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中男女赠物定情之物象意义探析(附件)

摘 要《国风》中的婚恋诗是《诗经》研究的内容之一。其中有一类婚恋诗多写赠物定情,反映了古人以物达情、自由求爱的生活方式。恋人们把花草、瓜果、美玉当作求爱的媒介,通过赠物这一温馨而又浪漫的形式来表达自我内心最纯真的爱情。据我所知《国风》中男女赠物定情的诗篇为数不少,每一篇所描写的场景都很动人,赠物定情皆是妙笔生花。根据赠送对象及赠物的不同,所表现的感情内涵也不尽相同,可我们仍能从中看到古代民间男女自由恋爱、和谐共处的温馨画面,也可以感受当时社会的开放与包容以及这些习俗对后世的影响。
目 录
引言 1
1 赠物定情的渊源 2
2 定情所赠之物象 4
2.1 花草结情 4
2.2 子实传情 4
2.3 赠玉表心 5
2.4 献猎物求爱 6
3《诗经国风》中男女以物定情的意蕴 7
3.1 定情信物之意蕴 7
3.2 定情物传达的爱情观 7
4《诗经国风》中男女赠物定情在现代的继续与演变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诗经》的精华在《国风》,《国风》中的爱情诗可谓异彩纷呈。而爱情诗中两性恋歌所涉及到的赠物定情的做法,则是我所认为的理想的求爱模式。在封建统治思想制约的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缔结婚姻的主要形式,但在当时,却又保留了“仲春之月会男女”的遗俗,这便为男女自由恋爱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空间。男女可以通过赠物这一温情而又浪漫的行为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愫,据我考释,当时定情之物多为芍药、梅子、茅草、花椒、琼瑶诸种物品。这些定情信物与劳动生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至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依旧保留着这些习俗,自然界互赠的那些极其普通物品蕴含着特殊而神奇的象征意义和价值,表现了古人纯朴、自然的求爱方式。
古人相赠的缘由为的是寻求配偶得以繁衍后代,壮大宗族。随着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繁衍后代的观念日渐淡薄,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感情传达之上,男女更加看重的是彼此之间爱情,和现代金钱至上的婚姻观念截然相反,两相对比,更显得现代爱情的庸俗和古代爱情的纯朴。而这种爱情至上的观念则是现代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亟需回归的心性,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回归到爱情至上的年代,回归到那种最纯洁最古朴的文化中去,感受古人以物定情的真情。
1 赠物定情的渊源
《诗经》中用动植物作为赠物品多起到了达情的特殊作用,反映古人的采摘习俗和投赠之风。自古以来男女两情相悦常常会互诉衷肠,情人之间不仅有海誓山盟、甜言蜜语,还有赠物达情之意。所赠之物各有不同,女赠男以植物为多,大致是些草木、瓜果;男赠女则多以美玉、猎物一类,呈现出古人在“杨柳依依”的原野上采摘花草果实,赠予心仪之人,的情景。
女子赠物为何以植物为主?究其原因可能和封建时代的社会分工特点和先民的繁衍子嗣观念有关。闻一多先生认为,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原始社会之求致食粮,每因两性体质之所宜,分工合作,男任狩猎,女任采集,故蔬果之属相沿为女子所有。”[1]P185而笔者认为,女子以草木、瓜果赠予男子,除了因社会分工的不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要表达先民子嗣繁衍的愿望。古时,人的生存环境极为低劣,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自身的繁衍是当时的迫切需求。《唐风椒聊》就描写了椒与繁衍的关系,“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为红色,结实累累,其特点正与“繁衍”相似,一颗颗,一串串硕果累累的花椒与体态端庄、多福多子的女性紧密结合,这是先民对花椒的多子和女性极强的生育力羡慕之情的表露。
古时的人们还没意识到男性在繁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女性能繁衍子嗣,原因在于人和植物一样都是从身体里生长出来的。自然界的植物年年生根发芽,岁岁开花结果,而女性也能够为人类繁育后代,两者的功能相似。婚姻的目的在于繁衍后代,而这恰与自然界中植物的结子多实相差无几。由此,人们将植物果实的采集与婚恋活动相结合,正是出于对野生植物强大的繁衍能力的崇敬,于是这种崇敬心理演化成古人繁衍子嗣的最终产物。正如闻一多所说“结子的欲望,在原始女性,是强烈得非常,强烈到恐怕不是我们能想象的程度”。[2]P204植物象征女性身体的一部分,进而象征女性整体,后来又演变为爱情的媒介,女子把瓜果子实赠予男子是“誓愿以身相许之意”,以此物相赠,也表达了男女结婚后幸福美满,儿孙满堂的心愿。
男子为何会赠女子以美玉呢?首先,在父系社会,玉作为先民的崇拜物,是男性的象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玉成为男性的饰品,男子多随身佩戴美玉,于是玉就进而成为男性身体和地位的象征。玉便也由达官显贵的专有物品转化为平民阶层礼仪交往中互赠之物和情爱的信物。古人认为玉乃天地万物的精华形成,具有神奇的力量,以其具有质地优良、色泽丰富柔和、细腻温润的特点,故把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内容与玉的物理性能相比附。玉遂作为古人喜爱的珍品。玉,石之美者;美玉为玉之美者。《卫风淇奥》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充耳琇莹”、“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3]P196即是以玉比作君子,称赞君子人品的高贵纯洁的例子。《齐风著》中新郎之所以那般光彩夺目,与其佩戴的玉饰“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3]P347也是密不可分的。男子把体现自己品性德信和象征自己身份地位的玉饰赠予女子,表达的也是执子之手“永以为好也”之意。 2 定情所赠之物象
在男女交往较为自由的《诗经》年代,对于爱情,人们向往、憧憬,而赠物则是古人求爱定情的主要方式。《国风》中的这些爱情诗多以美玉、动植物等物象,或委婉或直白地表达男女欢会,抒发内心最真挚自然的情感。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些草木、果实或作为爱情的媒介,或作为情感的寄托,成为爱情中不可或缺的载体。作为情感表达的媒介,动植物被赋予了情思,美玉表示着爱情的高贵纯洁,借助它将这种情感表现得含蓄而不浮夸,清雅而不俗气,完美地呈现出信物与爱情的关系。
2.1 花草结情
《诗经》开创了以绚丽清香的花草表达温情蜜意的传统。《国风》有关赠花草结情的诗篇有《郑风溱洧》,《邶风静女》等。《溱洧》记叙的是三月上巳佳节的活动,即“仲春之日会男女”的习俗。这一天男男女女手执兰草嬉戏游玩。,分别时两情相悦往往“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3]P260芍药又名“将离”。人们在离别之际以芍药相赠,这是当时郑国特有的赠物风俗,男女互赠芍药表达爱慕或与之定情。这就是朱熹所说的:“士与女相与戏谑,且以芍药相赠结恩情之愿也。”[4]P103的风习。《郑笺》也以为“送女以芍药,结恩情也。”可见男女之间互赠芍药,一方面可以寄予离别之情,另一方面更可以表达男女希望喜结良缘之意。
《邶风静女》是一首男女密会定情的诗。它叙述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一对男女赠物传情。诗歌不仅为我们描绘了男女之间相互爱慕喜悦,还对恋人之间所赠之物赞叹有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5]P108彤管为红色的管状植物,荑即“初生之茅”,白而柔,是洁白、柔顺的象征,寓示着爱情的纯洁美好。这种借花草传情的示爱方式纯朴而富有趣味,为甜美的爱情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3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