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武松形象的比较分析——从《水浒传》、《义侠记》到电视剧《武松》
三个武松形象的比较分析——从《水浒传》、《义侠记》到电视剧《武松》[20191210155321]
摘要:武松是施耐庵在小说《水浒传》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一个角色,历来对这一形象进行艺术再加工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以小说与沈璟的传奇《义侠记》和1983年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武松》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从三者共同展示的武松武艺高强、血性勇敢、重兄弟义气和人伦情感,到三者对于其形象侧重点的不同表现:小说中的武松更重义,更具反抗精神;戏曲则意在维护封建伦常,表现出他身上的忠君之志和大男子主义倾向;电视剧将塑造更具人情味的武松作为重点,使他的英雄形象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通过对这一系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和剖析,我们将视角延伸,去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作品不同的时代背景:元末明初的政治变幻,明中叶市民阶层兴起以及现代法制社会的新要求;二是作家不同的创作目的:施耐庵重在表达百姓的反抗,沈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而电视剧则注重当代人的全新理解。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武松形象水浒传义侠记电视剧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三者对于武松形象的相同呈现 1
(一)武艺高强 血性勇敢 2
(二)看重异姓兄弟的义气 3
(三)重视人伦情感 4
三、三者对于武松形象的不同表达 5
(一)《水浒传》中的武松义气过人 5
1.快意恩仇 行事血腥 5
2.坚定地反抗朝廷 反对招安 6
(二)《义侠记》重在维护封建伦理 7
1.忠君之志 入世之心 8
2.大男子主义思想倾向 9
(三)电视剧本中的武松更有人情味 9
1.见义勇为 淡化血腥气息 10
2.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 10
四、三者对武松形象进行不同阐释的原因 10
(一)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 11
1.元末明初的社会变幻 11
2.明中叶市民阶层的兴起 11
3.现代法制社会的要求 12
(二)作家不同的创作目的 12
1.施耐庵重在表达百姓的反抗 12
2.沈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 12
3.电视剧本注重现代人的全新理解 13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三个武松形象的比较分析
——从《水浒传》、《义侠记》到电视剧《武松》
一、引言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创作的鼎盛阶段,出现了所谓的“古典四大名著”,其中施耐庵的《水浒传》记录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在奸臣当道、官逼民反的历史背景下替天行道的义举以及他们惨淡的结局,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无能、狡诈。但这部小说文本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刻画了一百零八位栩栩如生的英雄好汉,他们各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有侠义的共性,却也有不同的个性。
看过这部著作后,武松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他拳打猛虎为民除害,杀嫂锄奸为兄报仇;能因为施恩的知己之恩而以身犯险,也会由于张都监的奸诈嘴脸不惜屠人满门。武松身上散发着正义的光芒,却也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他并不是一个屠夫,但也因滥杀无辜而为人诟病。
