欣赏个别僧人的才能而与他们亲密交往的行为。这种矛盾的辟佛观也使其诗文风格迥异。
1 韩愈辟佛的两重思想所造成的矛盾性
对于韩愈所举起的辟佛大旗,许多人给予了肯定。纪昀说:“然而披缁之徒畏昌黎不畏宋儒,街昌黎不街宋儒也天下士大夫少而愚夫妇多,僧徒之所取给亦资于士大夫者少、资于愚夫愚妇者多。”[3]p306这从辟佛的现实性和有效性上肯定了韩愈,而韩愈也坚守着辟佛的思想作出了诸多辟佛文章,如《原道》、《论佛骨表》、《与孟尚书书》等。然而韩愈一方面在大肆辟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与一些佛僧有着密切的往来,这方面往往为后人所诟病。正是因为韩愈辟佛思想上存在着两重性,所以才引起了矛盾。
1.1 坚定不移的辟佛思想
韩愈作为儒学忠实的拥护者,一直坚持辟佛这条道路。从韩愈本人所作的辟佛文章中可以体现其辟佛思想的坚定不移。
在《原道》一文中,韩愈表明自己对佛教的态度是:“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1]p2021就是让僧侣、道士还俗为民,烧毁佛教的书籍,将寺庙变为民宅。这种让僧人无安身之处的做法是非常野蛮的,从这毫无情理的做法中就不难看出韩愈对佛教的深恶痛绝。尽管这些主张无法落实到现实行动上,但它仍表明了韩愈辟佛的决心。
而另一件事情的发生,则更加坚定了韩愈的辟佛思想。
那就是凤翔法门寺佛指骨入京。这标志着韩愈“谏佛骨”的开端。“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乃送诣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极陈其弊。癸已,贬为潮州刺史。”[4]p466而百姓为了向佛教布施,废弃家业产业也毫不可惜;为了向佛展示自己的诚心,不惜做出割肉灼臂的举动。迎佛骨这件事让韩愈认识到了人们内心的疯狂,于是写了《论佛骨表》来劝谏皇帝和众人。开头先说佛教的来源,接下来叙述中国没有佛教流传时,各个朝代长寿的皇帝数量很多。然后诉说现在佛教在中国带来的危害,对朝代气运的一种缩短并将神圣无比的佛骨当做“诡异之观、戏玩之具”,充满嘲讽之气。丝毫不给宪宗一点儿面子,这对于崇佛的宪宗来说是非常不敬的。而后韩愈又发出了对佛的挑战: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前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焉,出于寻常万万也佛如有灵,能作祸崇,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1]p687
韩愈用此等宣言宣告了自己坚定的辟佛观念,毫不受佛教因果报应之说的影响。韩愈被远调潮州的同时家人也不得不离开长安,女挐年十二,病死于商南层峰驿。跟随韩愈之妻卢氏南迁袁州的侄孙韩滂,一年后在此地死去。家人的各种不幸遭遇都与韩愈被贬难逃干系。
尽管为亲人的逝世而悲痛,但韩愈并没有改变自己辟佛的立场。自己所坚持的辟佛理念给家人带来了灭顶之灾,这等的悲痛使他在面对皇帝时嘴上不敢直言辟佛之事,但心中仍存辟佛之念。到达潮州后,韩愈在《潮州刺史谢上表》中,首先表明了自己“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1]p689和他在贬潮途中的自我反思情绪相同。“但韩愈对佛是否应当崇敬尊祀,仍闭口不提,说明他认罪不认错,在反佛的大原则上并不后退。”[2]p197但其与佛僧的交游事件又往往为后人所诟病。
1.2 与佛僧交游的矛盾心理
陈登原《韩愈评》云:“好佛而辟佛,辟佛而又不能远佛乞怜摇尾,见于词色。”[5]这段话很恰当的评价了韩愈的辟佛观。有许多僧人都与韩愈有过密切的往来。这也引发了不少质疑和讨论。韩愈与佛僧交游究竟是另有所取,还是暴露了他辟佛的真实性。
