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中草药对蜜蜂螺原体的抑菌作用研究
由螺原体引起的蜜蜂爬蜂病在我国发生普遍,目前缺少有效、安全的防治药剂。本文旨在从多种传统中草药中筛选对蜜蜂螺原体有明显抑菌效果的中草药。首先,通过颜色改变单位法(CCU)测定蜜蜂螺原体的生长曲线,螺原体的生长曲线均成典型的“S”形,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4个明显的生长阶段。其次,利用水煎煮法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然后应用滤纸片法进行抑菌圈试验,并测定中草药对蜜蜂螺原体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和最低致死浓度(MBC)。结果发现供试的16种中草药中,桔梗,黄连,黄芩具有较明显的抑菌效果,其中桔梗抑菌效果最好,MIC和MBC值分别为12.5 mg·mL-1,25 mg·mL-1,接近抗生素四环素的效果。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筛选用于蜜蜂爬蜂病的高效、无残留的天然抗菌药物奠定了基础。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材料与方法1
1.1材料3
1.1.1供试螺原体菌株3
1.1.2供试中草药3
1.2R2培养基的配置3
1.3Dienes染色液配制5
1.4药敏性研究5
1.4.1菌液制备5
1.4.2颜色改变单位法(colour change unit─CCU)测定螺原体数5
1.4.3 中草药的筛选5
1.4.4抑菌圈试验5
1.4.5 MIC(最小生长抑菌浓度),MBC(最低致死浓度)测定6
1.4.6 不同浓度中草药对螺原体生长的影响6
2结果与分析6
2.1螺原体CH1的生长曲线6
2.2提取法的选择8
2.3平板抑菌圈试验测定中草药对蜜蜂螺原体的抑菌效果10
2.4中草药对螺原体的MIC和MBC影响10
2.5不同培养时间下中草药对螺原体的MIC值的影响12
2.6不同浓度中草药对螺原体生长的影响12
3.讨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几种中草药对蜜蜂螺原体的抑菌作用研究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螺原体,指的是一种较为低等的原核生物,其外部特征呈现螺旋形,同时没有细胞壁,也能实现自我复制等基本功能,基因组大体是0.782.22Mb。现阶段对于该物种的探究主要是根据同翅目等的昆虫[1]。此外在植物以及高等无脊椎动物体内也有螺原体的发现,但不易将其分离出来。
螺原体与宿主的联系划分为三类:第一是互生,第二是共生,第三是寄生。但无论是上述何种关系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宿主特异性[2]。一般而言,如果是在共生和互生关系上则螺原体不会对宿主造成负面影响,因为此时螺原体需要一个适于其正常生长的生活环境,所以这种情况下螺原体与宿主是互利关系。本文针对存在致病性的螺原体进行研究:部分螺原体是相关动植物的病原微生物,如对昆虫类、甲壳类以及脊椎动物均可产生致病性。目前针对其他昆虫上所分离出的螺原体致病性研究还不够深入,但对于蜜蜂体内所分离得到的螺原体则研究较为透彻,这种主要是由于蜜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蜜蜂可以传播植物花粉,对植物的生长繁殖有着重要作用,若蜜蜂发生大规模病害则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故而在此领域研究较为深入。蜜蜂螺原体Spiroplasma melliferum能够使得春季蜜蜂发生大规模死亡现象,Spiroplasma apis可以引发蜜蜂“五月病”等[3]。螺原体致病机理在于其可以穿越中肠屏障侵入淋巴组织,并且在淋巴组织内大量繁殖进而导致蜜蜂死亡。蜜蜂螺原体病是由蜜蜂螺原体所导致的一种成蜂病害,在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都能够发生,其时间主要集中在初春,大部分和蜜蜂孢子虫病等同时发生。
截止目前,螺原体在我国的研究还较少,研究内容尚停歇在20世纪末。在1988年,陈永萱等在患有“爬蜂病”的蜜蜂身上第一次分离获得螺原体CH1,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等开展了研究,并且还进行了菌株鉴定定名为S. melliferum[4],在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基础上,在油菜等的表面分离得到近二十种分离菌种。最近几年,于汉寿等通过对患有“爬蜂病”的蜜蜂等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得到十多株螺原体,在这些螺原体形态学、生物学特性等基础上能够判断出在红花酢浆草所分离得到的螺原体CRW1非常有可能是一个新种[5]。本世纪最初十年内王文等首次在感染颤抖病的中华绒鳌蟹等的体内发现一种尚未报道的致病螺原体,在世界上第一次从水生生物上发现该病原微生物,这引起了海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对于研究螺原体的宿主范围及生态学方面意义重大。鉴于我国在该领域研究较少且科研手段较为滞后,除了王文教授以及于汉寿等在该方面有一定建树之外其他人员研究成果还很少。最近有研究指出,我国的螺原体资源量十分庞大,因此针对螺原体开展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6]。