正是由于武松形象的鲜明,文学和影视作品少不得以他为题材进行再创作。而笔者认为,在现今这个光速发展的时代,多视角看待和研究问题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需要跨越时代和文本的界线,通过比较研究来探讨固有的问题。因此,本文即以小说、传奇和电视剧剧本三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中同一主人公为对象进行综合研究,以元末明初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明代沈璟的传奇《义侠记》和1983年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武松》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这三个武松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分析不同的艺术形式塑造的不同武松形象,从而揭示造成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二、三者对于武松形象的相同呈现
无论是《义侠记》,还是电视剧《武松》,创作者在进行艺术的再加工时,都自觉地将小说《水浒传》中武松身上可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特质都保留了下来,这就使本文研究的三个武松形象有了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不会有违背经典的颠覆。这与施耐庵塑造的武松形象的成功是不无联系的,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他可以深入人心,塑造符合多数人期待的角色。
(一)武艺高强 血性勇敢
武松以勇武著称,这一点在小说相关情节中都有淋漓尽致的展示。每一位英雄好汉都有自己的绝学,比如我们熟悉的金庸小说中乔峰的降龙十八掌、黄药师的弹指神通、杨过的黯然销魂掌等等,自然,武松也有自己的独门绝学。《水浒传》“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中,武松就使出了他的绝技:玉环步,鸳鸯脚。
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水浒传》第二十八回)
从醉打蒋门神的情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施耐庵用了大量的动作短句,寥寥几个字的短句紧密衔接,烘托出一种连贯而紧张的效果,又仿佛信手拈来,轻松写意,一切都像电脑程序编写好的一般。如此的动作表达让我们不得不折服于武松武艺之超群。
而《义侠记》在描写这一情节时则结合戏曲的舞台动作特点进行描写:
【前腔】那个杀才,却向爹行惹祸灾。[见科,生将两拳在净面上一影,生急走。净赶科]如何未打伊先败。[生转身踢一脚科]正要你赶将来。[净蹲科,生又踢一脚,净卧倒叫痛。生打科](《义侠记》第二十五出)
戏曲通过:一影、急走、转身踢一脚、又踢一脚、打,这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武松戏耍蒋门神的过程,再配以蒋门神跪地求饶的乞丐样,用敌人之示弱来反衬武松武艺之高强。
武松除了武艺卓群,在个性上的一大表现就是血性、勇敢。小说第一次说他出场是宋江在柴进庄上喝多了要去解手,偶遇武松:
宋江已有八分酒,脚步趄了,只顾踏去。那廊下有一个大汉,因害疟疾,当不住那寒冷,把一锨火在那里向。宋江仰着脸,只顾踏将去,正跐在火锨柄上,把那火锨里炭火,都掀在那汉脸上。那汉吃了一惊,惊出一身汗来。那汉气将起来,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你是甚么鸟人?敢来消遣我!”(《水浒传》第二十一回)
武松的暴躁脾气一览无遗,这种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血性跃然纸上,他不等解释清楚就要发作,动手成了他的条件反射,也正是他的这种率性让读者觉得这样的武松真实可爱、毫不世故。
如果说“武松打虎”的勇敢是为了求得虎口脱险而被迫鼓起勇气并付诸勇力的话,那么电视剧中关于他“夜走蜈蚣岭”情节的改编则真正反映了其作为一个英雄的胆识和勇力。在电视剧中,飞天蜈蚣王道人被改编成一个道人和一个行者,并且手下众多,讲述了两者勾结蔡京密谋配合官兵围剿二龙山。恶势力之强大和武松的单枪匹马形成鲜明的对比,最终坏人得诛。这样的武松可谓英雄,有胆有勇。
(二)看重异姓兄弟的义气
在众多的水浒英雄中,武松重义气这一点毋庸置疑,只要是他能信任的兄弟,武松能一辈子跟他称兄道弟,甚至为其赴汤蹈火。
武松和张青夫妇的相识具有偶然性,还险些被孙二娘做成人肉包子,还好张青及时赶到。而他在得知了张青夫妇的遭际后,更是能与他俩化干戈为玉帛,并且以兄嫂相称。沈璟在《义侠记》中增加了贾氏的线索,使张青夫妇成为武松未婚妻子的保护符,这也更增强了他对这对兄嫂的敬重。
说武松重兄弟义气,少不得拿施恩来说事,而施耐庵花了四回章节来详细叙述武松在被发配到孟州安平寨遇见施恩之后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三个主要复仇情节。可以这样说,施恩是武松的恩人,没有他,武松也许就成为一名普通的服刑的犯人,碌碌一生;但也正是因为施恩,武松才一步步走上了血腥之路。施恩为了能让武松帮他夺回快活林,于是每日好酒好菜服侍武松,“待贵体气完力足”好一举成功。
多时,只见施恩从里面跑将出来,看着武松便拜。武松慌忙答礼,说道:“小人是个治下的囚徒,自来未曾拜识尊颜,前日又蒙救了一顿大棒,今又蒙每日好酒好食相待,甚是不当,又没半点儿差遣,正是无功受禄,寝食不安。”施恩答道:“小弟久闻兄长大名,如雷贯耳,只恨云程阻隔,不能够相见。今日幸得兄长到此,正要拜识威颜。只恨无物款待,因此怀羞,不敢相见。”(《水浒传》第二十八回)