韩愈虽然辟佛,却从不拒绝与僧人交往。他的赠佛道诗有《送僧澄观》、《送惠师》、《送文畅师北游》、《嘲鼾睡》二首、》《送无本师归范阳》等16首。在这之中和大颠和尚的交往甚至传出了韩愈信奉释氏的消息。原来在被贬潮州期间,韩愈为了排遣心中苦闷之情,曾邀请了潮州有名的和尚大颠与自己谈论,还与大颠留衣为别。元和十五年,韩愈在赴任袁州的途中,接到孟简怀疑韩愈转信佛学的书信。因孟简曾为朝廷重臣且嗜佛,所以韩愈详细地澄清他和大颠来往之事,并再一次明确表示了他在儒佛这个大原则上不可移易的立场。韩愈在回信中说:
目 录
绪论 1
1韩愈辟佛的两重思想所造成的矛盾性 2
1.1坚定不移的辟佛思想 2
1.2与佛僧交游的矛盾心理 3
2韩愈辟佛的两重思想对诗文的影响 5
2.1文从字顺的辟佛文章 5
2.2雄奇怪异的诗歌风格 6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绪论
韩愈辟佛的背景向来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多年来说法众多,引人研究。想要了解韩愈辟佛的背景,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两方面着手,并从中引出韩愈辟佛思想所造成的矛盾性。
社会因素: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平定的后五年。唐王朝的大厦被地方武装割据势力以及朝廷内斗现象动荡的摇摇欲坠。上层统治者精神极度空虚,下层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佛教的盛行为他们找寻到了一条安慰心灵的道路。在佛教虚幻的世界中统治者迷醉了自我,并用此来压制老百姓,使他们丧失反抗的斗志。一方面是老百姓的“老少奔波,弃其业次。”[1]p686一方面却是造寺众多花费大量财物,导致国家收入减少、储备缺乏的景象。这种混乱的局面更加坚定了韩愈的辟佛决心。
个人因素:韩愈出生在一个深受儒学影响的家族,其祖父辈都曾在朝为官,韩愈祖父韩睿素曾任桂州长史,掌管都督各个州县的诸多事宜。例如城隍、兵马、镇戍等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韩愈之父“韩仲卿应是一位‘奸吏束手,豪宗侧目’的才干杰出之士。”[2]p24而在韩愈的叔父中,二叔云卿对他影响最大。韩云卿为人“好立节义”且“‘其文散句单行,屏去骈俪;造句独立特性,不依傍于人都可以在韩愈以后的古文习作中找到痕迹。’”[2]p26韩愈长兄韩会病逝后,依照韩氏一族严格的家风,嫂子郑氏常激励韩愈学习,将他引入“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但深受儒学影响的韩愈面对的却是佛教快速发展,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安宁及国家政治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稳。导致国家经济水平每况日下。韩愈认识到,如果这种“上行下效”崇佛溺道的恶习再任其发展下去,一定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尽灾难,所以不论是从国家兴亡还是发扬儒道上,都必须要辟佛。
然而在辟佛的过程中,韩愈却不由自主的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他用文章竖起辟佛大旗;另一方面却做出因欣赏个别僧人的才能而与他们亲密交往的行为。这种矛盾的辟佛观也使其诗文风格迥异。
1 韩愈辟佛的两重思想所造成的矛盾性
对于韩愈所举起的辟佛大旗,许多人给予了肯定。纪昀说:“然而披缁之徒畏昌黎不畏宋儒,街昌黎不街宋儒也天下士大夫少而愚夫妇多,僧徒之所取给亦资于士大夫者少、资于愚夫愚妇者多。”[3]p306这从辟佛的现实性和有效性上肯定了韩愈,而韩愈也坚守着辟佛的思想作出了诸多辟佛文章,如《原道》、《论佛骨表》、《与孟尚书书》等。然而韩愈一方面在大肆辟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与一些佛僧有着密切的往来,这方面往往为后人所诟病。正是因为韩愈辟佛思想上存在着两重性,所以才引起了矛盾。
