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色克氏原螯虾杂交后代遗传分析
不同体色克氏原螯虾杂交后代遗传分析[20200408203809]
摘 要
克氏原螯虾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水产养殖对象,为我国的经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餐桌美味。但是,很少有人了解不同体色的克氏原螯虾也是一种重要的观赏虾。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不同体色的克氏原螯虾杂交,观察杂交后代的体色情况,分析杂交时不同体色在遗传方面的优劣。并通过对比不同体色幼虾的生长情况,分析它们在生长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体色克氏原螯虾之间可以交配并正常繁殖,说明它们属于同一种虾。橙色为显性性状,白色为隐性性状。蓝色虾生长的较快,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死亡率较高。橙色虾对环境适应性好,死亡率低。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克氏原螯虾杂交幼虾培育
Key Words: Procambarus clarkii; Hybridization; Culture of the Juvenile shrimp目 录
1.前言 1
1.1 克氏原螯虾介绍 1
1.2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征 2
1.3 克氏原螯虾的繁殖 3
1.4 克氏原螯虾的观赏价值 4
1.5 研究的意义 4
2.材料与方法 5
2.1 材料 5
2.2 不同体色克氏原螯虾杂交实验 5
2.2.1 杂交实验准备 5
2.2.2 杂交实验过程 6
2.3 不同体色幼虾生长对比 7
2.3.1 幼虾喂养实验准备 7
2.3.2 幼虾单独培养 8
3.结果 9
3.1 不同体色克氏原螯虾杂交 9
3.1.1 雌虾抱卵情况的图片 9
3.1.2 孵化幼虾的颜色状况 12
3.2 幼虾生长状况 13
4.讨论 14
4.1 不同体色克氏原螯虾杂交 14
4.2 不同体色幼虾生长对比 15
5.小结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前言
1.1 克氏原螯虾介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又名克氏螯虾或小龙虾。小龙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爬行亚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动物[1]。如今已经在中国的二十多个省份具有大量的分布,广泛分布于各处的溪流、江河、湖泊、水库甚至水田中。我国的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日本传入我国,最开始在南京附近繁殖[1-3]。克氏原螯虾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虾类,具有很好的繁殖能力,无论江河、湖泊、池塘及水田均能生活,生命力极强[4]。与其他水生动物不同的是,克氏原螯虾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它的pH值适应范围为5.0~11.0,可以在0℃~40℃的水温范围内正常生长[5-7]。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适宜它生存和发展,甚至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也能生活,尤其是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湖泊、池塘、湿地分布丰富,江河、沟渠到处都是,克氏原螯虾随着洪水迁移和人为的携带扩散,使其分布范围逐渐扩大[3]。克氏原螯虾是一种重要的水产经济作物,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一般情况下克氏原螯虾每1000克的可食用部分就含有186克蛋白质。这比一般虾类的蛋白质含量高的多,而且1000克克氏原螯虾的可食用部分只含有16克脂肪和8克糖类,脂肪和糖类的含量均属于极低的指标[8]。同时克氏原螯虾肉质中含有的矿物质、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D的量都远高于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因此克氏原螯虾是一种很优质的食材,特别是其富含的钙、铁、磷、钠和人体必需的全部氨基酸能满足人体的需要[9]。其凭借肉质鲜美,氨基酸丰富,富含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美味的口感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早在十八世纪克氏原螯虾就出现在了欧洲人民的餐桌上,从发展历史来看,克氏原螯虾开始就只是作为一种观赏动物。后来被当做鱼饵使用。生活在螯虾产区的人民逐渐开始捕捉克氏原螯虾供自家食用。然后随着西方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在部分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一些饭店开始使用克氏原螯虾作为菜品的原料,克氏原螯虾走进了饭店的菜单,这使得克氏原螯虾资源得到开发。随着进一步的发展,逐步产生了专门的螯虾加工业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克氏原螯虾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2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征