施恩如此礼遇武松,这让他没有想到,自然施恩这样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利用他替自己夺回快活林,但两人自此兄弟相称,在他因为被张都监等人陷害下狱后,施恩也是尽心尽力地营救,并没有过河拆桥。可以说,施恩这个异姓兄弟,武松交对了,也不枉他为了兄弟义气血染周身,险些丧命。
武松之忠义是忠于兄弟,忠于宋江,他对宋江的敬仰最开始的体现是在柴进庄上和宋江不小心产生冲突后,得知眼前之心即为宋公明时,“跪在地下,那里肯起来”,而宋江“看了武松这表人物,心中欢喜”,两人可以说是惺惺相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武松急着回清河县找哥哥,不忍拜别了宋江,但有缘千里来相会,在所谓“武十回”末,也正是宋江解救了醉倒被绑起来的武松,两人再次相遇,“宋江邀武松同榻,叙说一年有余的事”。这种同榻而卧的兄弟情义,让武松对宋江始终忠心耿耿,即使自己反对宋江主张的接受朝廷招安,也并未弃兄弟而去,为了兄弟义气,他宁愿以身赴死。在我看来,他的重情重义甚至高过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不为报答,亦不求回报。
无论是小说、传奇还是电视剧本,创作者都对武松身上那种可以为了兄弟两肋插刀的义气花了大量的笔墨去表现。他能够对孙二娘要杀他做成包子的事情既往不咎,以嫂嫂相称;也能在施恩礼遇后,为兄弟仗义出拳,甚至豁出了身家性命;更能为了心目中的好大哥宋江,怕连累到他而放弃跟随宋江投奔花荣,有时候,这样的放弃比执念更为难得。
(三)重视人伦情感
武松的骨子里是个很传统的人,他不像梁山上有些好汉那样吃喝嫖赌,而只是好一口酒而已。他也不风流,尽管身强体健、相貌堂堂,却在整部小说中没有发生一星半点的风月事,这一点在潘金莲言语上调戏武松时的一番问答可以看出:
那妇人将酥胸微露,云鬟半軃,脸上堆着笑容说道:“我听得一个闲人说道:叔叔在县前东街上,养着一个唱的,敢端的有这话么?”武松道:“嫂嫂休听外人胡说,武二从来不是这等人。”(《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武松如此的义正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正直,“居然鲁男子”。由于从小是孤儿,与武大相依为命,他对哥哥的感情极深,因此,即使在柴进庄上遇到了宋江,武松仍然打定主意要去看望哥哥。电视剧本在描写武松过景阳冈的情节时,武松一心要过景阳冈,以为店家劝他留宿时为了骗他钱财,但当他真的看到了官府的印信榜文,知道山中真的有虎时,他还是打定了主意要过冈,一来怕店家耻笑,二来是“翻过冈去,明天一早就能见到我家哥哥了”,为了早点见到日思夜想的哥哥,他甚至冒着会被大虫吃掉的危险。
所以,武松最信任的人就是亲哥哥武大郎,爱屋及乌,他自然也信任嫂子潘金莲。潘金莲的出现对于从小没有感受过母爱的武松来说,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所谓“长嫂如母”。也正是因为这种内心的期待与潘金莲的实际表现的强烈反差,使得武松大失所望,嫉恶如仇的他大下杀手也就不足为怪了。武松对这个不满五尺的哥哥是极为保护的,在当初在武大身边时,“谁敢来放个屁”,潘金莲勾引武松不得,反而倒打一耙,诬陷武松调戏她,武大了解弟弟的为人,说“我的兄弟不是这等人”,用武松自己的话来讲,“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等到哥哥被害,武松“放声大哭,哭得两边邻舍,无不恓惶”,待到金莲招供,随即将她剜心割头,供奉在武大的灵位前,这种剜心之恨,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哥哥的至深之情。
沈璟在《义侠记》中增加的贾氏母女的线索,也是他重视人伦的一大表现。虽然武松与贾氏素未谋面,但是他能尊重父亲给他定下的婚事,把贾氏当做未过门的妻子来看,这表现了武松的孝,而张都监提出要把楚兰许配给武松时,他也明确表明了家中有妻子,只是答应让楚兰作妾而已。
三、三者对于武松形象的不同表达
由于创作者不同的创作动机和他们对于人物形象的不同的理解,他们塑造的武松的形象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或者说,他们塑造的是各自希望看到的武松。正是这种同中有异,才使得问题的探讨更富有趣味,也蕴含着深意:在主要情感的承和重点情节延续的基础上,我们能读出各自怎样的一个武松形象来。
(一)《水浒传》中的武松义气过人
“义”是武松身上一大闪光点,但是施耐庵笔下的武松与沈璟笔下以及剧本中的武松在这个“义”字上却有所不同。《水浒传》中的武松,“义”字在他心中的分量过重,甚至重得让人觉得他有些偏执,甚至左右了其行事。
1.快意恩仇 行事血腥
小说中的武松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他在做一件事前会分析利弊,而他衡量利弊的一个重要标准即是恩仇。武松身上多疑的性格,使其成为一个独行者式的英雄,“武松用拳头说话的暴力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颗经常受伤的心”。
而正是这种对身边的人和事失去了信任的性格,促成了武松行事快意恩仇的风格。从景阳冈上酒家的店小二和武松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他性格中多疑的成分。