1.1 坚定不移的辟佛思想
韩愈作为儒学忠实的拥护者,一直坚持辟佛这条道路。从韩愈本人所作的辟佛文章中可以体现其辟佛思想的坚定不移。
在《原道》一文中,韩愈表明自己对佛教的态度是:“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1]p2021就是让僧侣、道士还俗为民,烧毁佛教的书籍,将寺庙变为民宅。这种让僧人无安身之处的做法是非常野蛮的,从这毫无情理的做法中就不难看出韩愈对佛教的深恶痛绝。尽管这些主张无法落实到现实行动上,但它仍表明了韩愈辟佛的决心。
而另一件事情的发生,则更加坚定了韩愈的辟佛思想。
那就是凤翔法门寺佛指骨入京。这标志着韩愈“谏佛骨”的开端。“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乃送诣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极陈其弊。癸已,贬为潮州刺史。”[4]p466而百姓为了向佛教布施,废弃家业产业也毫不可惜;为了向佛展示自己的诚心,不惜做出割肉灼臂的举动。迎佛骨这件事让韩愈认识到了人们内心的疯狂,于是写了《论佛骨表》来劝谏皇帝和众人。开头先说佛教的来源,接下来叙述中国没有佛教流传时,各个朝代长寿的皇帝数量很多。然后诉说现在佛教在中国带来的危害,对朝代气运的一种缩短并将神圣无比的佛骨当做“诡异之观、戏玩之具”,充满嘲讽之气。丝毫不给宪宗一点儿面子,这对于崇佛的宪宗来说是非常不敬的。而后韩愈又发出了对佛的挑战: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前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焉,出于寻常万万也佛如有灵,能作祸崇,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1]p687
韩愈用此等宣言宣告了自己坚定的辟佛观念,毫不受佛教因果报应之说的影响。韩愈被远调潮州的同时家人也不得不离开长安,女挐年十二,病死于商南层峰驿。跟随韩愈之妻卢氏南迁袁州的侄孙韩滂,一年后在此地死去。家人的各种不幸遭遇都与韩愈被贬难逃干系。
尽管为亲人的逝世而悲痛,但韩愈并没有改变自己辟佛的立场。自己所坚持的辟佛理念给家人带来了灭顶之灾,这等的悲痛使他在面对皇帝时嘴上不敢直言辟佛之事,但心中仍存辟佛之念。到达潮州后,韩愈在《潮州刺史谢上表》中,首先表明了自己“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1]p689和他在贬潮途中的自我反思情绪相同。“但韩愈对佛是否应当崇敬尊祀,仍闭口不提,说明他认罪不认错,在反佛的大原则上并不后退。”[2]p197但其与佛僧的交游事件又往往为后人所诟病。
1.2 与佛僧交游的矛盾心理
陈登原《韩愈评》云:“好佛而辟佛,辟佛而又不能远佛乞怜摇尾,见于词色。”[5]这段话很恰当的评价了韩愈的辟佛观。有许多僧人都与韩愈有过密切的往来。这也引发了不少质疑和讨论。韩愈与佛僧交游究竟是另有所取,还是暴露了他辟佛的真实性。
韩愈虽然辟佛,却从不拒绝与僧人交往。他的赠佛道诗有《送僧澄观》、《送惠师》、《送文畅师北游》、《嘲鼾睡》二首、》《送无本师归范阳》等16首。在这之中和大颠和尚的交往甚至传出了韩愈信奉释氏的消息。原来在被贬潮州期间,韩愈为了排遣心中苦闷之情,曾邀请了潮州有名的和尚大颠与自己谈论,还与大颠留衣为别。元和十五年,韩愈在赴任袁州的途中,接到孟简怀疑韩愈转信佛学的书信。因孟简曾为朝廷重臣且嗜佛,所以韩愈详细地澄清他和大颠来往之事,并再一次明确表示了他在儒佛这个大原则上不可移易的立场。韩愈在回信中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