因为中药有着耐药性较低、药物残留几乎没有等优势,因此逐渐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青睐。李惠兰认为米醋、瘟毒克等对于爬蜂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刘淑园通过实验发现,鱼腥草等可以抑制螺原体的生命活动。这些都可以证实中草药对于治疗爬蜂病是可行的,该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由于种类的不同导致了不同中草药有效成分存在差异,但都能够对螺原体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说野菊花中倍半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公丁香中关键成分是丁香酚,含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其他成分有为β石竹烯和β石竹烯等,鱼腥草素是鱼腥草的有效成分,此外还存在癸酸等[7]。
由以上可知不同中草药的不同主要成分都能有效治疗爬蜂病,所以具体什么中草药还有效果无迹可寻,需要经过大量实验筛选出还能抑制螺原体的中草药。目前从多种中草药桔梗,黄柏,黄连,黄芩中又筛选出了中草药能有效抑制螺原体,桔梗通过抑菌圈实验,MIC,MBC测定证实他们的效果和抑制程度。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中医常用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可入药,消痰,消炎,改善免疫力,减少患瘤风险 ,对肝有保护作用,加强心血管功能,治疗糖尿病,减肥等作用,桔梗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包括三萜皂苷,多糖,黄酮,甾醇,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等[8]。
黄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黄柏具有杀菌,消除滴虫感染,改善肝炎,减少溃疡,减少氧化程度,预防痛风病,减少患癌风险,促进尿液排泄,减少心血管压力,加强免疫力,促进皮下溢血吸收等多种药理活性。黄柏化学成分以生物碱为主, 并认为是黄柏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还见有柠檬苦素,酚酸类,萜类,木脂素类, 甾醇及其苷类[9]。
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有抗肿瘤活性,能明显抑制人胃肿瘤细胞SGC 7901生长并可诱导其凋亡,还能抗抑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胃溃疡,治疗血管炎症等生理作用。黄连中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是原小檗碱类的生物碱,包括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以及小檗碱等[10]。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材料与方法1
1.1材料3
1.1.1供试螺原体菌株3
1.1.2供试中草药3
1.2R2培养基的配置3
1.3Dienes染色液配制5
1.4药敏性研究5
1.4.1菌液制备5
1.4.2颜色改变单位法(colour change unit─CCU)测定螺原体数5
1.4.3 中草药的筛选5
1.4.4抑菌圈试验5
1.4.5 MIC(最小生长抑菌浓度),MBC(最低致死浓度)测定6
1.4.6 不同浓度中草药对螺原体生长的影响6
2结果与分析6
2.1螺原体CH1的生长曲线6
2.2提取法的选择8
2.3平板抑菌圈试验测定中草药对蜜蜂螺原体的抑菌效果10
2.4中草药对螺原体的MIC和MBC影响10
2.5不同培养时间下中草药对螺原体的MIC值的影响12
2.6不同浓度中草药对螺原体生长的影响12
3.讨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几种中草药对蜜蜂螺原体的抑菌作用研究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螺原体,指的是一种较为低等的原核生物,其外部特征呈现螺旋形,同时没有细胞壁,也能实现自我复制等基本功能,基因组大体是0.782.22Mb。现阶段对于该物种的探究主要是根据同翅目等的昆虫[1]。此外在植物以及高等无脊椎动物体内也有螺原体的发现,但不易将其分离出来。
螺原体与宿主的联系划分为三类:第一是互生,第二是共生,第三是寄生。但无论是上述何种关系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宿主特异性[2]。一般而言,如果是在共生和互生关系上则螺原体不会对宿主造成负面影响,因为此时螺原体需要一个适于其正常生长的生活环境,所以这种情况下螺原体与宿主是互利关系。本文针对存在致病性的螺原体进行研究:部分螺原体是相关动植物的病原微生物,如对昆虫类、甲壳类以及脊椎动物均可产生致病性。目前针对其他昆虫上所分离出的螺原体致病性研究还不够深入,但对于蜜蜂体内所分离得到的螺原体则研究较为透彻,这种主要是由于蜜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蜜蜂可以传播植物花粉,对植物的生长繁殖有着重要作用,若蜜蜂发生大规模病害则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故而在此领域研究较为深入。蜜蜂螺原体Spiroplasma melliferum能够使得春季蜜蜂发生大规模死亡现象,Spiroplasma apis可以引发蜜蜂“五月病”等[3]。螺原体致病机理在于其可以穿越中肠屏障侵入淋巴组织,并且在淋巴组织内大量繁殖进而导致蜜蜂死亡。蜜蜂螺原体病是由蜜蜂螺原体所导致的一种成蜂病害,在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都能够发生,其时间主要集中在初春,大部分和蜜蜂孢子虫病等同时发生。