摘要:武松是施耐庵在小说《水浒传》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一个角色,历来对这一形象进行艺术再加工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以小说与沈璟的传奇《义侠记》和1983年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武松》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从三者共同展示的武松武艺高强、血性勇敢、重兄弟义气和人伦情感,到三者对于其形象侧重点的不同表现:小说中的武松更重义,更具反抗精神;戏曲则意在维护封建伦常,表现出他身上的忠君之志和大男子主义倾向;电视剧将塑造更具人情味的武松作为重点,使他的英雄形象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通过对这一系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和剖析,我们将视角延伸,去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作品不同的时代背景:元末明初的政治变幻,明中叶市民阶层兴起以及现代法制社会的新要求;二是作家不同的创作目的:施耐庵重在表达百姓的反抗,沈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而电视剧则注重当代人的全新理解。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武松形象水浒传义侠记电视剧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三者对于武松形象的相同呈现 1
(一)武艺高强 血性勇敢 2
(二)看重异姓兄弟的义气 3
(三)重视人伦情感 4
三、三者对于武松形象的不同表达 5
(一)《水浒传》中的武松义气过人 5
1.快意恩仇 行事血腥 5
2.坚定地反抗朝廷 反对招安 6
(二)《义侠记》重在维护封建伦理 7
1.忠君之志 入世之心 8
2.大男子主义思想倾向 9
(三)电视剧本中的武松更有人情味 9
1.见义勇为 淡化血腥气息 10
2.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 10
四、三者对武松形象进行不同阐释的原因 10
(一)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 11
1.元末明初的社会变幻 11
2.明中叶市民阶层的兴起 11
3.现代法制社会的要求 12
(二)作家不同的创作目的 12
1.施耐庵重在表达百姓的反抗 12
2.沈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 12
3.电视剧本注重现代人的全新理解 13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三个武松形象的比较分析
——从《水浒传》、《义侠记》到电视剧《武松》
一、引言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创作的鼎盛阶段,出现了所谓的“古典四大名著”,其中施耐庵的《水浒传》记录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在奸臣当道、官逼民反的历史背景下替天行道的义举以及他们惨淡的结局,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无能、狡诈。但这部小说文本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刻画了一百零八位栩栩如生的英雄好汉,他们各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有侠义的共性,却也有不同的个性。
看过这部著作后,武松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他拳打猛虎为民除害,杀嫂锄奸为兄报仇;能因为施恩的知己之恩而以身犯险,也会由于张都监的奸诈嘴脸不惜屠人满门。武松身上散发着正义的光芒,却也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他并不是一个屠夫,但也因滥杀无辜而为人诟病。
正是由于武松形象的鲜明,文学和影视作品少不得以他为题材进行再创作。而笔者认为,在现今这个光速发展的时代,多视角看待和研究问题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需要跨越时代和文本的界线,通过比较研究来探讨固有的问题。因此,本文即以小说、传奇和电视剧剧本三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中同一主人公为对象进行综合研究,以元末明初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明代沈璟的传奇《义侠记》和1983年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武松》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这三个武松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分析不同的艺术形式塑造的不同武松形象,从而揭示造成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二、三者对于武松形象的相同呈现