克氏原螯虾作为甲壳类动物全身披覆几丁质外壳,具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其整个身体可分为20节,由头胸部、腹部和尾部构成。其中头部有5节,胸部有8节,头部和胸部愈合成一个整体,称为头胸部。头胸部一般为圆筒形,具有坚固的甲壳,头胸甲坚硬且发达,几乎有全身长度的二分之一。头部前端具有一额角,额角表面中部凹陷,两侧隆脊,尖端锐刺状,呈三角形。头胸甲两侧具有粗糙颗粒,而且在中间有个弧状颈沟。另外头胸部有10对附肢,有5对在头部,前两对附肢变成了触角,起感觉功能的作用,后3对是口器的重要部分,被称为口肢,用来摄食。胸部有步足5对,第1对呈螯状,一般十分粗大。第2、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螯足主要用来摄食和防御,后4对步足用来运动,主要用来爬行。腹部共有7节,第六节的附肢和身体后端的扁平尾节一起构成尾扇。胸足有5对,第一对呈螯状,粗大。第二、第三对钳状,后两对爪状。腹足6对,雌性第一对腹足退化,雄性前两对腹足演变成钙质交接器。尾柄与尾肢被一起称为尾扇,尾扇是克氏原螯虾重要运动器官,可以让身体升降和向后弹跳[12]。一般克氏原螯虾性成熟后个体呈暗红色或深红色,未成熟个体呈红褐色、黄褐色、淡褐色不等。本文研究的克氏原螯虾变异种在颜色上与普通克氏原螯虾有明显区分,一般成熟后的变异种个体全身披覆全蓝、全橙或全白的甲壳,颜色较为鲜艳。幼体在孵化十余天后就可以清楚的区分到体色。但变异种在身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上与普通克氏原螯虾没有明显差异。
克氏原螯虾属于杂食性动物。喜欢食用各种谷物、蔬菜、陆生牧草、水生植物、各种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也能摄食小型水生动物或者动物尸体,且不排斥人工配合的饲料。克氏原螯虾可以用其健硕的螯足捕获大型食物, 撕碎后再送给后面两对抓状附肢抱着啃食。如果捕获小型食物则直接用第2、3对抓状附肢抱住啃食。克氏原螯虾喜欢在早上或晚上进行捕食, 尤其在黄昏时较多。一般在捕捉到食物后, 常会迅速的躲藏起来, 使用螯足保护, 以防被其它虾抢夺。另外克氏原螯虾有很强的耐受饥饿的能力, 就算十几天没有捕捉到食物仍能正常生话,一般情况下克氏原螯虾在适温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会增加摄食的强度。克氏原螯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显著, 它们可以在各种淡水水体中生存下来,无论是湖泊、河流、池塘、河沟、水田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与其他水生动物不同,克氏原螯虾可以很好的适应低氧的环境, 即使在溶氧率低于1. 5 m g /L时仍然可以正常的生存, 克氏原螯虾适应溶氧的临界值为0. 67mg /L左右。在水体缺氧的时候, 它可以借助水中的漂浮植物或水草将身体侧卧于水面, 利用身体一侧的鳃呼吸来维持正常生存,另外也可以爬上岸来进行呼吸。对克氏原螯虾来说较为适宜的pH 值为5. 8~ 9. 0、透明度为20~ 25 cm、生长适温为20 ~ 32℃, 克氏原螯虾能接受的温幅约为- 15~ 40℃[19]。
1.3 克氏原螯虾的繁殖
正常生长一年左右的克氏原螯虾一般都可以达到性成熟;性成熟雌虾最小体长约为6.4?cm,最小体重约10g;性成熟雄虾最小体长约7.1cm,最小体重约20g。克氏原螯虾雌雄异体,雌雄交配后繁殖。雌虾的生殖系统由雌性生殖孔、输卵管和卵巢组成,卵巢呈Y型,位于胃的后方、心脏之前、肝胰脏之上,后部分成相连的两叶,中部两侧各引出一条输卵管,分别汇集开口于第5步足基部内侧,开口处为生殖孔。雄虾的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精囊和雄性生殖孔组成,精巢呈白色线状,所在部位同卵巢,但输精管只有左侧一根,开口于第3步足基部内侧,开口处为生殖孔。生殖系统作用是雌雄交配、产卵、繁衍后代。克氏原螯虾交配季节一般发生在4月下旬到8月下旬,群体交配的高峰期在5~6月。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之间,当水温处在15℃以上,性成熟的雌虾便开始生殖蜕皮,整个蜕皮过程约2min左右。蜕皮后雌雄虾通过腹部相对交配。交配时间10~30min.交配后3~10h 时雌虾抱卵。抱卵量随亲虾大小不同而异,个体大的抱卵量多,个体小的抱卵量少,一般抱卵量约为500~2000粒。在雌虾抱卵开始后,其第1 对步足常会伸入卵块之间清除杂质和坏死卵,维持腹部的清洁,游泳足经常摆动以带动水流使卵获得充足的氧。卵的孵化受到水温、溶氧量、透明度等水质因素的影响。克氏原螯虾的受精卵正常情况为紫酱色,呈葡萄状附在雌虾腹肢的刚毛上进行胚胎发育,颜色随着胚胎的发育而改变[18]。母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内弯曲,爬行或受敌时,以保护受精卵或稚虾免受损害。
摘 要