截止目前,螺原体在我国的研究还较少,研究内容尚停歇在20世纪末。在1988年,陈永萱等在患有“爬蜂病”的蜜蜂身上第一次分离获得螺原体CH1,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等开展了研究,并且还进行了菌株鉴定定名为S. melliferum[4],在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基础上,在油菜等的表面分离得到近二十种分离菌种。最近几年,于汉寿等通过对患有“爬蜂病”的蜜蜂等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得到十多株螺原体,在这些螺原体形态学、生物学特性等基础上能够判断出在红花酢浆草所分离得到的螺原体CRW1非常有可能是一个新种[5]。本世纪最初十年内王文等首次在感染颤抖病的中华绒鳌蟹等的体内发现一种尚未报道的致病螺原体,在世界上第一次从水生生物上发现该病原微生物,这引起了海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对于研究螺原体的宿主范围及生态学方面意义重大。鉴于我国在该领域研究较少且科研手段较为滞后,除了王文教授以及于汉寿等在该方面有一定建树之外其他人员研究成果还很少。最近有研究指出,我国的螺原体资源量十分庞大,因此针对螺原体开展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6]。
因为中药有着耐药性较低、药物残留几乎没有等优势,因此逐渐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青睐。李惠兰认为米醋、瘟毒克等对于爬蜂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刘淑园通过实验发现,鱼腥草等可以抑制螺原体的生命活动。这些都可以证实中草药对于治疗爬蜂病是可行的,该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由于种类的不同导致了不同中草药有效成分存在差异,但都能够对螺原体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说野菊花中倍半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公丁香中关键成分是丁香酚,含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其他成分有为β石竹烯和β石竹烯等,鱼腥草素是鱼腥草的有效成分,此外还存在癸酸等[7]。
由以上可知不同中草药的不同主要成分都能有效治疗爬蜂病,所以具体什么中草药还有效果无迹可寻,需要经过大量实验筛选出还能抑制螺原体的中草药。目前从多种中草药桔梗,黄柏,黄连,黄芩中又筛选出了中草药能有效抑制螺原体,桔梗通过抑菌圈实验,MIC,MBC测定证实他们的效果和抑制程度。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中医常用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可入药,消痰,消炎,改善免疫力,减少患瘤风险 ,对肝有保护作用,加强心血管功能,治疗糖尿病,减肥等作用,桔梗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包括三萜皂苷,多糖,黄酮,甾醇,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等[8]。
黄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黄柏具有杀菌,消除滴虫感染,改善肝炎,减少溃疡,减少氧化程度,预防痛风病,减少患癌风险,促进尿液排泄,减少心血管压力,加强免疫力,促进皮下溢血吸收等多种药理活性。黄柏化学成分以生物碱为主, 并认为是黄柏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还见有柠檬苦素,酚酸类,萜类,木脂素类, 甾醇及其苷类[9]。
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有抗肿瘤活性,能明显抑制人胃肿瘤细胞SGC 7901生长并可诱导其凋亡,还能抗抑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胃溃疡,治疗血管炎症等生理作用。黄连中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是原小檗碱类的生物碱,包括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以及小檗碱等[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wgc/204.html