无论是《义侠记》,还是电视剧《武松》,创作者在进行艺术的再加工时,都自觉地将小说《水浒传》中武松身上可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特质都保留了下来,这就使本文研究的三个武松形象有了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不会有违背经典的颠覆。这与施耐庵塑造的武松形象的成功是不无联系的,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他可以深入人心,塑造符合多数人期待的角色。
(一)武艺高强 血性勇敢
武松以勇武著称,这一点在小说相关情节中都有淋漓尽致的展示。每一位英雄好汉都有自己的绝学,比如我们熟悉的金庸小说中乔峰的降龙十八掌、黄药师的弹指神通、杨过的黯然销魂掌等等,自然,武松也有自己的独门绝学。《水浒传》“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中,武松就使出了他的绝技:玉环步,鸳鸯脚。
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水浒传》第二十八回)
从醉打蒋门神的情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施耐庵用了大量的动作短句,寥寥几个字的短句紧密衔接,烘托出一种连贯而紧张的效果,又仿佛信手拈来,轻松写意,一切都像电脑程序编写好的一般。如此的动作表达让我们不得不折服于武松武艺之超群。
而《义侠记》在描写这一情节时则结合戏曲的舞台动作特点进行描写:
【前腔】那个杀才,却向爹行惹祸灾。[见科,生将两拳在净面上一影,生急走。净赶科]如何未打伊先败。[生转身踢一脚科]正要你赶将来。[净蹲科,生又踢一脚,净卧倒叫痛。生打科](《义侠记》第二十五出)
戏曲通过:一影、急走、转身踢一脚、又踢一脚、打,这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武松戏耍蒋门神的过程,再配以蒋门神跪地求饶的乞丐样,用敌人之示弱来反衬武松武艺之高强。
武松除了武艺卓群,在个性上的一大表现就是血性、勇敢。小说第一次说他出场是宋江在柴进庄上喝多了要去解手,偶遇武松:
宋江已有八分酒,脚步趄了,只顾踏去。那廊下有一个大汉,因害疟疾,当不住那寒冷,把一锨火在那里向。宋江仰着脸,只顾踏将去,正跐在火锨柄上,把那火锨里炭火,都掀在那汉脸上。那汉吃了一惊,惊出一身汗来。那汉气将起来,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你是甚么鸟人?敢来消遣我!”(《水浒传》第二十一回)
武松的暴躁脾气一览无遗,这种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血性跃然纸上,他不等解释清楚就要发作,动手成了他的条件反射,也正是他的这种率性让读者觉得这样的武松真实可爱、毫不世故。
如果说“武松打虎”的勇敢是为了求得虎口脱险而被迫鼓起勇气并付诸勇力的话,那么电视剧中关于他“夜走蜈蚣岭”情节的改编则真正反映了其作为一个英雄的胆识和勇力。在电视剧中,飞天蜈蚣王道人被改编成一个道人和一个行者,并且手下众多,讲述了两者勾结蔡京密谋配合官兵围剿二龙山。恶势力之强大和武松的单枪匹马形成鲜明的对比,最终坏人得诛。这样的武松可谓英雄,有胆有勇。
(二)看重异姓兄弟的义气
在众多的水浒英雄中,武松重义气这一点毋庸置疑,只要是他能信任的兄弟,武松能一辈子跟他称兄道弟,甚至为其赴汤蹈火。
武松和张青夫妇的相识具有偶然性,还险些被孙二娘做成人肉包子,还好张青及时赶到。而他在得知了张青夫妇的遭际后,更是能与他俩化干戈为玉帛,并且以兄嫂相称。沈璟在《义侠记》中增加了贾氏的线索,使张青夫妇成为武松未婚妻子的保护符,这也更增强了他对这对兄嫂的敬重。
说武松重兄弟义气,少不得拿施恩来说事,而施耐庵花了四回章节来详细叙述武松在被发配到孟州安平寨遇见施恩之后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三个主要复仇情节。可以这样说,施恩是武松的恩人,没有他,武松也许就成为一名普通的服刑的犯人,碌碌一生;但也正是因为施恩,武松才一步步走上了血腥之路。施恩为了能让武松帮他夺回快活林,于是每日好酒好菜服侍武松,“待贵体气完力足”好一举成功。
多时,只见施恩从里面跑将出来,看着武松便拜。武松慌忙答礼,说道:“小人是个治下的囚徒,自来未曾拜识尊颜,前日又蒙救了一顿大棒,今又蒙每日好酒好食相待,甚是不当,又没半点儿差遣,正是无功受禄,寝食不安。”施恩答道:“小弟久闻兄长大名,如雷贯耳,只恨云程阻隔,不能够相见。今日幸得兄长到此,正要拜识威颜。只恨无物款待,因此怀羞,不敢相见。”(《水浒传》第二十八回)