克氏原螯虾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水产养殖对象,为我国的经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餐桌美味。但是,很少有人了解不同体色的克氏原螯虾也是一种重要的观赏虾。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不同体色的克氏原螯虾杂交,观察杂交后代的体色情况,分析杂交时不同体色在遗传方面的优劣。并通过对比不同体色幼虾的生长情况,分析它们在生长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体色克氏原螯虾之间可以交配并正常繁殖,说明它们属于同一种虾。橙色为显性性状,白色为隐性性状。蓝色虾生长的较快,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死亡率较高。橙色虾对环境适应性好,死亡率低。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克氏原螯虾杂交幼虾培育
Key Words: Procambarus clarkii; Hybridization; Culture of the Juvenile shrimp目 录
1.前言 1
1.1 克氏原螯虾介绍 1
1.2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征 2
1.3 克氏原螯虾的繁殖 3
1.4 克氏原螯虾的观赏价值 4
1.5 研究的意义 4
2.材料与方法 5
2.1 材料 5
2.2 不同体色克氏原螯虾杂交实验 5
2.2.1 杂交实验准备 5
2.2.2 杂交实验过程 6
2.3 不同体色幼虾生长对比 7
2.3.1 幼虾喂养实验准备 7
2.3.2 幼虾单独培养 8
3.结果 9
3.1 不同体色克氏原螯虾杂交 9
3.1.1 雌虾抱卵情况的图片 9
3.1.2 孵化幼虾的颜色状况 12
3.2 幼虾生长状况 13
4.讨论 14
4.1 不同体色克氏原螯虾杂交 14
4.2 不同体色幼虾生长对比 15
5.小结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前言
1.1 克氏原螯虾介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又名克氏螯虾或小龙虾。小龙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爬行亚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动物[1]。如今已经在中国的二十多个省份具有大量的分布,广泛分布于各处的溪流、江河、湖泊、水库甚至水田中。我国的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日本传入我国,最开始在南京附近繁殖[1-3]。克氏原螯虾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虾类,具有很好的繁殖能力,无论江河、湖泊、池塘及水田均能生活,生命力极强[4]。与其他水生动物不同的是,克氏原螯虾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它的pH值适应范围为5.0~11.0,可以在0℃~40℃的水温范围内正常生长[5-7]。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适宜它生存和发展,甚至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也能生活,尤其是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湖泊、池塘、湿地分布丰富,江河、沟渠到处都是,克氏原螯虾随着洪水迁移和人为的携带扩散,使其分布范围逐渐扩大[3]。克氏原螯虾是一种重要的水产经济作物,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一般情况下克氏原螯虾每1000克的可食用部分就含有186克蛋白质。这比一般虾类的蛋白质含量高的多,而且1000克克氏原螯虾的可食用部分只含有16克脂肪和8克糖类,脂肪和糖类的含量均属于极低的指标[8]。同时克氏原螯虾肉质中含有的矿物质、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D的量都远高于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因此克氏原螯虾是一种很优质的食材,特别是其富含的钙、铁、磷、钠和人体必需的全部氨基酸能满足人体的需要[9]。其凭借肉质鲜美,氨基酸丰富,富含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美味的口感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早在十八世纪克氏原螯虾就出现在了欧洲人民的餐桌上,从发展历史来看,克氏原螯虾开始就只是作为一种观赏动物。后来被当做鱼饵使用。生活在螯虾产区的人民逐渐开始捕捉克氏原螯虾供自家食用。然后随着西方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在部分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一些饭店开始使用克氏原螯虾作为菜品的原料,克氏原螯虾走进了饭店的菜单,这使得克氏原螯虾资源得到开发。随着进一步的发展,逐步产生了专门的螯虾加工业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克氏原螯虾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2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征