施恩如此礼遇武松,这让他没有想到,自然施恩这样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利用他替自己夺回快活林,但两人自此兄弟相称,在他因为被张都监等人陷害下狱后,施恩也是尽心尽力地营救,并没有过河拆桥。可以说,施恩这个异姓兄弟,武松交对了,也不枉他为了兄弟义气血染周身,险些丧命。
武松之忠义是忠于兄弟,忠于宋江,他对宋江的敬仰最开始的体现是在柴进庄上和宋江不小心产生冲突后,得知眼前之心即为宋公明时,“跪在地下,那里肯起来”,而宋江“看了武松这表人物,心中欢喜”,两人可以说是惺惺相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武松急着回清河县找哥哥,不忍拜别了宋江,但有缘千里来相会,在所谓“武十回”末,也正是宋江解救了醉倒被绑起来的武松,两人再次相遇,“宋江邀武松同榻,叙说一年有余的事”。这种同榻而卧的兄弟情义,让武松对宋江始终忠心耿耿,即使自己反对宋江主张的接受朝廷招安,也并未弃兄弟而去,为了兄弟义气,他宁愿以身赴死。在我看来,他的重情重义甚至高过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不为报答,亦不求回报。
无论是小说、传奇还是电视剧本,创作者都对武松身上那种可以为了兄弟两肋插刀的义气花了大量的笔墨去表现。他能够对孙二娘要杀他做成包子的事情既往不咎,以嫂嫂相称;也能在施恩礼遇后,为兄弟仗义出拳,甚至豁出了身家性命;更能为了心目中的好大哥宋江,怕连累到他而放弃跟随宋江投奔花荣,有时候,这样的放弃比执念更为难得。
(三)重视人伦情感
武松的骨子里是个很传统的人,他不像梁山上有些好汉那样吃喝嫖赌,而只是好一口酒而已。他也不风流,尽管身强体健、相貌堂堂,却在整部小说中没有发生一星半点的风月事,这一点在潘金莲言语上调戏武松时的一番问答可以看出:
那妇人将酥胸微露,云鬟半軃,脸上堆着笑容说道:“我听得一个闲人说道:叔叔在县前东街上,养着一个唱的,敢端的有这话么?”武松道:“嫂嫂休听外人胡说,武二从来不是这等人。”(《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武松如此的义正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正直,“居然鲁男子”。由于从小是孤儿,与武大相依为命,他对哥哥的感情极深,因此,即使在柴进庄上遇到了宋江,武松仍然打定主意要去看望哥哥。电视剧本在描写武松过景阳冈的情节时,武松一心要过景阳冈,以为店家劝他留宿时为了骗他钱财,但当他真的看到了官府的印信榜文,知道山中真的有虎时,他还是打定了主意要过冈,一来怕店家耻笑,二来是“翻过冈去,明天一早就能见到我家哥哥了”,为了早点见到日思夜想的哥哥,他甚至冒着会被大虫吃掉的危险。
所以,武松最信任的人就是亲哥哥武大郎,爱屋及乌,他自然也信任嫂子潘金莲。潘金莲的出现对于从小没有感受过母爱的武松来说,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所谓“长嫂如母”。也正是因为这种内心的期待与潘金莲的实际表现的强烈反差,使得武松大失所望,嫉恶如仇的他大下杀手也就不足为怪了。武松对这个不满五尺的哥哥是极为保护的,在当初在武大身边时,“谁敢来放个屁”,潘金莲勾引武松不得,反而倒打一耙,诬陷武松调戏她,武大了解弟弟的为人,说“我的兄弟不是这等人”,用武松自己的话来讲,“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等到哥哥被害,武松“放声大哭,哭得两边邻舍,无不恓惶”,待到金莲招供,随即将她剜心割头,供奉在武大的灵位前,这种剜心之恨,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哥哥的至深之情。
沈璟在《义侠记》中增加的贾氏母女的线索,也是他重视人伦的一大表现。虽然武松与贾氏素未谋面,但是他能尊重父亲给他定下的婚事,把贾氏当做未过门的妻子来看,这表现了武松的孝,而张都监提出要把楚兰许配给武松时,他也明确表明了家中有妻子,只是答应让楚兰作妾而已。
三、三者对于武松形象的不同表达
由于创作者不同的创作动机和他们对于人物形象的不同的理解,他们塑造的武松的形象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或者说,他们塑造的是各自希望看到的武松。正是这种同中有异,才使得问题的探讨更富有趣味,也蕴含着深意:在主要情感的承和重点情节延续的基础上,我们能读出各自怎样的一个武松形象来。
(一)《水浒传》中的武松义气过人
“义”是武松身上一大闪光点,但是施耐庵笔下的武松与沈璟笔下以及剧本中的武松在这个“义”字上却有所不同。《水浒传》中的武松,“义”字在他心中的分量过重,甚至重得让人觉得他有些偏执,甚至左右了其行事。
1.快意恩仇 行事血腥
小说中的武松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他在做一件事前会分析利弊,而他衡量利弊的一个重要标准即是恩仇。武松身上多疑的性格,使其成为一个独行者式的英雄,“武松用拳头说话的暴力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颗经常受伤的心”。
而正是这种对身边的人和事失去了信任的性格,促成了武松行事快意恩仇的风格。从景阳冈上酒家的店小二和武松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他性格中多疑的成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