克氏原螯虾作为甲壳类动物全身披覆几丁质外壳,具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其整个身体可分为20节,由头胸部、腹部和尾部构成。其中头部有5节,胸部有8节,头部和胸部愈合成一个整体,称为头胸部。头胸部一般为圆筒形,具有坚固的甲壳,头胸甲坚硬且发达,几乎有全身长度的二分之一。头部前端具有一额角,额角表面中部凹陷,两侧隆脊,尖端锐刺状,呈三角形。头胸甲两侧具有粗糙颗粒,而且在中间有个弧状颈沟。另外头胸部有10对附肢,有5对在头部,前两对附肢变成了触角,起感觉功能的作用,后3对是口器的重要部分,被称为口肢,用来摄食。胸部有步足5对,第1对呈螯状,一般十分粗大。第2、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螯足主要用来摄食和防御,后4对步足用来运动,主要用来爬行。腹部共有7节,第六节的附肢和身体后端的扁平尾节一起构成尾扇。胸足有5对,第一对呈螯状,粗大。第二、第三对钳状,后两对爪状。腹足6对,雌性第一对腹足退化,雄性前两对腹足演变成钙质交接器。尾柄与尾肢被一起称为尾扇,尾扇是克氏原螯虾重要运动器官,可以让身体升降和向后弹跳[12]。一般克氏原螯虾性成熟后个体呈暗红色或深红色,未成熟个体呈红褐色、黄褐色、淡褐色不等。本文研究的克氏原螯虾变异种在颜色上与普通克氏原螯虾有明显区分,一般成熟后的变异种个体全身披覆全蓝、全橙或全白的甲壳,颜色较为鲜艳。幼体在孵化十余天后就可以清楚的区分到体色。但变异种在身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上与普通克氏原螯虾没有明显差异。
克氏原螯虾属于杂食性动物。喜欢食用各种谷物、蔬菜、陆生牧草、水生植物、各种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也能摄食小型水生动物或者动物尸体,且不排斥人工配合的饲料。克氏原螯虾可以用其健硕的螯足捕获大型食物, 撕碎后再送给后面两对抓状附肢抱着啃食。如果捕获小型食物则直接用第2、3对抓状附肢抱住啃食。克氏原螯虾喜欢在早上或晚上进行捕食, 尤其在黄昏时较多。一般在捕捉到食物后, 常会迅速的躲藏起来, 使用螯足保护, 以防被其它虾抢夺。另外克氏原螯虾有很强的耐受饥饿的能力, 就算十几天没有捕捉到食物仍能正常生话,一般情况下克氏原螯虾在适温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会增加摄食的强度。克氏原螯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显著, 它们可以在各种淡水水体中生存下来,无论是湖泊、河流、池塘、河沟、水田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与其他水生动物不同,克氏原螯虾可以很好的适应低氧的环境, 即使在溶氧率低于1. 5 m g /L时仍然可以正常的生存, 克氏原螯虾适应溶氧的临界值为0. 67mg /L左右。在水体缺氧的时候, 它可以借助水中的漂浮植物或水草将身体侧卧于水面, 利用身体一侧的鳃呼吸来维持正常生存,另外也可以爬上岸来进行呼吸。对克氏原螯虾来说较为适宜的pH 值为5. 8~ 9. 0、透明度为20~ 25 cm、生长适温为20 ~ 32℃, 克氏原螯虾能接受的温幅约为- 15~ 40℃[19]。
1.3 克氏原螯虾的繁殖
正常生长一年左右的克氏原螯虾一般都可以达到性成熟;性成熟雌虾最小体长约为6.4?cm,最小体重约10g;性成熟雄虾最小体长约7.1cm,最小体重约20g。克氏原螯虾雌雄异体,雌雄交配后繁殖。雌虾的生殖系统由雌性生殖孔、输卵管和卵巢组成,卵巢呈Y型,位于胃的后方、心脏之前、肝胰脏之上,后部分成相连的两叶,中部两侧各引出一条输卵管,分别汇集开口于第5步足基部内侧,开口处为生殖孔。雄虾的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精囊和雄性生殖孔组成,精巢呈白色线状,所在部位同卵巢,但输精管只有左侧一根,开口于第3步足基部内侧,开口处为生殖孔。生殖系统作用是雌雄交配、产卵、繁衍后代。克氏原螯虾交配季节一般发生在4月下旬到8月下旬,群体交配的高峰期在5~6月。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之间,当水温处在15℃以上,性成熟的雌虾便开始生殖蜕皮,整个蜕皮过程约2min左右。蜕皮后雌雄虾通过腹部相对交配。交配时间10~30min.交配后3~10h 时雌虾抱卵。抱卵量随亲虾大小不同而异,个体大的抱卵量多,个体小的抱卵量少,一般抱卵量约为500~2000粒。在雌虾抱卵开始后,其第1 对步足常会伸入卵块之间清除杂质和坏死卵,维持腹部的清洁,游泳足经常摆动以带动水流使卵获得充足的氧。卵的孵化受到水温、溶氧量、透明度等水质因素的影响。克氏原螯虾的受精卵正常情况为紫酱色,呈葡萄状附在雌虾腹肢的刚毛上进行胚胎发育,颜色随着胚胎的发育而改变[18]。母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内弯曲,爬行或受敌时,以保护受精卵或稚虾免受损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wgc/1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